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詩人羅傑斯(Samuel Rogers)說,不論你和誰結婚,結果總是叫你不滿意!(It doesn’t much signify whom one marries,for one is sure to find out next morning that it was someone else)在有著騎士精神和向心愛的女人唱小夜曲傳統的西方,婚姻尚且如此;何況在我們的傳統婚姻中,男女雙方在婚前不得見面,即使像《紅樓夢》裡薛姨媽說的那樣「老天拔地」地見得一面,也只是杯水車薪,對彼此的性情、習好難以一目了然。於是,錢鍾書慨嘆:「婚姻之道,多出於倘來偶遇,智力無所用之;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幾於暗中摸索。《西遊記》第二三回,豬八戒以手帕遮臉,伸手捫扯,『撞個天婚』,示象最切。」(《管錐編》,中華書局,295頁)所以,婚後能夠夫唱婦隨、相敬如賓的佳偶,並不多見;夫婦同床異夢、反目成仇,甚至難以把婚姻維持下去,最終分道揚鑣的,歷來都不少見。《詩經》中的《氓》和《谷風》,就是兩首有名的棄婦詩;而且,據荀況說,儒家大師孟子就曾「惡敗而出妻」(《荀子·解蔽篇》)。而在楊樹達的《漢代婚喪禮俗考》中,列舉出的「絕婚」理由竟多達22條,簡直是五花八門,光怪陸離(《漢代婚喪禮俗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8-34頁)。雖說是「絕婚」,好像是兩廂情願,其實多數是「休妻」。因為傳統社會,實際就是極端的男權社會,女性沒有獨立人格,豈能「去夫」?班固《白虎通義》卷九云:「夫有惡行,妻不得去者,地無去天之義也。夫雖有惡,不得去也。故《禮·郊特牲》曰:『一與之齊,終身不改。』悖逆人倫,殺妻父母,廢絕綱紀,亂之大者,義絕乃得去也。」丈夫休妻,倒甚是便利,只要女方犯「七出之條」之一。所謂「七出」,就是妻子「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大戴禮記·本命》)。即使不犯「七出」之條,也未必不遭休棄。如,王吉「東家有大棗樹,垂吉庭中,吉婦取棗以啖吉。吉後知之,乃去婦」(《漢書》卷七二)。就因為給丈夫吃了幾顆來路不明的紅棗,就被休了!
漢代休妻的個案,確實不少,但到底是年代久遠,我們難知其詳;不過,有一項很清楚,就是被休的妻子要被送還娘家。「出婦之義,必送之;接以賓客之禮」(《白虎通義》卷九)。要對她客氣一點,因為她不是你的妻子了。在《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劉蘭芝雖與焦仲卿婚後兩情和合,無奈不悅於婆婆,被逼之下兒子休妻;焦仲卿雖說是讓「卿但暫還家」,許諾「不久當迎娶」;但蘭芝回娘家後不久,相繼有媒人上門,前來提親——可見,她實際上和焦家已無任何關係,已經被休了。詩中寫到焦仲卿送妻子回娘家時道:「府吏馬在前,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玉臺新詠》卷一)正是漢人送「出妻」的規儀。這條規儀,非常古老,在《詩經·谷風》中就有「不遠伊邇,薄送我畿」的句子。王先謙疏云:「謂夫送之不遠,不出畿。」又引段玉裁說:「畿,門限也。」(《詩三家義集疏》,中華書局,172頁)就是說,這個被休的女子,抱怨男方太絕情,本應該把自己送回娘家,如今只送到大門口就拐回去了。休書,則是在唐代才有的。但《全晉文》卷一六五竺僧度《答楊苕華書》:「楊氏,長別離矣!萬世因緣,於今絕矣!……卿年德並茂,宜速有所慕,莫以道士經心,而坐失盛年也。」竺僧度,半路出家,類似《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棄了已婚的薛寶釵,真箇當和尚去了——寫信給以前的妻子,聲言解除夫妻關係,勸楊苕華趁青春年少,另嫁如意郎君。