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衣哥朱之文,本是一個農民。
在2011年2月13日之前,他就是一個在他們村裡誰也瞧不起的「懶漢」。
按照他們村裡人的說法,他,地也不好好的種,天天就在田頭,對著他的那隻雞唱歌。
但是,自從2011年2月13日,已經42歲了的朱之文,參加山東電視臺《我是大明星》的海選,以一曲《滾滾長江東逝水》,讓評委和觀眾們都大吃一驚之後,他就徹底地火了。
任何一個歌手或者歌星,在紅火過一段時間之後,總會有些讓聽眾們疲乏和厭倦的情況吧?
所以,任何一個歌手或者歌星,也是遲早都會淡出人們的視線的吧?
但是,一炮打響之後的朱之文,他不但是當年的那一炮打響之時,紅火過一陣,而且,還是以後,一段時間、一段時間地火,接連不斷地火。
他在第一次火起來之後,就不失時機地搞出來了一個話題,使人們又因為這個話題,繼續關注著他。
這個話題就是,他有錢了,他的一些親戚和鄉親們、甚至是一些無親無故的人們,就都跑來找他「借」錢,幾萬、幾十萬地「借」。
他前後都「借」出去了一百多萬。
那麼,這些人「借」了錢,有沒有打算還他呢?
按照那些「借」錢的人的說法,他們來找朱之文「借」錢的原因就是:「反正,他的錢也花不完,我不去『借』,也會被別人『借』走。」
這樣的一個話題被炒作出來,讓那些「借」錢不還的人都丟了份,而他朱之文,就繼續保持著被人關注的熱度。
然後,那些丟了份的他的老鄉們,就不服氣,就又和他「槓」上了。
他們說,朱之文從前是如何如何地不堪,能夠一炮走紅,不過就是偶然地走運了而已。
朱之文捐資給村裡修路、翻新幼兒園、給灌溉田通上電,支援家鄉建設。
可是,那些人根本就沒有感激之情,反而說:「他要想我們說他好,就得給莊上的人,一人買一輛轎車,一人給一萬塊錢」。
這些話題,以那些人的猥瑣和齷齪,反過來顯示出,朱之文是多麼地本分、多麼地善良和純潔。
於是,朱之文的熱度,就繼續上升,人們就更加同情、更加喜歡、更加關注朱之文了。
再然後,直播行業興起來了,朱之文,又成了他們村裡村民們的搖錢樹。
上至七十歲的老頭兒,下至十二三歲的小孩子,天天跟著他拍視頻,做直播。
這些人,每天多的有兩三百人,少的也有幾十人。
他吃飯、上廁所,這些人都要跟著他,不停地拍,搞得他是沒個消停、不得安寧。
有時,他來了客人,需要閉門會談。
於是,就有人扔磚、爬牆、甚至互相比賽、看誰有能耐,能夠踹開他家的大門。
這些對於朱之文個人權利的侵犯,使朱之文是無可奈何,也使朱之文因此而熱度不減。
特別是他依然以寬容之心對待村裡人,不想搬家。
他說,「我們老百姓有個詞,叫做『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現在我們的家鄉,翻天覆地地變化了,條件是一天比一天強了,我就更不想離開家鄉了。因為,家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
這些富有鄉土情結的話,更是感動了無數具有鄉土情結的人,從而使他,不再僅僅是個歌星,而是一個充滿著正能量的、感動大家、感動社會的人。
總之,朱之文的人生,一旦一炮打響,便像是開了掛,就一發而不可收拾,真箇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那麼,朱之文的人生,為什麼會如此地開掛呢?他這個開掛的密碼又是什麼呢?
