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娛樂圈最讓人心痛的事,莫過於高以翔的離世。
這個才35歲的青年,本來計劃今天要參加摯友毛加恩的婚禮,本來想著年底多抽空陪陪家人,本來有著無限可能性……
一切卻都終止在那個冰冷的雨夜。
事發後,他的親友們忍著悲傷,默默緬懷故人。
毛加恩發了ins,「你是無可替代的,我會永遠思念你,永遠愛你」。
女友Bella更新籤名,「我們終會相遇」。
承受喪子之痛的父親,還不忘對記者道辛苦,溫和地感謝媒體的關心。
與這至痛希聲對比鮮明的,是另一種振臂高呼——
很多明星同行都出來發聲倡議,搖旗吶喊。
一個演員的意外死亡是全行業的悲哀
我倡議
工作不超過12小時
重返片場之間不少於12小時
兩餐之間不超於6小時
拒絕疲勞工作
但,這看似「為演員請命」般的英勇,卻讓人覺得,變了味。
先梳理一下事故經過。
27日凌晨,有消息傳出高以翔在錄製浙江衛視的追跑真人秀《追我吧》過程中突然昏迷,緊急送醫,生死未卜。
所有人都在焦灼等待,不斷搜索,不斷刷新,為他祈禱。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新聞,話題迅速發酵,很快將「高以翔怎麼了」衝上了熱搜。
網友們四處尋求答案,浙江臺卻遲遲沒有動靜。
面對媒體追擊,也只回覆:等我們,感謝。
但與此同時,「高以翔怎麼了」的熱搜卻一直往下降。
種種異常讓人越來越不安——
如果藝人只是小問題,節目組或者經紀公司大可先報一聲平安,止息猜測,再進行後續的原因調查、事故交代不遲。
遲遲不肯透露消息,只能徒增外界的擔憂。
結果,直到中午,《追我吧》節目組發布聲明,高以翔因心源性猝死,不幸離世。
等了一早上,還是沒有等來讓人欣慰的消息。
聲明一出,網友們傷心之餘,立刻掀起討伐:
心臟驟停時,有4分鐘的黃金搶救時間。
如果一分鐘內使用AED(自動體外除顫儀),病人存活率能高達90%。節目組所謂的「第一時間」,究竟是何時?
醫生在搶救兩小時後宣布死亡,為何直到中午才公開消息?
無暇面對公眾,卻還有空去編輯前日微博,服務金主爸爸,抹去冠名贊助商。
而浙江衛視對大眾的種種疑惑質問,概不答覆。
近一天過去了,只出了一篇矛盾、避重就輕的聲明——
通篇看下來,毫無溫度。
且處處摘出自己,是第一時間救治的,是他自己跑著跑著就倒地了,還點出送的是三甲醫院……
末尾卻附上一句,我們對他的愛與愧永存。
真如此盡力了,還愧什麼?
事發現場究竟發生了什麼,高以翔何時暈倒,暈倒後的「第一時間」是怎麼救治的,何時被送往醫院,抵達時狀況如何,這些關鍵信息隻字未提。
寫滿與我無關卻又「願意承擔相應責任」,好似人道主義關懷。
底下的評論也由官方篩選,憤怒的拳頭、懷疑的聲音紛紛消失。
一時間,大眾要求浙江臺給個說法,粉絲呼籲偶像停錄《追我吧》,明星痛惜同行離開,媒體細數浙江臺幾宗罪、梳理高以翔過往的作品和角色……
追問真相、緬懷故人,都值得理解。
但,有一些聲音,看了卻不那麼舒服——
寧靜直接感慨,高危行業啊。
宋佳說,高危職業,請同行們熱愛的同時請保護自己。
呼籲同行重視安全沒錯,但扣帽「高危」恕我難以認同。
可不可以先去查一下,高危職業是什麼。
危險係數較其他行業高,事故發生率較高,財產損失規模大,且短時間內無法恢復。
抱歉,我看不出來,演員這行符合這條定義。
如果按宋佳所說,熬夜、拼命就可以算作「高危」的標準,那警察、醫生、消防員、環衛工、程式設計師,甚至明星身邊的工作人員,誰不是高危?我們人人都在高危。
更關鍵的是,現在的首要問題,應該追問事件真相。
借題發揮,容易讓大眾在混亂的聲音中,走偏討論方向。
當然,也有清醒的人。
徐崢率先站出來,直指節目組的問題。
本以為,在他之後會有越來越多的藝人加入隊伍,向節目組追問真相。
沒想到,卻開始有人借高以翔的去世,哭訴自己有多麼不易。
張雨綺,要求徹底規範「甲醛」「威亞」「爆炸」「網暴」。
袁弘,跟著訴苦,說這行工作時長沒有保障。
老闆楊天真,也直指行業的無序、混亂,強調「沒有人不是受害者」。
作為擁有千萬級粉絲的公眾人物,他們的言論,可以影響輿論潮水的方向。
果然,越來越多「明星藝人生存之艱」的新聞出現。
而最應該被關注的,高以翔的死因,對浙江臺的追責,討論的聲音卻越來越弱。
今天早上,有粉絲前往事發地悼念高以翔的時候,甚至還被浙江臺的工作人員要求「儘快清理現場」。
這就是你們所謂的,願意承擔相應責任嗎?