錢鍾書說此書「略類舊日登報之偏面或單邊『離婚啟事』」(《管錐編》,中華書局,1272頁)。這算是文獻中找得到的休書的雛形。休書在唐代稱作「放妻書」,有固定的格式。如敦煌卷子S.6537云:蓋以伉儷情深,夫妻語義,□□懷合巹之歡,念同牢之樂。夫妻相對,恰似鴛鴦,雙飛並棲,花顏共坐,兩德之美,恩愛極重,二體一心。生則同床於寢間,死則同棺槨於地下。三載結緣,則夫婦相和;三年有怨,則來成讎隙。今已不和,想是前世怨家,反目成□,作為後代增嫉,業緣不遂,見此分離。聚會二親,以□一別。所有物色書之。相隔之後,更選重官高職之夫,弄影庭前,美呈琴瑟合韻之態。□恐舍結,更莫相談,千萬永辭。布施歡喜,三年衣糧,便獻柔儀。伏願娘子,千秋萬歲。時厶年厶月厶日厶鄉百姓厶甲放妻書一道(轉引自項楚《敦煌變文選注》,中華書局,1040頁)說是感情不和,「聚會二親」,雙方的父母都來了,似乎是協議離婚;男方保證,給女方提供「三年衣糧」,還祝願她長命百歲,顯得不怨不怒,溫柔敦厚,大得孔子詩教之旨。這裡的年月日和放妻人姓名都空著,即此可以斷定,它只是給人作參考的框格(model),當事人可根據實際需要,各人情況,對語句有所增損改易。而且,它要生效,還需要有「放妻者」的手印兒。而男方如果不寫「放妻書」,那事情就比較棘手了。《雲溪友議》載:顏真卿為撫州刺史,邑人有楊志堅者嗜學而居貧。其妻以資給不充,索書求離。楊志堅不太情願,最後還是同意離婚;但沒寫「放妻書」,而是以詩送之,其中曰:「金釵任意撩新鬢,鸞鏡從他別畫眉。此去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時。」女方認為不太合格,於是「持詩,詣州公牒,以求別適」(《太平廣記》卷四九五)。希望得到官方支持,給以證明,出具文告,好再嫁他人。結果官府倒是同意了她的請求,不過顏真卿說她「休夫」,有傷風化,打了她二十竹篦!像楊志堅之妻這樣主動要和丈夫離婚的,當然不多,但也時有發生。如,杜甫《可嘆》:「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近者抉眼去其夫,河東女兒身姓柳。丈夫正色動引經,酆城客子王季友。群書萬卷常暗誦,孝經一通看在手。貧窮老瘦家賣屐,好事就之為攜酒。」說的就是詩人王季友因為家窮,妻子柳氏和他離了婚。雖然沒有經動官府,像楊志堅妻那樣挨竹篦,算是幸運;但被老杜拿來說事,在詩裡為此喋喋不休,也甚是晦氣!很明顯,當時的法律也罷,道德也罷,都是一邊倒地站在丈夫一邊,只允許休妻,不允許休夫。宋元話本《快嘴李翠蓮》中,李翠蓮因為嘴快,不幸犯了「七出」之「多言」,而被婆家休了。寫休書的雖是丈夫張狼,但他並不情願:「張狼因父母作主,只得含淚寫了休書,兩邊搭了手印,隨即討乘轎子,叫人抬了嫁妝,將翠蓮並休書送至李員外家。」李翠蓮被男方送回娘家,還是遵循詩經時代以來的舊儀;同時女方嫁妝也歸還娘家——翠蓮也說:「今朝隨你寫休書,搬去妝奩莫要怨!」但卻沒有唐人所說的「三年衣糧」。我們注意到張狼休李翠蓮,流淚,傷心。話本中說,李翠蓮「年方二八,姿容出眾,女紅針指,書史百家,無所不通——只是口嘴快些」;實在是人尖子,難怪尚在蜜月中的張狼捨不得!所以,張狼也是受害者,像《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的焦仲卿,在休妻問題上,都是做不得主的。文學史上,陸遊和他前妻唐婉離異,也是因為婆媳關係不好;婆婆一意孤行,要兒子休妻。所以,《水滸傳》第二十四回,西門慶在王婆茶房,急於誘姦潘金蓮時,要特別表白婚姻可以自主:「我的爹娘俱已沒了,我自主張,誰敢道個不字!」李翠蓮果然非同一般,在被休時還嘴頭快利,說:「手印縫中七個字:『永不相逢不見面。』」(《清平山堂話本》卷四)既有七個字在手印縫中,可見不是一兩個指紋印——實際上是立休書的丈夫的左手五個手指的印兒。這一點在關漢卿《救風塵》中說得很清楚。