要探討朱之文的開掛人生,和他的這個開掛密碼,我們就不妨抬頭遠望,看看那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趙國的上卿藺相如。
那藺相如的人生,也是一段開掛的人生,而且,是一段比朱之文的開掛人生更加典型、更加精彩,卻又殊途同歸的人生。
「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藺相如,原來不過是趙國宦官首領繆賢的一個門客,就是一個靠給繆賢做幫閒,而混飯吃的文人。
有一次,秦昭王聽說,趙惠文王得到了著名的楚國「和氏璧」,就假意說,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換趙惠文王的「和氏璧」。
趙惠文王明知有詐,卻又不敢明確拒絕。
正在他們君臣上下,都不知如何應對時,宦官令繆賢,向趙惠文王推薦自己的門客藺相如,說藺相如有勇有謀,定可不辱使命。
於是,趙惠文王向藺相如問計,藺相如說:「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這一番豪氣幹雲,感動得趙惠文王是涕淚橫流,趕緊任命藺相如為特命全權大使,帶著「和氏璧」和一幫隨從,去見秦昭王。
藺相如見到秦昭王,獻上了「和氏璧」,見秦昭王只顧高興,根本就沒有打算用城池交換的意思,於是,就上前對秦昭王說:「璧有瑕,請指示王。」
秦昭王不知是計,就將「和氏璧」還給了藺相如,指望藺相如給他指點,看「和氏璧」的瑕疵在哪裡。
藺相如接過「和氏璧」之後,立即後退,怒髮衝冠地靠近一根柱子,說:「我們趙國的君臣,都不相信大王您會用十五座城池交換我們的『和氏璧』。是我以為,布衣之交,尚且不相欺,何況是大國之間呢。況且,秦強趙弱,我們不能無理在先。所以,我們趙王在聽了我的勸說之後,就以大國之威嚴,而盛重其事,在齋戒了五天之後,才派臣將『和氏璧』給大王奉送過來。可是,現在,臣到了這裡,卻發現大王不但輕慢於臣,還對『和氏璧』甚為無禮。所以,我知道,大王是不會用城池與我們交換『和氏璧』了。現在,大王如果逼臣交出『和氏璧』,則臣就將頭與『和氏璧』,一起撞裂於這根柱子之上!」
秦昭王急忙阻止,說自己真的要用城池交換『和氏璧』,還裝模作樣地命人拿來地圖,指點著說,從這裡到這裡,都割讓給趙國。
藺相如知道,這是不可能的,這不過是秦昭王的詭計而已。
於是,他也煞有介事地說:「『和氏璧』是天下寶物,趙王不敢不獻給秦王。所以,趙王送壁時,為了盛重其事,還齋戒了五天。現在,大王也應該盛重其事,齋戒五天,請九賓前來觀禮,臣才敢獻壁於王。」
秦昭王估摸著,這『和氏璧』是個易碎的東東,不可以強奪,於是,就應允藺相如的要求,打算齋戒五天,請九賓前來觀禮,盛重其事地接受藺相如的敬獻。
藺相如退下朝堂,回到了他們的住處之後,就密派隨從,懷揣『和氏璧』,從小路逃回趙國,完璧歸趙。
那邊,秦昭王齋戒了五天之後,在眾多賓客的注視之中,發現自己上當了,卻又當著眾多賓客的面,不好發作。
反正,現在『和氏璧』也得不到了,為了一個小小的趙國使者,而大發淫威,有失自己大國之王的身份,更顯示出自己受到了一個小人物的愚弄,是屬於自己的不智,反倒不如厚禮而待之,向人們顯示出自己的大度,也讓這件事情變得無關緊要,這樣,才能夠挽回自己碎得一地的面子。
於是,藺相如安全地回到趙國。
趙惠文王,就以藺相如智勇雙全、不辱使命,而拜其為上大夫。
後來,秦昭王派使者出使趙國,想和趙惠文王在澠池相會。
趙惠文王於是又帶著藺相如,去和秦昭王相會。
秦昭王酒至正酣,對趙惠文王說:「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秦瑟。」
趙惠文王於是鼓瑟。
秦國的御史,便上前記錄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
藺相如於是上前,說:「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缻秦王,以相娛樂。」
秦昭王發怒,不答應。
藺相如堅持上前舉缻,跪請秦昭王擊缻。
秦昭王不肯擊缻。
藺相如就惡狠狠地說:「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
秦昭王的衛兵想要上前殺掉藺相如,卻無奈藺相如離秦昭王太近,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秦昭王覺得,這樣僵持也不是辦法,只好擊了一下藺相如手中的缻。
藺相如於是回頭,招呼他們趙國的御史,上前記錄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
秦國的群臣又說:「請趙王以十五座城池,作為敬奉秦王的壽禮。」
藺相如也說:「請秦王以十五座城池,作為敬奉趙王的壽禮。」
這樣,秦國在宴會上,始終都沒有討到趙國的便宜。
回國之後,趙惠文王以藺相如功勳卓著,而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那麼,這個廉頗,又是個什麼人呢?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
「以勇氣聞於諸侯」的趙國大將廉頗,見一個曾經的「賤人」、宦者令繆賢的門客,僅僅只是徒逞了一些「口舌之能」,就竟然位在自己之上,心裡,當然是很不高興。
他於是放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
藺相如聽到廉頗將軍的這番氣話之後,就儘量地避免與廉頗將軍見面。
這使得他的門客們,都為他感到不平,也覺得自己作為他藺相如的門客,有些沒面子,於是,就都想離開藺相如。
於是,藺相如問他們說:「大家覺得,廉頗將軍和秦昭王,哪個更加強勢呢?」
眾人回答說:「肯定是秦昭王更加強勢。」
藺相如就說:「以秦昭王的強勢,我尚且不怕。難道,我真的是怕廉頗將軍嗎?實在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頗將軍同在,才不會被秦國欺侮。如果我和廉頗將軍為私仇而爭鬥,那就是損害國家利益,而便宜我們趙國的大敵——秦國啊!」
廉頗在聽到藺相如的這番解釋後,就負荊請罪,去向藺相如道歉。
於是,趙國實現了「將相和」的局面,藺相如,也得到趙國上下更加的敬重。
大家說,這藺相如的人生,是不是開掛了呢?
