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玫瑰
成都地鐵1號線科學城站,一座通體紅色的大橋正在被越來越多年輕人注意。
在年輕人的眼裡,它像是熱門遊戲「紀念碑谷」中那些奇妙的建築,於是它也被稱為成都版「紀念碑谷」,年輕人們把它作為取景場地,輕鬆解鎖明星同款等各類文藝美照。
這座現實版「紀念碑谷」在吸引本地客群的同時,也在捕獲外地遊客芳心。
在小紅書相關筆記的評論區裡,發現已有大批年輕人已經將這裡列上旅行清單。「成都下一個打卡新據點,一定是這兒!」小紅書用戶「山口如意子」在筆記中如此寫到。
「紀念碑谷」並非個例,在小紅書、抖音等內容平臺上,年輕人們打卡推紅的小眾景點比比皆是,而在他們的鏡頭與文字裡,一個個曾被忽略或者刻板認識的城市正在以全新的形象出現。
這樣的趨勢也被內容社區所記錄。12月22日,網際網路內容社區小紅書發布了一份《小紅書2020年度城市榜單》,共有10所城市上榜,分別是:上海、廣州、長沙、重慶、成都、西安、武漢、三明、呼倫貝爾、甘孜,這是小紅書基於社區熱帖、搜索等數據綜合排序發布的首個城市榜單。
這份榜單令人耳目一新的,不僅是三明、呼倫貝爾、甘孜這樣的新面孔上榜,長沙、重慶等等也不是傳統認識中的樣子。可以感知的是,在這份榜單的背後,是當下年輕人對於「網紅城市」概念的重新定義。
現如今,重慶的城市標籤不再只是「老火鍋」而是「最好出片的城市」;長沙的標籤也不僅僅是橘子洲頭、嶽麓山,佔據更搶眼位置的成了超級文和友與茶顏悅色。
在年輕一代的世界中,城市不應該是千篇一律,越來越多的「生活氣息」成為衡量城市是否具備吸引力的標準。而生活方式社區小紅書則成為這個載體。
年輕人重新定義城市
對於年輕一代來說,「旅遊」也早已從「新鮮事兒」成為「幸福生活的剛需」,不僅要「走得更遠」還要「玩的更好」,而通過剛剛發布的《小紅書2020年度城市榜單》我們就能夠切身感受到當下年輕人在出行中,關注點的轉變。
這份榜單數據顯示,成都的打卡點除了春熙路、寬窄巷子、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等等傳統景點外,佔據第一位的變成了太古裡,那只在樓上攀爬的大熊貓塑像成為年輕人最願意打卡拍照的地方。
小紅書的數據顯示,成都的熱搜詞Top20中,時尚相關詞佔據近半數,包括「成都街拍」等等,在內容平臺上,成都不再只是茶館、麻將館、火鍋等等「巴適」生活的代名詞,它已成為西南地區最時尚的城市。
在煙火氣息極為濃鬱的長沙,這屆年輕人正在掀起一輪「文藝復興」,風靡於90年代的大頭貼現已重出江湖。「5塊錢30張」、「1988同款自拍館」、「長沙懷舊風大頭貼」等越來越多關於「大頭貼」的筆記呈現於小紅書社區之上。
而在長沙的打卡地排名中,既包括五一廣場、橘子洲頭這樣的傳統熱門地,但超級文和友(海信廣場店)、謝子龍影像藝術館和潮牌買手店與網紅咖啡館「不設指標NO GALLERY」這類「後起之秀」同樣佔據榜單半壁江山。
顯然,這座傳統紅色旅遊城市的形象已經被更新,如今我們談到長沙往往會拋出「小龍蝦」、「茶顏悅色」、「煙火氣」這類關鍵詞。
羊城廣州是遠近聞名的美食之都,但年輕人對於廣州的展現不再只是美食,用戶「甘柑柑」發布的筆記為小紅書用戶介紹了廣州極為小眾的蘭圃,這裡的景致可以媲美南京,是古風拍攝勝地;「張二貓」分享的廣州神秘「小天池」收穫3000+收藏,這個景點位於廣州油麻山,是極為小眾的徒步線路;「Zoe.」帶來分享則更為獵奇,她為廣大用戶提供了一條自駕4小時就看到雪的體驗,這個目的地是位於湖南永州雲冰山……
當下的年輕人格外重視旅行中的沉浸感、體驗感,像當地人一樣生活只是基本需求,因此一座城市是否「網紅」的關鍵並不在於有多少名勝古蹟而是在於有多少能夠引發年輕人關注、打卡的興趣點,在年輕一代的世界中,城市不應該是千篇一律,越來越多的「生活氣息」成為衡量城市是否「網紅」的標準。
年輕人用自己審美、愛好重新審視一座城市,通過大量內容展現著城市形象的變革,已然成為顯性的趨勢。
為何在小紅書?