《救風塵》中,紈絝子弟周舍為娶趙盼兒,願意與宋引章離婚,於是給宋引章一紙休書,但趙盼兒不願嫁給他;周捨生怕雞飛蛋打,於是想收回休書,騙宋引章道:「休書上手模印五個指頭,那裡有四個指頭的是休書!」(臧懋循《元曲選》,中華書局,204頁)無名氏《漁樵記》中,朱買臣被迫休掉妻子劉天仙,寫下休書,其中有:「任從改嫁,並不爭論。」劉天仙拿著休書,說:「左手一個手模,正是休書。」(臧懋循《元曲選》,中華書局,868頁)《快嘴李翠蓮》中說「兩邊搭了手印」在休書上,就是張狼和李翠蓮都在休書上按了手印。其實,李翠蓮不需要在休書上按手印。因為休書是男方交給女方作為憑據的;雖然不需要經過官府,屬於民間行為,私下可以了結,但卻具法律效力。所以,《封神演義》第十八回,姜子牙寫了休書拿在手中,鄭重地對馬氏說:「娘子,書在我手中,夫妻還是團圓的。你接了此書,再不能完聚了!」《救風塵》中,趙盼兒也特別囑咐宋引章:「你再要嫁人時,全憑這一張紙(休書)是個照證,你收好者!」
《元曲選》中給我們提供的,都只是休書中的片段字句。《水滸傳》第八回有一份完整的休書:林衝因被高俅陷害,刺配滄州,前途未卜,生死難保,為了不耽擱年輕美貌的妻子,決定給張氏(按:明人李開先《寶劍記》敷演林衝故事,林衝妻張貞娘,但休書之事,卻刪去了)一紙休書:尋個寫文書的人來,買了一張紙;那人寫,林衝說——道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林衝,為因身犯重罪,斷配滄州。去後存亡不保。有妻張氏年少。情願立此休書,任從改嫁,永無爭執。委是自行情願,即非相逼。恐後無憑,立此文約為照。年 月 日。「林衝當下看人寫了,借過筆來,去年月下押個花字,打個手模。」林衝的休書中有「任從改嫁,永無爭執」,正和元人雜劇中的句子類似。如果說《水滸傳》中的休書是宋代的,尚有疑問,但至少可斷言,它和元代的休書相去不遠,懸殊不大;我們倒可以在小說中找到正宗的明代休書。馮夢龍《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寫,商人蔣德娶妻王三巧兒,新婚不久,出外經商;三巧兒在家與他人有姦情,蔣德回來後發覺,又不忍戳穿,即以三巧兒爹娘有病,一乘轎子把妻子送回娘家,並有休書:立休書人蔣德,系襄陽府棗陽縣人。從幼憑媒聘定王氏為妻。豈期過門之後,本婦多有過失,正合七出之條。因念夫妻之情不忍明言,情願退還本宗,聽憑改嫁,並無異言,休書是實。成化二年 月 日 手掌為記(《喻世明言》卷一)成化二年是公元1466年,雖然有休書「聽憑改嫁,並無異言」的正式承諾,但後來有人要娶三巧兒時,「王公(按:三巧兒之父)倒也樂從,只怕前婿有言,親到蔣家,與興哥(按:蔣德小名)說知,興哥並不阻當」。不但如此,興哥還將三巧兒舊日的嫁妝,「十六個箱籠,原封不動,連匙鑰送還給三巧兒,當個賠嫁」。我們知道,在宋代休妻時,嫁妝也是要歸還女方的——雖然已經沒有唐人的「三年衣糧」供給女方。但嫁妝被歸還後,小說中寫到三巧兒自己,「心上倒過意不去」,時人的反應則各不相同:「旁人曉得這事,也有誇興哥做人忠厚的,也有笑他痴呆的,還有罵他沒志氣的。」這說明,在明代,妻子被攆回娘家時,嫁妝未必被一道歸還——尤其是女方被認為犯了嚴重錯誤,比如三巧兒的姦情,嫁妝通常要沒收了。《清律》云:「凡妻無應出及義絕之狀而出之者,杖八十。雖犯七出,有三不去(按:「三不去」本《大戴禮記》:「有所取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後富貴,不去。」即:娘家無親人;曾為男方親屬死喪,守過三年孝;男方如今發財了或做大官了),而出之者,減二等,追還完聚。若犯義絕,應離而不離者,亦杖八十。若夫妻不相和諧,而兩願離者,不坐。」(轉引自呂思勉《中國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4頁)但在多數情況下,恐怕也只是一紙空文,以為這些法律的白紙黑字就能保障婦女權益,未免太天真了。