老實說,看到楊天真他們振臂高呼,飄飄心寒又氣憤。
看似悲壯的賣慘發言,讓原本聚焦於高以翔死因的熱點被分流,使對浙江衛視的追責難度加大。
如果,她覺得自己的藝人被壓榨,受了委屈,完全可以就事論事。
高以翔的悲劇,可以是照亮同儕後輩的一道光。
但,絕不該是當下,現在。
哪有跳過就事論事的分析,直接升華你的生命消亡,是具有利他意義的?
強行成仁嗎?
你們嚷嚷著的「工作時長」「兩餐相隔太久」,並不是直接導致高以翔逝去的理由。
至於甲醛,是因為各大劇組牆紙、木材、顏料等搭景倉促造成的,問題當然值得重視,但與高以翔的死也無關。
那麼,是誰造成的悲劇?
直接原因,是浙江衛視節目組,在凌晨下雨的環境錄製節目,並設計耗費大量體力的環節,導致高以翔心臟驟停。
而落後的安全保障配備,和狀態麻木的工作人員,又使他錯過了黃金救治時間。
高以翔去世後,有記者採訪了當天參與錄製的現場觀眾。
無一人表示,他在倒下後4分鐘內得到了救援。
大家都以為是劇本
他們臺一直是這樣的,越慘越好
感覺他一直在地上,起不來
救護人員是跟著黃景瑜後面過去的
五六分鐘了吧
看到助理跑過去一邊哭一邊喊他
在事發現場,還試圖封鎖消息。
如果是按黃金四分鐘來算及時救治時間的話
那是絕對沒有的
工作人員說:不要跑到微博、朋友圈裡亂說
你們籤了合同
我們是可以找到你們的
甚至還有網友說,事發當時,內場導演在旁邊嗑瓜子。
直到黃景瑜爆了粗口,怒問醫生在哪,他們才趕去現場。
而往遠了看——
則是《追我吧》節目組暴露出的陳舊馬戲團式綜藝審美。
這類拉明星去做高強度、需要專業人士才能完成的、甚至專業運動員都自覺難以負荷的「雜技」節目。
從90年代的TVB為慈善夜博噱頭,對自己藝人卻半點不慈善的騷操作。
到00年代的各種闖關贏冰箱節目。
《浙江衛視》09年《衝關我最棒》
再到如今的所謂城市追跑真人秀。
其審美基盤、噱頭點及永遠與強度難度不匹配的救助措施,幾乎是同出一轍。
浙江衛視是吃過這類純消耗體力、沒半點藝術美感的真人秀紅利的。
中年嘉賓組成的《奔跑吧》成功了,那就再搞個少年版。
《高能少年團》
戶外的明星競技真人秀看膩了,那就搞室內版。
《王牌對王牌》
終於演變成嘉賓玩完就得吃救心丸的極限運動。
累嗎?
累就對了。
畢竟人家從面市就是賣著「挑戰遊戲+瞬間死亡」的噱頭來的。
這事故,最奇怪的是,如今除了大眾想了解並追責,其他更有發言權的人,似乎都不怎麼關心。
發言一寫就長篇大論,卻都充滿蘸人血饅頭的利己感。
但,這其中又有蠢的一面。
當下眼前的事,尚且得不到該有的重視,更何況是發散問題?
《追我吧》停播的字樣,只是本周而已。
諷刺麼?
急著為同行倡議的那些明星,到底憑什麼會認為自己精確到小時的要求會被重視?
飄飄曾經以為,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信息的傳播速度逐漸變得快而透明,世間許多的不公和罪惡,會得到有效地預防和有力地聲討。
可事實上呢?
現實世界就像一座詭異的遊樂園,而我們早已被迫捲入了一場無比可怕的掃雷遊戲。
在這個遊戲中,人們總是邊躲避自己的潛在陷阱,邊圍觀他人的被炸案例。
每當發現有人遇到困境了,大家都會真誠地投去痛心的目光。
可但凡下一秒世界響起更大的雷炸聲,人們便會迅速遺忘了被淹沒在灰塵中的受困人,向新的聲源湧去。
沒有人會提前排雷。
也少有受傷原因可以被徹底知悉。
因為大眾的注意力,總會被一場又一場的驚訝聲吸引,進而分散,消逝。
這個社會是這樣的
大家會忘得很快
大家都用社交網絡
沒有人會記著一件事
超過一周
所以你看,熟諳遊戲套路的藍臺節目組,為什麼連基本的檢討姿態都堅持不了三天,就急衝衝露出猙獰的模樣。
因為他們太懂了。
如何用沉默來使公眾失憶,用比倒下更刺耳的嘈雜聲,來模糊焦點。
這是多麼低級殘忍又高度有效的玩法。
飄飄簡直不寒而慄——
如果這一次高以翔的死可以用沉默來回答,還成功了。
那豈不是意味著「更多高以翔」的死,都能用沉默和喧囂聲一併掩埋。
都可以借貸未來,掩蓋當下,最終變成根本不會兌現的空頭支票?
不,請繼續追責,不要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