那麼,藺相如的人生,是怎麼開掛的呢?
很多人都會說,這是因為,藺相如大智大勇。
那麼,僅僅是因為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嗎?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能夠不辱使命完璧歸趙,又從秦國全身而退,這僅僅是依靠他的大智大勇嗎?
如果不是秦昭王特殊的個人人格,藺相如在不辱使命完璧歸趙之後,有可能全身而退嗎?
反過來說,事前,藺相如會想得到自己能夠全身而退嗎?
其實,秦昭王的個人人格,事前的藺相如,是不可能知道的。
藺相如持壁使秦,是抱著必死之信念的。
他能夠活著回到趙國,完全是一個意外,是秦昭王的個人人格使然。
這裡面,就有一個「捨得」二字。
藺相如,是抱著「捨生起義」的必死之信念,而出使秦國的。
他是打算以自己的性命,來不辱使命,實現完璧歸趙的。
而不管他能不能夠全身而退、活著從秦國回來,只要他能夠不辱使命、實現完璧歸趙,他就是趙國的英雄,他都會受到趙國上下的敬仰和愛戴。
這就是「捨得」。
有「舍」才有「得」。
我們再看秦國和趙國的澠池之會。
藺相如五步之內,「以頸血濺秦王」,堅持要秦昭王擊缻。
這也是冒著生命危險的,也是「捨生起義」。
這裡面也有「捨得」。
有「舍」才有「得」。
再看藺相如和廉頗之間的「將相和」。
藺相如,也是捨棄了自己的面子,而得到了「將相和」的結果。
這裡面,也有「捨得」,有「舍」才有「得」。
那麼,我們再看大衣哥朱之文的開掛人生。
這裡面,是否也是藏著「捨得」二字呢?
首先,朱之文一炮走紅,在他的那些老鄉們看來,那只是他的運氣。
那麼,那真的,就只是他的運氣嗎?
早在朱之文八、九歲的時候,他就因為自己唱歌時的嗓門洪亮,而得到過老師的表揚。
所以說,他是知道自己的天賦是什麼的,他也是因此就懷上了一個至死不渝的夢想的。
1989年,他花了15塊錢,在開封舊貨市場買了一個錄音機,又花了一塊五毛錢,買了盤《中華大家唱卡拉ok》磁帶。
這些,都說明了什麼呢?
這是說明了他的夢想、說明了他的熱愛、說明了他的努力、說明了他最後的一炮而紅,不是靠的他的運氣,而是靠的他的逐夢行為來支撐。
同樣的機會,是只有有準備的人,才可能得到的。
他以一曲《滾滾長江東逝水》,讓評委和觀眾們都大吃一驚。
評委們不相信他是一個農民。
因為,他的這種美聲唱法,不是一般的人,自然就會的,而是必須通過專業的培訓和練習,才能學會的。
那麼,他培訓過嗎?他練習過嗎?
