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名NBA球迷,那麼你一定對他們的全明星賽十分熟悉。雖然比賽的勝負欲望相對較輕,但不得不承認比賽本身確實精彩絕倫,往往能將我們對於籃球最原始的鐘愛刺激出來。反觀作為世界第一運動的足球,它光彩奪目、激情四射,擁有著世界最頂級的「流量、明星與客戶群體」,為何卻幾乎從不安排這樣的全明星賽事呢?小編以為,與以下幾個問題脫不開關係。
首先,足球的本質與籃球不一樣。作為一款「回合制」運動,籃球場均的分數是足球這輩子難以比擬的。雖然比賽只有短短的40分鐘,但籃球快速的進攻節奏和較小的場地,往往會將比賽的比分拖入百分以上。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NBA每個明星都有充足的空間、時間和劇情來展示自己。這一點足球完全相反,22個人、105米的場地、90分鐘的鏖戰換來的基本上只有寥寥幾個進球。而且由於變數過多,球權的分配也是極度不均衡,正常比賽中往往也會出現球員隱身的情況。所以對於球星來說,別說「秀」了,很多明星可能沒觸到幾次球,比賽就結束了。這樣的比賽,如何吸引球星來參加呢?
其次,在賽程的密集程度方面,足球也非籃球可以比擬的。五大聯賽、本土杯賽、歐戰、國際杯賽和預選賽以及時不時會出現的表演賽與友誼賽,早已將球員的精力消耗殆盡。對於他們而言,幾乎只有聖誕和夏歇期是難得的假日。如此密集的賽程安排加上如此高消耗的足球運動,你還忍心讓他們再抽出時間搞一場全明星賽嗎?
當然,足球運動員分工明確程度也不是籃球可以企及的,在足球運動中,後衛和門將往往只有一個任務,那就是破壞和殺死敵方的進球。而這一點,與全明星賽的初衷是完全相悖的。由於對方鋒線的陣容與能力十分卓越,所以後防人員往往會在這種比賽中投入更多的精力,這樣就難免會導致比賽的「節目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會起到一個反作用。因為全明星賽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個——「秀」!毫無疑問,他們就是與全明星賽站在對立面的那群人。但如果你要不防守,難免會遭遇一些無良媒體的口誅筆伐,畢竟在煽動是非方面,他們一直都是一把好手。所謂矛盾,就是全明星賽的最大敵人之一。
再者說,足球的星味也在日漸衰弱。這裡借用一句槍迷們的話,「看看我廠曾經的鋒線,博格坎普、亨利,再不濟也是範佩西啊,你再看看現在......」雖然這是一句吐槽的笑談,但卻可以很好地反映出足球這個運動的現狀——星味有些匱乏。經常關注足球的忠實球迷或許依舊能隨口提起許多著名球員,但對於一些「看熱鬧」的球迷來說,除去梅西、C羅、內馬爾和姆巴佩之外,估計他們鮮少能再叫出來第五個人了。而這種情況與盛況空前的2000年幾乎完全相反,因為即使你不怎麼關注足球,大羅、小羅、貝克漢姆、齊達內、託蒂、馬爾蒂尼、菲戈等等太多巨星也基本上是耳濡目染。而且最遺憾的是,這群「看熱鬧」的球迷,才是足球運動的主體。顯然對於他們來說,現在的全明星賽吸引力並不強。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化學反應。這種東西並非一朝一夕的產物,而是與日俱增的配合與訓練所產生的必然結果。眾所周知,足球是一種講究配合的運動,化學反應出眾的球員,往往幾個跑位配合三五腳出球的行雲流水配合,就能就皮球送入地方大門,而這種配合,絕非是一朝一夕養成的。但在全明星賽中,你難免會與來自四面八方的隊員進行組隊,而這種突兀的配合基本很難會產生化學反應,加上球員基本都服務於不同的戰術體系,養成了不同的戰術意識。這種認知的差異和磨合的欠缺,難免會對比賽的精彩程度產生最直接的影響。
除此之外,費用、場地以及受眾群體往往也是原因之一。況且很多聯賽德比的星味與精彩程度,並不亞於全明星賽事,比如前些年的西班牙德比,皇馬與巴薩的球員班子完全堪比NBA東西部的全明星賽,幾乎涵蓋了足球界各大位置的頂級巨星,而這樣的比賽,在五大聯賽也十分常見。所以,足球舉辦全明星賽難免有些畫蛇添足、多此一舉的味道。
當然,足球也並非沒有舉行過全明星賽。在98年世界盃之前,為了給這個剛轉型成功的全世界最大聚會預熱,FIFA召集了來自於世界各地的足球巨星,組成了歐洲明星隊和其他明星隊。那場比賽估計給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巔峰巴蒂斯圖塔與羅納爾多的鋒線雙子星配合,完美洞穿了歐洲的鐵血防線,至今仍讓人回味無窮、記憶猶新。另外,如果你喜歡的明星大多都退休了,那麼恭喜你,因為你心目中星味十足的比賽經常會出現。但是,比賽本身的精彩程度嗎,小編就不敢苟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