(一)
我最欣賞的調查記者,前《南方周末》記者李海鵬,前些日子發了一條令人意味深長的微博。
他談的是當下新聞業,深度調查記者的凋零與深度新聞報導的式微,並以此衍生出了自己的一個觀察,即當下社會「變得不那麼崇尚酷了」這樣的一個話題。
「今天的社會癌症是什麼呢,我覺得是大家都退化了,不想酷了。」
我手頭有一本李海鵬的文集《大抵孤獨閃光》,裡面是他當年在南周時所撰寫的優秀特稿,是一本豆瓣評分高達8.6的「新聞作品集」。
捧著這本書,我大概能理解李海鵬當下惆悵的心境,畢竟他和他的同事,曾經寫出過那般優秀的深度報導。所以他尤其談到了調查記者的「後繼無人」,談到了現在的年輕人一點也不酷了:
「無數的年輕娛樂粉,姿態竟像些父母。在屢屢讚美娛樂偶像們「情商高」之時,他們意識不到自己說的是,看,他多麼不酷。」
一時贊者雲集。
拋開新聞業不談,這些年來,的確有一種聲音在屢屢哀嘆:
現在的年輕人,真是一點都不酷了。
宅、頹、喪、佛系……的確,如果參照近年來的流行標籤,當下年輕人似乎應該呈現出一副「活死人」的狀態,躲在自己的小角落裡醉生夢死,蹉跎歲月。
但在世界的另一面,「中年李海鵬們」所不了解的另一維度,年輕人卻呈現出狂熱乃至出格的一面,他們屢出驚人之語,屢做驚世之姿,並以此為酷,認為正在影響主流世界。
比如,站在李海鵬的立場,他一定不會覺得「帝吧出徵」這件事兒很酷,但世界的撕裂恰恰在於,那些參與「帝吧出徵」的年輕人,都覺得這件事兒很酷。
所以在我看來,年輕人最大的問題,不是酷不酷——沒有哪一代年輕人不覺得自己酷的。
問題在於:年輕人的酷,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或者不妨讓我直白一點講:
所謂的年輕人已經不酷了,是不是還有一個巨大的前提沒有說:那就是很多年輕人心中,根本不知道酷是什麼東西?
(二)
在任何時代,非主流的小眾文化,以及小眾文化所代表的「特立獨行」,都被認為是酷的一種。
然而特立獨行的窄門,往往又很容易通往另一種悲哀:
即認為凡是主流的,我必反對;凡是大眾的,我必遠離——以此為酷的標準,為自我的宣示,為做自己的堅持。
但說到底,這樣的酷是脆弱而不堪一擊的,因為他缺乏熱愛,只想與眾不同罷了。
比如特別典型的一種,在曾經一些小眾民謠歌手的評論頁面,你經常能看到這樣的評論:
啊,這麼好聽的歌評論卻沒有999,真希望你永遠別火起來!
你瞧,多麼有意思,他覺得自己聽這首歌很酷,很大原因是因為歌手足夠小眾,只有歌手一直保持籍籍無名,才能保證自己的品味很酷。
恕我直言,這樣的標準,和那些:
紋身就覺得自己很社會
毒舌就覺得自己很睿智
面癱就覺得自己很高冷
露Logo就覺得自己很有錢的人,其實五十五笑百步,沒什麼區別吧。
skr…skr…skr……最近這個詞高頻的令人無處可避,流行文化中最能體會到年輕人關於「酷」的風向標。
《中國新說唱》好不容易,千呼萬喚始出來。我一直在追看,對我而言,任何一個現象級的節目,都是觀察當下年輕人的一扇窗口。
說唱文化在年輕人心中有著很高的地位,很多年輕人說HIPHOP很酷,說「Keep it real」很酷,沒錯,Keep it real當然是酷文化的代表。
「Keep it real」是說唱音樂最根本的信條,所謂的「real」很大程度上就是號召「做自己」或「follow your heart」,問題是:你真的懂這意味著什麼嘛?
要自由,做自己,去遠方,這是年輕人心中的三道經幡,遺憾的是,很多年輕人把這些理解為熱血澎湃的「激情」與「犧牲」。
就像談戀愛,有些男生學社會人左手一個佩奇,右手一個喬治,豬媽豬爸立胸間,然後大吼一聲:「我願意為你和別人拼命」,他覺得這樣很酷,但卻沒有想過,在女孩的心裡,這般的幼稚算不算得上酷?