最近發現清光緒十四年(1888)一份休書,云:文門江氏,原籍河南省博愛縣朱村二甲人,光緒十年因遭天禍隻身逃難,來到山西,舉目無親,經鄰說合,嫁入文門。圓房之後,只生一女。去年七月十七日,偶遇原籍老鄉,得知老家父母病重,非要回家省親;豈料回來之後,一改昔日面目,整天走東竄西,招惹閒言非語,近日又把家中財物盜出,不知送往何處。為此特書休書,自即日起,逐出文門,日後任其自便,文門上下均不訊問,立字存照。據說這份休書還「加蓋有當時縣衙的大紅印章」(《成都商報》2010年6月9日),似乎沒有手模印。蓋以其經過官方公證與認可。《醒世姻緣傳》第八回,晁源以紀氏有姦情為理由,要休掉髮妻,讓人把嶽父與內兄叫來,威脅說:「當官斷與你也在你,你悄悄領了她去也在你。」可見,休書在明清仍和前代一樣,是解除婚姻關係的民間行為,恐怕也需要有男方手印;當官則成訴訟,官方斷定休妻,需要《雲溪友議》所謂「公牒」;有公牒,則不需休書,即使有休書,也不須男方手印,倒需要官府的「大紅印章」,像文天才的休書。老紀因自己女兒並無姦情,還想和晁源到縣衙去理論,紀大哥倒說:「爹,你見不透,他是已把良心死盡了!你要不就他,他一著高低,把個妹子斷送了!他說要休,就叫他休,咱家裡也有她吃的這碗飯哩。……你說合他到官,如今那個官是包丞相?他央探馬快手送進二三百兩銀子,再寫晁大爺的一封書遞上,那才把假事做成真了!爺兒兩個告狀,死了兒,這才死了咱哩!晁大相公!任憑你主張,你待說休俺妹子,你寫下休書,我到家拾掇座屋,接俺妹子家去。這有甚麼難處的事?你鄉宦人家開口就說到官,你不知道,俺這光棍小夥子,聽說見官就嚇得溺醋哩!」
《喻世明言》中的《簡帖僧巧騙皇甫妻》是一則宋元舊話本,說的是北宋汴梁發生的事兒:皇甫松殿直是皇家儀仗隊的人,懷疑妻子楊氏和人有姦情,要休她,卻沒有證據;事情鬧到了開封府;已經不是包青天在那裡了,換成錢大尹,錢大尹當廳問道:「捉賊見贓,捉姦見雙。又無證見,如何斷得她罪?」皇甫松告錢大尹:「松如今不願同妻子歸去,情願當官休了。」大尹臺判:「聽從夫便。」殿直自歸。缺少有效證據,沒有充分理由,照樣可以休妻。所以,紀大哥不願和晁源打官司,淋漓盡致的一番話,實是形格勢禁的老於世故,飽含血淚的經驗之談!
(作者單位:鄭州師範學院)
一一本文選自《文史知識》2012年第10期
(統籌:啟正;編輯:麵包)中華書局自媒體
矩陣圖
從1912年開始創立,中華書局經歷了滄桑百年,沉澱其中的,是對文明的追求和信仰,是對社會的責任和情懷。我們紮根的大地流淌著數千年的文化,願我們一起浸潤一起汲取精粹一起前行……
(ID:guyiyinghua)
大型文獻和專題文獻的影印出版是我們的責任;重塑中華書局古籍影印類圖書的領先地位是我們的使命。我們是古逸英華。
(ID:huoyewx)
《中華活頁文選》雜誌創刊於1960年,為中華書局主辦的中小學語文助學期刊。刊物傳承創刊50多年來「文選」特色,將高品質的課外閱讀文本遴選給中小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精準闡釋和生動講解,以「普及傳統文化,提升語文素養」。
(ID:zhjuzhen)
聚珍文化,是中華書局推出的一個全新文化品牌,致力於「傳統思想現代化,古典內容時尚化,古代趣味雅致化」。聚珍傳統,走向光明之處。
(ID:wszs1981)
《文史知識》1981年創刊,堅持「大專家寫小文章」的辦刊宗旨,作者隊伍薈萃了全國一流文史學者,從不同角度、以多樣手法,深入淺出地介紹、評述優秀傳統文化。
(ID:jingdiaguji)
古聯(北京)數字傳媒科技有限公司官方微信。本公司為中華書局旗下的全資子公司。「中華經典古籍庫」為全球首個大型隨身古籍庫,涵蓋經史子集各部869種書,全部為經典權威點校本。提供檢索全文、在線閱讀及紀年換算、聯機字典、複製等工具。目前已經推出鏡像版、在線版、微信版。
(ID:zhygrz)
讓經典教育成為教育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