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十一
Ah Girls
自兩年前的迪麗熱巴後,又一位金鷹女神宋茜新鮮出爐了。
只是這屆金鷹節的聲量和上屆相比,實在差的太多。
可能是上屆惹怒了大家,集體打一星之後,徹底不信這個獎了。
這屆金鷹女神的熱門候選也讓人迷惑,微博有人評論「虞書欣不是愛豆嗎,她演過什麼?」而經常霸佔熱搜的李沁,能讓人想起來的角色還是三年前《楚喬傳》裡的元淳公主。
回頭看2006年第一屆金鷹節,彼時的禮服遠沒有今天的華麗奪目。
但人們記住了首位金鷹女神劉亦菲,19歲的她脫下金燦燦的禮服,換上黑色緊身裙,在晚會上唱跳自己的新專輯主打歌。
「角色該如何去扮演,請你給我概念」。那年她扮演了《神鵰俠侶》中的小龍女。
隨後14年,李小璐、王珞丹、劉詩詩、趙麗穎、唐嫣、迪麗熱巴先後受封金鷹女神,折射出國產電視劇市場風向的變換,和歷經榮光、泡沫、寒冬和陣痛的變遷史。
2001-2006:萬物生長
「清麗秀雅,莫可逼視,神色間卻是冰冷淡漠,當真是潔若冰雪,也是冷若冰雪,實不知她是喜是怒,是愁是樂」。
06版《神鵰俠侶》中,劉亦菲一出場就站穩了金庸書中小龍女這個角色,「就是她了」。
「我想回逍遙哥哥的家,我是逍遙哥哥的妻子,我是餘杭鎮的人,我們是鄉巴佬,帶我回家吧」……
《仙劍奇俠傳1》趙靈兒臨死前的一句臺詞,又在當年成了多少人的意難平。
2003到2006年,劉亦菲相繼出演了《天龍八部》《仙劍奇俠傳》《神鵰俠侶》等經典武俠劇,迅速登上人氣巔峰。
此時的國產劇市場,古裝題材佔據半壁江山。《神探狄仁傑》裡狄老大常常念叨「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小魚兒與花無缺》裡的謝霆鋒成為初高中女孩的夢中情人,還有《康熙王朝》《漢武大帝》《大宋提刑官》等豆瓣平均9分的作品。
其他各類型題材也迎來幾乎難以超越的「神作」。
刑偵劇中有《重案六組》,把觀眾都培養成了「抖M」,換臺的時候只要看到季潔拿槍指著你,就必須停下來看看。
軍旅題材有《亮劍》,李雲龍將為未來B站鬼畜區貢獻許多萬惡之源。
而情景喜劇《家有兒女》《武林外傳》,直到今天也未曾被超越,佟掌柜更是為網際網路貢獻著取之不盡的表情包和哲理金句……
於2003年播出的《穿越時空的愛戀》是第一步國產穿越劇,比《宮鎖心玉》以及《步步驚心》早了近6年;
國產劇市場呈現萬物生長的繁茂景象的背後,是我國電視劇制播分離的時代大背景。
90年代的電視劇都由國有製作單位和電視臺出品。為了提高電視臺的節目質量、豐富節目內容,1999年,國內掀起了一股制播分離浪潮。
而所謂的制播分離,廣義上來看,就是在影視節目的生產過程中,將製作與播出的分工明確。
電視臺只做作品的購買、編排和播出,而製作權交給民營製作公司。
當年許多熱播劇背後,都站著一家家如今的老牌影視製作公司。
《亮劍》出品方海潤影視成立於2001年,《仙劍奇俠傳1》背後的出品方唐人電影成立於1998年,還有類似於2002年成立、出品了《武林外傳》《喬家大院》等經典電視劇的北京聯盟影業投資有限公司。
扎堆成立的民營製作公司,給當時的觀眾帶來了許多經典的作品,也為當時的電視劇市場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與活力。
到2000年,全國電視劇生產量為1870部,其中民營影視公司製作比例已經達到90%。
這個時期,電視劇還沒有上網衝浪,收視率才是作品唯一的判斷指標。
當年由一家男女老少守在熒幕面前選出的金鷹女神劉亦菲,其大眾影響力和國民度都是往後幾屆金鷹女神望塵莫及的。
讓劉亦菲開始家喻戶曉的成名作之一《天龍八部》,則是一個時代和一個群體的縮影。
鞠覺亮是這部武俠劇的導演之一,出生於中國香港,是著名導演、編劇、製作人。從2003年開始,他陸續導演了2003年版《射鵰英雄傳》、2003年版《天龍八部》、2008年版《俠骨丹心》等作品。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香港電影產量爆發,一度被稱為香港電影的後黃金時代,也代表了香港電影的最高水平。
