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國慶檔很國慶,一眾主旋律的電影等著被「收割」,主打青春喜劇的勵志電影《一點就到家》似乎反響不錯,豆瓣超7分。
電影的主題是回鄉創業,脫貧致富。講述的是三個從大城市回歸村野的年輕人,圍繞著一個創業項目,幾經波折,最後帶領全村人成功實現脫貧致富夢的故事。
在主旋律裡融入喜劇元素,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笑點應該設在哪裡並不是輕易就能掌握的。
電影《一點就到家》給觀眾的感覺卻是就「一切太容易」,處處透著一種小聰明和洋洋得意。
其實,對很多觀眾來說,看電影如同做夢。它與現實相似,但要比現實美好很多。
一部好的電影會給觀眾帶來催眠,讓觀眾不自覺地與電影中的人物共鳴。
《一點就到家》也是一個夢,只是這個夢與我們想像中不太一樣,因為有點假。
所以,我覺得,它更像是一隻站在風口上的豬,被主旋律的風颳上了天,其實它根本就不具備長遠飛翔的能力。
觀眾看電影一定是帶著某種期望的,電影是否拍的真誠,是滿足觀眾這些期望的的關鍵要素。
只有讓人感到真誠的電影,觀眾才會沉浸其中,即使是主旋律電影也是如此,否則《紅海行動》為什麼那麼火呢?
電影《一點就到家》有真誠的地方,那就是美如畫的雲南鄉村風光,連綿起伏的秀麗群山, 樸實無華的村寨角樓,香氣四溢的普洱茶故鄉......
一副宛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般美景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
美麗鄉村的瑕疵就是窮。
窮是這個電影故事發生的起因,但好像又不完全是。
劉昊然飾演的魏晉北,是一個loser,屢屢創業失敗,最後一次創業失敗準備自殺時,碰巧被彭昱暢飾演的快遞員彭秀兵所救,隨後被彭秀兵拉著去老家雲南創業。所以,窮是劉昊然再次創業的原因。
彭秀兵回鄉創業開快遞站的原因是覺得農村的市場潛力很大,創業的目標本質上也是掙錢,所以窮也是他的故事開始的誘因。
尹昉飾演的李紹群,原諒我一直沒有看懂他的存在意義。他回鄉似乎不是為了創業,原本無意將咖啡商業化。
他很理想主義,至於他這樣一個生於大山長於大山的年輕人為什麼會如此,電影並沒有解釋。
至於李紹群後來的行為轉變,不願意將自己的咖啡經營權賣給外國人,給觀眾的感覺也很突然。他突然而來的思想覺悟,讓人覺得不真實。
影片的感情戲主要集中在李紹群與他父親的和解上。
可惜,這父子兩的情感戲也沒什麼鋪墊,互動不夠深入,所以最後也很難打動人。
奇怪的是,作為一個種植傳統普洱茶的父親,最讓人欣慰的事情難道不是兒子繼承發揚光大自己的種茶手藝嗎?
所以,這一幕父子和解的戲碼,從演員的表演上來看,怎麼看怎麼假。
把普洱茶樹砍掉種植咖啡樹,在我看來,這是本片最大的槽點,至今無法理解。
建設美麗新農村,最重要的難道不是因地制宜嗎?
我對農村扶貧究竟該種什麼農作物沒有任何意見,只要達到目標就好,但前提是得從實際出發,賞心悅目的同時又經得起邏輯敲打。
而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是,大張旗鼓地把茶樹砍了換成咖啡樹,總讓人覺得不那麼務實。
普洱茶不好賣,咖啡就好賣了嗎?難道說現在國人都喜歡喝咖啡了?
又或者說,只有賣咖啡才能產生快遞包嗎?
電影看到此處,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個網紅:那個扛著鋤頭,走在鄉間小路上的李子柒。
我沒看過她的美食視頻, 但是網上的評論很多,聽說她還被官方認可了,授予「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
值得啟發的是,作為在中國農村創業最成功的代表人物,李子柒選擇的道路是尊重農村「現有的一切」,她的方法是讓「質樸換發出新的生命」,而不是讓「一個物種取代另一個物種」。
所以,我們在李子柒的身上看到的是,農村很美好,美景美物「等待你去發現」,但是電影《一點就到家》給人的感覺卻是「連根拔起的農村改革大潮」。
「發現美好」和「重建美好」在這部電影中被建構成了二元對立,就像「農村」與「城市」的二元對立一樣,讓人覺得老套庸俗。
喜劇片一定要搞笑,這是必須的。
不過,在看多看膩了類似《歡樂喜劇人》這樣的綜藝節目後,觀眾的審美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不是幾個男人扭幾下屁股就能被逗樂的。
所以,如今的喜劇電影,想要大家還像以前一樣在電影院裡真誠地笑出聲來,越發變得可遇不可求。
對於電影《一點就到家》,我不覺得一點都不好笑, 但是我覺得它笑點很低 ,並且缺乏高級感。
這種沒有高級感的笑點主要是因為電影本身講述的故事「沒有下沉」,演員的表演浮於表面。
無論是劉昊然還是彭昱暢,他們在電影中的表現都平平無奇,時時透露著一種「我的行為是不是很好笑,你快笑啊」的感覺。
所以,這是一部喜劇片,但也是一部速溶的喜劇片,沒有讓人回味的點,當然也產生不了什麼「金句名言」。看完了,也就忘在腦後了,不會給你的回憶留下什麼負擔。
總之,導演偷懶了,在正確和容易的事之間,導演選擇的是容易的事,觀眾感覺到的也是容易的事,容易笑,也容易忘。
不過,又有什麼關係呢?
所以,我願意把它稱之為一隻站在風口上的豬,自以為自己已經飛起來了,實際上根本就飛不高。
歡迎評論,如果喜歡,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