也許,他確實是沒有經過名師的指點,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
但是,他有這樣的天賦,他就能夠一見如故,他就能夠通過自己的獨自練習,而做到無師自通。
所以,在他成名之前,村裡人瞧不起他,說他地也不好好的種,天天就在田頭,對著他的那隻雞唱歌。
那就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那裡面,當然就有朱之文的「捨得」。
朱之文捨棄了自己的面子、捨棄了自己的尊嚴、捨棄了自己和周圍人的「和諧」關係,而不懼周圍人的蔑視與嘲笑,堅持走自己的路,他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夢想。
所以,他就沒有被自己的命運所安排,而是自己安排了自己的命運。
他沒有放過命運給自己的一閃而過的機會,而得到了自己所想要的夢想。
相對的,有天賦的人,有很多。
而追夢的人,卻不多。
很多人,都可以得到這個一炮而紅的機會。
但是,別的人,都沒有得到這個機會。
只有他朱之文,得到了。
這是因為,他為了這一次的得到,而曾經,捨棄了很多。
這就是「捨得」。
有「舍」才有「得」。
然後,朱之文「借」錢給那些老鄉;捐錢給村裡做公益事業。
那也是「捨得」。
他「舍」的是錢,得到的是社會公眾對他的正面評價。
老鄉們騷擾他,踹他家的大門,他不跟人計較,這也是「捨得」。
他「舍」了一時的爭強好勝和心頭痛快,卻得到了社會的支持,得到了自己作為一個名人的大義。
他不願離開家鄉,而情願繼續留在生他養他的家鄉,那也是「捨得」。
他「舍」了離開家鄉的安寧,卻得到了生他養他的鄉土之情。
畢竟,低端的人,總是少數。
世上總是好人多,他的家鄉,也是一樣。
他不能因為,為了得到安寧,而失去自己的鄉情。
那樣的安寧,其實是一種孤獨,是一種寂寞。
所以,朱之文的人生,離不開「捨得」二字。
朱之文人生的開掛,更是離不得「捨得」二字。
那麼,「捨得」二字,就是他的人生開掛的密碼嗎?
不不不,「捨得」,只是一種行為規範,只是一種價值觀念而已。
真正支撐他的「捨得」這種行為規範、這種價值觀的,其實,還是「陰陽」。
「陰陽」,是一種世界觀,是一種思維模式。
這正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性的思維模式。
世界上,有三種最強的思維模式,就是比附性的思維模式、比較性的思維模式、分析性的思維模式。
而「陰陽」,就是屬於其中的比較性的思維模式。
我們知道,我們觀察世界,靠的是我們的眼睛、耳朵、嘴鼻、皮膚等感覺器官。
而我們認識世界,並且對這個世界產生相應的反應,則是依靠我們的大腦。
那麼,我們的大腦,是怎麼利用我們的感覺,來對我們所感覺到的世界進行認識與反應的呢?
不要以為,我們的感覺器官,感覺到了多少信息,我們的大腦,就會識別多少信息。
不是這樣的。
我們的感覺器官,感覺到了信息,我們的大腦,就會根據大腦內既有的儲藏信息,對這些感覺到的新信息,模糊地進行一次層次上的劃分,從而確定這些新信息中,需要重點進行識別的信息。
這些需要重點要進行識別的信息,就是「焦點」。
而相應的,其它現在感覺到的新信息,和以前感覺到、並且儲藏在大腦中的舊信息,就都是「視域」。
這樣的一種大腦工作模式,就是所有人類,甚至包括一些動物所共有的、最基本的大腦工作模式。
而在這種最基本的大腦工作模式之下,我們中國人所特有的、進一步的大腦工作模式,就是將「焦點」與「視域」相比較,通過「焦點」與「視域」的不同,來認識「焦點」;也可以反過去,通過「焦點」與「視域」的不同,去認識「視域」。
這樣,「焦點」就為「陽」;「視域」就為「陰」。
「陽」,就是我們所要認識的客觀對象;「陰」,就是我們所要認識之客觀對象的背景,參照物。
我們認識人,就是把人拿去與動物相比較,從人與動物的不同之中,認識到,什麼樣的動物才是人。
我們認識男人,就是把男人拿去與女人相比較,從男人與女人的不同之中,認識到,什麼樣的人才是男人。
我們認識女人,就是把女人拿去與男人相比較,從女人與男人的不同之中,認識到,什麼樣的人才是女人。
在相同之中,找到不同,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陰陽」性的思維模式。
這種思維模式的本質,就是比較。
比較性的思維模式,就是從所有的接收和儲藏到的信息中,發現所要識別的信息,以及與之大體相同的信息,然後,將大體相同的信息,與所要識別的信息相對照,從中找出它們的不同點。
這樣來發現的這個信息與其它信息的不同點,就是這個信息的特點,也就是它的性質與本質。
人們就根據所發現的這個信息的特點、性質與本質,來對它進行定義。
那麼,這樣發現的,這個信息的性質與本質,是一種具象的呢?還是一種抽象的呢?是一種形而下的呢?還是一種形而上的呢?