然而到了2003年,曾經輝煌一時的港片開始落寞,港片產量30多年來首次跌落100。再加上2006年前後TVB逐漸沒落,香港導演們開始將目光投向內地電視劇市場。
由張衛健、謝霆鋒、袁泉、範冰冰等出演的《小魚兒與花無缺》就是陸港合作典型,還有霍建華、李亞鵬、葉璇等人合作的《天下第一》。
葉璇在《天下第一》中男裝和女裝造型
在這兩部經典武俠劇的背後,香港導演王晶分別擔任了製片人和導演。除了王晶,我們還能在許多當年的熱播劇中找到香港導演的身影:
這些從港片時代裡出走的香港影視導演,成為了20世紀初內地電視劇的拓荒者和見證者。國產劇也在市場、民營資本的推動下,開啟了它的下一個10年。
2007-2010:關注現實
相比起來,劉亦菲的下兩位接任者,要接地氣的多。
2008年,李小璐憑藉《奮鬥》裡的楊曉芸一角,成為了當年的金鷹女神。《奮鬥》也從此開啟了青春勵志電視劇的先河。
兩年後,同樣出演了《奮鬥》的王珞丹,又憑藉《我的青春誰做主》《杜拉拉升職記》等熱門現實題材劇集的熱播,當選了2010年的金鷹女神。
在劇中,《奮鬥》裡那個矯情、公主病、任性的楊曉芸,讓所有看完這部劇的觀眾都記住了這個角色:
楊曉芸第一次出場,短裙短靴,站在馬路邊戴著耳機搖頭晃腦唱:「今夜你會不會來,你滴愛在不在?」
瀟灑得很,自我得很。
在愛情裡任性的楊曉芸說:「我想跟你好,誰也擋不了,我想跟你處,誰也攔不住。」一句臺詞後來成了許多人的愛情宣言。
而王珞丹飾演的杜拉拉,也在一二線城市的職場女性群體中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與劉亦菲時代不同,李小璐和王珞丹時期的電視劇作品,顯然更關注人們當下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現實。
由作家六六小說改編的現實家庭電視劇《雙面膠》,劇中極度真實的婚姻現實引發了極大的反響:
上海姑娘麗娟和「鳳凰男」亞平結婚後,引發了系列的婆媳矛盾,男主甚至一度對女主大動拳腳,最後引發令人心痛的家庭悲劇。
還有海清、張嘉譯、文章、李念等主演,同樣改編自六六長篇小說的《蝸居》,簡直將血淋淋的社會現實演到了極致。
男女主角名校畢業,為了更好的生活來到大都市闖蕩,卻只能蝸居在一個10平米的小房子裡,每天為了買房犯愁。
夫妻倆絞盡腦汁地想辦法省錢:節省飯錢,一周五天都吃清水掛麵加榨菜;節省交通費,花錢買自行車騎行上下班……
倆人在城市裡這樣艱苦的奮鬥了七年,最終都沒能攢夠房子的首付錢。
這部劇最終引發了一個階層的關注和共鳴,該劇於上海電視臺首播,僅用四天便創下收視歷史新高。
馬伊琍與杜淳主演的《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展現了兩代人的生活、情感碰撞,在深圳衛視播出後迅速殺入全國收視前五強……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一部女性命運劇《笑著活下去》殺出重圍,在當年也獲得了許多女性受眾的關注。
與今年大火的女性題材劇《三十而已》相比,這部劇對出軌、離婚、小三等戲劇衝突的描寫並沒有那麼多。
不同的是,劇中女性形象開始更加細化,現代女性的韌性堅強和奮鬥向上也開始逐漸有所體現。
無論是青春、婚姻、養老、職場、親子還是家庭……隨著80後們逐漸走入社會,邁入人生的新階段,這個時候的國產劇顯然已經從武俠、歷史轉向大眾的現實生活,題材覆蓋到了當下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個場景。
文藝創作的變化,或許可以從資本市場中找到蛛絲馬跡。
1991年,趙寶剛的導演處女作《編輯部的故事》成為一代經典,隨後他執導的1998年版《永不瞑目》讓陸毅一舉成名,《像霧像雨又像風》又集齊了陸毅、陳坤、周迅、孫紅雷這些一線大腕,還包括今年在《沉默的真相》中出演嚴良的廖凡……