再比如,那些滿身都是酷標籤的rapper,如果唱情歌會不會顯得很娘炮,很爛俗?
《中國新說唱》裡,艾熱&李佳隆貢獻了一首備受好評的情歌:《星球墜落》,我也真的沒想到,原來melodic的唱法還能有這種打開方式,你們感受下:
大家紛紛感嘆:天不怕地不怕,就怕rapper說情話。我覺得rapper唱情歌一樣很酷,一點也不爛俗。
因為我想酷不僅僅只有狂拽炫,酷不僅僅是狹隘的自我和diss一切的做派。酷也可以是有愛的、溫柔的,甚至浪漫的。
在到達彼岸前壯烈地燃燒自己,與其說是一種燦爛,亦可理解為一種悲哀。我想表達的是:重要的不是犧牲,而是堅守,重要的不是霎時激情,而是一生熱愛。
所以,很遺憾,在《中國新說唱》這樣一扇窗口中,那些覺得自己很酷,但其實壓根還沒鬧明白「酷」是什麼的人,再一次展現了他們的摧毀力。
他們說,《中國新說唱》不酷了,噢,不好意思,正確用詞是,不real了。
恕我直言,那些叫囂著「說唱就應該兇猛diss,說唱就應該保持小眾,說唱就應該是非主流姿態」的人,其實不是壞就是蠢。
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心中根本沒有酷的標準,只一味地將反叛與非主流作為酷的標準。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聲浪正在阻礙,乃至毀掉那些真正熱愛說唱的人,那些數年籍籍無名如今終於得以登臺的rapper們的努力。
這樣的慘劇,我們見過的不少了。
(三)
《中國新說唱》播了3期了,我最喜歡的一首歌,是王以太和法老的那首《懸崖華爾茲》。
不僅僅因為這首幾乎將旋律說唱玩到極致,還因為這個浪漫而寫實的歌名,懸崖華爾茲,嗯,那麼違和,又那麼貼切。
你們感受一下:
我也喜歡《懸崖華爾茲》這首歌裡的詞:
看我在碎裂的石頭前
跳別樣的舞
我的動作非常大
不怕鞋上的土
音樂停 我就停
不看別人的Move
我的眼睛放著光
即使前面沒有路
我還是覺得,《中國新說唱》的這些歌,這些rapper挺酷的。
中國HIPHOP剛剛見到陽光,在此之前,這些人不必談所謂的明星光環,很多人的生存都是問題,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堅持走過來了,如果不是因為熱愛,恐怕早就繳械投降了。
我還覺得,《中國新說唱》裡,高頻出現的中國風和中國關鍵詞也挺酷的。怎麼說呢,你不能一邊奚落中國的rapper只知道邯鄲學步卻沒創新,一邊又帶著質疑譏諷道:說唱怎麼能加中國風呢?
官方口徑可能宣稱這叫文化自信,但在我看來,一味跟在歐美rapper後面搖頭晃腦地模仿,中國說唱是沒出路的,想要形成中國自己的說唱文化,得有自己的東西才行。
特立獨行不是目的,特立獨行只是手段,而它的目的恰恰是:不以他人的嘲諷奚落和攻擊,而改變自己內心真正熱愛的事物。
在我看來,年輕人的「酷」,不應該是目中無人的盲目diss,也不是毫無標準的跟風respect,而是有自己的判斷,有自己的追求,有不隨大流的個性,有不跟風的real,有不從眾的看法。
前路道阻且長,希望我們可以一直酷下去!
我想你明白我在說什麼,就像我們都明白,《中國新說唱》第一期開場表演中,張震嶽這句話:
說唱可以成就你,別讓它毀了你!
有句話,也送給所有年輕的朋友們:
不要辜負那些曾經成就你東西,你應該努力,變得更「酷」一些,至少配得上你曾有過的囂張與熱愛。
就聊這麼多,我要點開愛奇藝《中國新說唱》,再去聽幾遍《懸崖華爾茲》了。
這裡是思維補丁,謝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