這種趨勢正在越來越多的發生在內容平臺之上。
之所以會有如此變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移動網際網路與「Z世代」(1995-2010年出生)共同成長,包括內容社區在內的社交媒體是這一代年輕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社交媒體在中國滲透率達到97%,中國消費者平均每天在手機上花費近4個小時,其中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超過2.3個小時,而「Z世代」用戶使用手機的時長更高。
在此基礎之上,通過社交媒體完成種草、拔草再分享已經成為年輕人們的生活方式。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分享到小紅書等內容平臺上,在年輕人的生活中變得自然而然。
但內容平臺雖多,卻有著各自不同的心智。眾所周知,小紅書是與「種草經濟」捆綁的生活方式社區。當然,小紅也在不斷進化,這種強大的種草能力也在隨著社區用戶體量的增長而增長,當下小紅書已經從早期的「購物種草」成長為覆蓋人們生活日常的「生活方式種草」,而這才是小紅書能夠承載「重新定義網紅城市」職能的關鍵所在。
小紅書是以「人」為核心建立的社區生態。截至2019年10月,小紅書月活躍用戶數已經過億,並且在2020年取得了快速成長。也就是說,能夠為小紅書提供優質內容的活躍用戶越來越多。
不僅要用戶數量大更要質量優,在小紅書的用戶中70%是90後,超70%用戶身處一二線城市。一些冷知識,全網最核心的玩具玩家都在小紅書,潮流玩家和藝術品收藏家在數量質量上也相當佔優……這些愛嘗試愛創新愛分享又挑剔的年輕專家,成為潮流趨勢最早的定義者。
另一方面,小紅書一大優勢在於其用戶發布的內容都來自於真實生活,無論是美妝、穿搭、旅行還是學習,用戶分享的內容都要以現實生活中的實踐經歷為基礎。這也與此前提到的「生活方式種草」概念相符合,小紅書用戶在社區中分享的不是內容而是生活。
社區開放、包容的氛圍也讓用戶習慣了在這裡分享和交流,1個用戶通過「線上分享」生活體驗可以有效引發「社區互動」,同時能夠推動N個用戶去到「線下實踐」,當N個用戶完成實踐後又會進行更多的「線上分享」,最終形成一個正循環。
那麼這樣來看,在社區生態的鼓勵下,小紅書已經成為當下年輕人聚集地,他們在這裡大量分享真實生活經驗同時激勵更多的年輕人去打卡、去探索,最後再去掀起新一輪分享,而當優質內容積累到一定數量後,則可以為一座城市帶來印象上的改變。
與年輕人共創城市形象
事實上,《小紅書2020年度城市榜單》的發布也為城市發展帶來全新想像空間,三明、呼倫貝爾、甘孜,已經向各城市管理者證明,年輕人們的發現可以為城市帶來無限可能。
年輕一代成為出遊主力軍之後,「廣而全」的體驗項目或是線路吸引力日趨下降,「稀缺而獨特」的體驗日漸升溫,「主題化」更是成為旅遊度假產品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當下年輕人熱衷於出題出遊,而且需求愈發精細,從最初的攝影、滑雪、徒步、自駕到露營、騎行、高爾夫、潛水直到今天已經出現一眾獵奇向的主題遊,例如:觀看火箭發射、寺廟禪修、荒野生存等等,「遊必有因」的背後則是廣闊的市場前景亦是發展良機。
眾所周知,2021年是紅色旅遊大年,各省市均將發展、推廣紅色旅遊作為明年貫穿全年的工作任務。但事實上,紅色旅遊資源吸引力較為薄弱,尤其是在年輕群體中,幾乎沒有人會為了某一處紅色旅遊資源而發起一次旅行。
城市經營者能否改變思路,用城市帶動資源,而不是用資源帶動城市。在《小紅書2020年度城市榜單》中,重慶、長沙、武漢這些城市都是不折不扣的紅色旅遊城市,但在今天,他們都擁有了全新的城市名片,這也讓紅色旅遊延伸出了更加豐富的內涵,讓旅遊的選擇變得更加豐富與多元。
同樣值得思考的是,城市對於自己旅遊形象的包裝與推廣,或許可以與年輕人一起共創。作為著名旅遊城市的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夜景與繁華,正是通過年輕人的鏡頭被更多人所知道。而在小紅書上,年輕人有關西安的分享,排名前列的是穿漢服在西安城牆打卡,是秋天時西安銀杏的各式美照,這些景點與主題遊都有可能包裝成城市新的產品。
而這些產品,本就源自於用戶的熱愛與自發分享,也可以稱得上是與用戶的「共創」,這就具有了天然的被更廣大用戶喜愛的基礎。在新消費品牌已然進入共創時代的情況下,旅遊或許也可以從中找到新思路。
只依賴官方發現與傳播推廣旅遊景點的時代正在迎來更新,市場成熟與飽和正在倒逼市場升級與創新,所有目的地也需要新故事、新包裝、新體驗來繼續吸引消費者,而內容平臺與年輕人,很有可能成為破局的那把「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