趙寶剛「國劇教父」級的金字招牌一炮而響,他旗下的北京鑫寶源影視投資有限公司也開始嶄露頭角。
當歷史進入21世紀,對市場一向把握精準的趙寶剛開始盯上了80後觀眾,為這些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受眾量身打造了青春偶像劇題材《奮鬥》。
2007年,《奮鬥》迅速爆紅,之後趙寶剛和他的鑫寶源又如法炮製了《我的青春誰做主》,還一口氣推出了《婚姻保衛戰》《北京青年》等現代題材劇集。
同年,由六六小說改編、滕華濤執導的《雙面膠》播出後得到熱烈的反響,緊接著又在2009年將六六的另一部《蝸居》搬上了大熒幕,至此滕華濤一戰成名。
在國產劇的發展歷史上,趙寶剛和滕華濤兩位導演共同打造屬於他們的一個現實主義時代。
時間走到2010年,一家叫新麗傳媒的影視公司成立,當時誰也沒想到,它的出現會成為影視製作和網際網路資本綁定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
同樣在這一年,如今已經涼涼的樂視在創業板上市,如今成為頭部視頻平臺的愛奇藝剛出生。
這一年,一個叫IP的新概念,開始火了。
2011-2014:IP時代爆發前夜
2011年火了兩部古裝清宮劇,一部叫《甄嬛傳》,改編自流瀲紫所著的同名小說;另一部叫《步步驚心》,改編自桐華的同名長篇小說,2005年首發於晉江文學城。
《甄嬛傳》自從2011年11月17日首播,火了演員,火了角色,火了服裝造型,甚至火了「賤人就是矯情」。
這部劇的大火,直接推動了電視劇版權費的水漲船高,當時《甄嬛傳》的電視臺和網絡版權費尚不足100萬每集。
到了2017年,由同一個作者作品改編的《如懿傳》,江蘇衛視、東方衛視和騰訊一共為它支付了高達1500萬每集的版權費。
另一部大IP《步步驚心》在湖南衛視的熱播,火爆到什麼程度。
開播第二天單日搜索量近150萬,在土豆網兩天已達到1734萬次點擊量。要知道,2012年土豆網的無線客戶端累計獨立用戶也才3000多萬。
趁著電視劇一片火熱,《步步驚心》同名網遊也正式上市,成為了影視+遊戲聯動的第一批玩家,女主角劉詩詩也因此斬獲了2012年的金鷹女神寶座,從此身價暴漲。
這兩部的大火,是一個IP劇時代到來的標誌。從那一年開始,IP成了影視劇行業繞不過的一個詞。
2014年的金鷹女神趙麗穎,除了當年的國民劇《陸貞傳奇》,她主演的《杉杉來了》也是一大熱門IP,由作家顧漫所著,在改編之前就已經有著較高的人氣。
也是從2014年開始,網絡IP影視劇出現了爆炸式的增長,市場上開始出現了大量的天價IP,這一年也是IP版權交易的高峰期。
這一年,搶購網絡小說的「競賽」達到白熱化。據《綜藝報》採訪多個影視出品方:大家紛紛道:「市面上最好的網絡小說版權已經被搶購殆盡。」
不僅是唐人、歡瑞、新麗、華策、慈文等傳統影視公司爭搶熱門IP,BAT等網際網路玩家也參與到IP大戰中來,試圖在網際網路文娛大戰中分到一杯羹。
以樂視為例,在2016年,樂視猛砸150億收割200多個IP,饒雪漫(代表作《左耳》)、匪我思存(代表作《寂寞空庭春欲晚》《佳期如夢》)、貓膩(代表作《慶餘年》《擇天記》《將夜》)、Fresh果果(代表作《花千骨》)等網文名家的作品均在其列。
由於前幾年的爭相搶購,IP電視劇在2015年開始井噴。那些我們說得上名字的電視劇,大多數都來自熱門IP改編,如《花千骨》《羋月傳》《琅琊榜》……
至此,IP劇開始在國產劇市場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根據藝恩數據顯示,在2014年-2017年播放量TOP50的電視劇和網絡劇中,分別有76%和62%為IP改編影視劇。
急劇的市場變化,要追溯到用戶群體發生著的劇烈變遷。移動網際網路浪潮的席捲,90後、95後群體成為主流收視人群。
這個群體與網際網路的成長几乎同步,他們的生活方式、情感體驗恰恰是以網文、動漫、遊戲等為基礎的,或者說這是被IP故事滋養的一代。
當90後成為社會的消費主力人群,電視劇的生產方,也在內容創作上想盡了辦法去貼近年輕人的偏向愛好。