因為,這個本質,是既來自對事物本身的觀察,又來自對事物之背景的觀察,是對兩種信息的相互比較而得出的,所以,它就不可能是具象的、不可能是形而下的;它就必然是抽象的、必然是形而上的。
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陰陽」性思維方式的特點。
與這個「陰陽」性的思維方式相對的,就是西方人的「科學」性的思維方式。
西方人「科學」性思維方式的本質,就是分析。
分析性的思維模式,就是在焦點與視域的基礎上,他們棄視域於不顧,而專注於焦點。
而在焦點之中,他們又再集中注意力,把焦點當成視域,去觀察焦點之中,更小的焦點。
就像一棵樹,我們中國人的「陰陽」性思維方式,是把這一棵樹,去和另外一棵樹相比較,從而發現這棵樹的特點與本質。
他們西方人的「科學」視角,是看這棵樹的樹幹,再看這棵樹的樹枝,又看這棵樹的樹葉,還要看這棵樹的樹根,這樣來發現,這棵樹的特點與本質。
那麼,西方人所看到的這棵樹的特點與本質,與我們中國人所看到的這棵樹的特點與本質,是一樣的嗎?
當然是不一樣的。
我們中國人所看到的,是事物的抽象本質,是形而上的本質。
他們西方人所看到的,是事物的具象本質,是形而下的本質。
這就導致,我們中國人只要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就能夠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從不同之中,發現相同。
他們西方人,卻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說不同,就不同,很難發現,不同現象之中的相同本質。
而他們西方人,很容易抓住事物的細節,做到工整如一。
我們中國人,卻往往是也許、大概、差不多,對事物的細節,具有很大的隨意性。
正是因為,雙方的思維模式不同、視角方向不同,所看到的世界不一樣,所以,雙方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也不一樣。
這說明,中國人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各有千秋,各有優劣,是都不完善,而需要相互學習,互為補充。
但是,我們今天的一些中國人,特別是一些學歷很高的中國人,卻不是兩種思維模式相互學習,互為補充,而是數典忘祖,邯鄲學步,表現得十分地「有知識,沒文化」。
所以,他們就被老百姓們稱為「公知」。
典型的,我們可以舉例,在最近的抗疫鬥爭中,就有一位「公知」,因為他的醫學「專家」的特殊身份,而一躍成為抗疫鬥爭中的「網紅」。
這位「網紅」「公知」,在網上鼓吹什麼呢?
他鼓吹:
「現在中國的孩子,早上只能吃雞蛋、喝牛奶。你家的孩子,不管長得胖長得瘦,喜歡不喜歡吃東西,這段時間(疫情期間)他的飲食結構,你要超級重視,絕不要給他吃那些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營養的、高蛋白的,每天早上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雞蛋,早上不許吃粥。」
他的這張大嘴巴,這麼一「吧嗒」,就立即引起全國人民的群起而攻之。
首先,「高營養的、高蛋白的、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雞蛋」,固然是重要,但是,這種「高營養的、高蛋白的、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雞蛋」,就是疫情期間孩子們的合理的飲食結構嗎?
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他們都是人啊,都是一種雜食性的動物啊。
他們既不是肉食動物,也不是草食動物啊。
所以,雜食動物的食物,就是要雜,就是蛋白質和維生素、和能量元素,要合理地搭配啊。
好比蛋白質是左腿,維生素是右腿,能量元素是軀幹,我要逃避疫情的圍剿,難道,就必須砍掉左腿或右腿,甚至丟掉軀幹,只用一條腿來跑,才能夠跑得快嗎?
難道,只有高蛋白才是營養嗎?能量元素和維生素,都不是營養嗎?粥,就是沒有營養的垃圾食品嗎?
之所以這些「公知」們,這樣地沒有常識,這樣地視角「刁鑽」,就是因為,他們的頭腦中,只有「科學」,沒有「陰陽」,他們只是「抱著根棒槌就當根針」,而全然地不懂得辯證法,不懂得「陰陽」平衡。
他們對問題的分析,頭頭是道;只是最後的總結,卻是一塌糊塗,典型的「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所以,可想而知,這些「公知」,論做人,會比大衣哥朱之文這樣的人,相差多遠。
大衣哥朱之文的形象,是多麼地厚實;而這些「公知」們的形象,是多麼地單薄。
大衣哥朱之文的人生,有「陰陽」,有密碼。
而某些「公知」的人生,讓人一眼,都能夠洞穿。
「陰陽」與「科學」,「陰陽」是能夠帶著「科學」走的。
而「科學」,卻永遠不能夠知道,「陰陽」是一種什麼樣的「怪物」。
這是格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