例如高顏值和高人氣成了一部爆款的標配,不管是《盜墓筆記》裡李易峰+楊洋的雙男主組合,還是《花千骨》中霍建華和趙麗穎兩位流量擔當的強強聯手,這背後都是同一個邏輯。
市場上的另一個變化是,《步步驚心》《甄嬛傳》之後,古裝劇也再次成為了各大片方爭搶的香餑餑。在網文界,玄幻仙俠類題材本就是熱門創作領域,人氣作品每年層出不窮。
隨著這些現象級古裝劇的播出,敏銳的資本嗅到了玄幻題材網文的變現能力。在資本的追逐下,國內古裝劇的數據急劇攀升,其中大部分也都是改編自熱門的網絡小說。
在2016年5月廣電總局備案公示的古代題材電視劇多達29部,佔比27.1%,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
此時的移動網際網路,正在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改變著大家的觀劇姿勢。以往一個家庭守在一臺電視機面前的情況越來越少見,「人手一屏」才是更常見的現象。
大家或拿著智慧型手機,或拿著iPad追劇,人人變成皆可量化、可統計的一個個數據,觀眾也成了網際網路新貴們口中的用戶。
網際網路生意的一切本質是流量,於是搭上了網際網路快車的國產劇,也開始了流量先行的套路。
2015-今:潘多拉魔盒的開啟
2016年,唐嫣緊跟趙麗穎的腳步,當選第十一屆的金鷹節的金鷹女神。相比她當年的入選作品《克拉戀人》,或許《何以笙簫默》更能體現那個以IP+流量偶像為主宰的國產劇市場。
無論是《羋月傳》《琅琊榜》《花千骨》《盜墓筆記》《微微一笑很傾城》《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楚喬傳》《如懿傳》《香蜜沉沉燼如霜》……這些熱播劇背後,都一定是當紅流量明星+高人氣網絡IP的組合模式。
其中《花千骨》成為我國第一部突破到200億點擊量的電視劇,一手在網際網路行業撕開了一道口子,放出了許許多多動輒播放量破200億、400億的大熱門劇集。
由此,市場開啟了從「作品質量換流量」的模式,改為直接用自帶流量明星+IP的虹吸效應吸引更大流量的模式。
在這場流量遊戲裡,網際網路最終成為了劇集產業鏈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滲透到了國內劇集產業的製作、宣發、播放等各個環節中。
如上文提到的新麗傳媒,曾出品和製作了《如懿傳》《慶餘年》《我的前半生》《北京愛情故事》等多部熱播劇集,最終以155億元的價格賣身「騰訊系」公司閱文集團。
優酷、愛奇藝更是親自下場,開發了《長安十二時辰》《無證之罪》《白夜追兇》《破冰行動》等一幹優質劇集。國產劇內容的發言權,開始逐漸優愛騰靠攏。
除了參與到上遊的內容製作,網際網路流量也為國產劇創作提供了許多素材和範本。
今年的熱播劇《三十而已》,集齊了出軌、離婚、撕綠茶、打小三等多個經典家庭倫理橋段,每放一集必有一個熱搜。
《三十而已》熱搜詞
為此,從這部劇還誕生了一個新的行業名詞:熱搜劇,即為了上熱搜的劇。這也是《三十而已》製作公司檸萌影業創始人的初衷:擁抱網際網路,擁抱用戶。
站在利益長河這邊的是影視公司和視頻平臺,站在河那邊的是用戶。影視公司要賣版權,視頻平臺要賣廣告,那他們只能一起向用戶伸出手。
於是,超前點映、付費點播、一年398元的星鑽VIP會員開始收割用戶。
從此看劇不再是單純的看劇,而是一場觀眾與創作者+網際網路資本的較量,一場需要高智商的腦力遊戲。
一份陰陽合同,一場資本寒冬,一場疫情,令這場遊戲不得不中場休息。一個殘酷的真相是,大家都無錢可玩了。
於是你能看到《花千骨》《歡樂頌》這樣的大製作開始少了,像《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這樣的小而精的劇集開始多了。
但是流量的潘多拉盒子已經打開,誰也不知道結果是什麼。
對於國產劇觀眾而言,一個最好的期待無非就是,長夜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