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念海是我國歷史地理學研究領域深孚眾望的學術大家,他畢生從事中國歷史地理研究,對創立和完善歷史地理學科體系作出了巨大貢獻。值得一提的是,史先生對黃河流域歷史地理的研究持續近半個世紀,其研究成果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對於當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實施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現實問題引領歷史研究 開創黃河流域研究新局面
史念海對黃河流域歷史地理問題的研究源於對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展開,黃河治理也逐步上升為國家戰略。在此背景下,史念海對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變遷及區域經濟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他重點圍繞黃河流域歷史經濟問題展開研究,先後撰寫了《春秋戰國時代農工業的發展及其地區的分布》《秦漢時代的農業地區》《黃河流域蠶桑事業盛衰的變遷》等文章,從農業、蠶桑等多個方面揭示歷史時期黃河中下遊地區經濟發展歷程。自70年代起,史念海開始致力於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變遷的研究。
研究黃河中下遊的侵蝕與堆積問題。以往對黃河的研究著重的是河道變遷,很少有學者關注侵蝕堆積問題。史念海《歷史時期黃河流域的侵蝕與堆積》一文,列舉了河床的淤塞、湖泊的淤平、城池的湮沒、丘陵的沉淪、平原地形的增高、土壤的變化等資料,論證了黃河下遊在歷史時期堆積的速度和程度;《歷史時期黃河在中遊的側蝕》一文,史念海選取若干考察點,結合文獻,對考察點侵蝕的歷史過程作了詳細而具體的論證,並對侵蝕速度進行計算;《歷史時期黃河在中遊的下切》一文,他以沿黃人工灌溉給水渠道湮廢,北魏青銅峽北舊渠口的下移、宋代府谷縣水門和明清東門外控遠門的移位,壺口瀑布位置的推移等為例證,對黃河的下切進行了定量化的考察。這項研究是對歷史地理無法作計量研究傳統的一個突破,使黃河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他重視黃土高原溝壑演變與森林變遷的綜合研究,以《歷史時期黃土高原溝壑的演變》一文,以及《黃土高原森林與草原的變遷》一書為代表。他提出,在古代黃土高原上有許多寬廣平敞的原,這些原有著豐富的森林和草原,且農業發達。但後來溝壑逐漸加深加多,是千百年來濫砍濫伐、農林牧失調造成的。進而認識到戰國秦漢以前,關中的經濟實力之所以可與關東相抗衡,與存在一大批廣袤平敞的原有關。唐宋以後,關中經濟實力衰落,以至全賴關東輸送糧食得以維持,當與森林的破壞、原的破碎、耕地的減少、環境的惡化有關。
注重黃河流域文化及遺存的研究。史念海《由地理的因素試探遠古時期黃河流域文化最為發達的原因》一文,揭示了遠古時期黃河流域文化發達的地理因素。在對黃河流域的調查研究過程中,他撰寫了《黃河中遊戰國及秦時諸長城遺蹟的探索》《鄂爾多斯高原東部戰國時期秦長城遺蹟探索記》《洛河右岸戰國時期秦長城遺蹟的探索》三文,對於我們認識和保護黃河流域秦長城文化遺存具有重要意義。
他的研究大大超越了前人的研究水平,具有很高的學術意義與現實意義,開創了黃河流域研究的新局面。
實地考察與文獻記載並重 治學方法突破前規
譚其驤在《河山集》四集的「序」中評價史念海的治學方法時說:「早歲即以淹貫經史群集,覃思卓實,著稱此世。」史念海熟稔史料,在其著作中運用豐富的史料作為支撐。於希賢評價史念海的著作:「經史群籍應用之熟練,歷代文獻洞察之精深,堪為『著稱當世』。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報告,《國語》《春秋》《左傳》《詩經》、諸子百家、歷代史籍、唐宋元明類書、名人文集、古今遊記、歷代方志無不旁徵博引。」這樣的評論是十分恰當的。
自20世紀70年代起,史念海走出書齋,運用實地考察與文獻記載並重的方法進行歷史地理研究。他在《河山集》二集「自序」中說道:「以前從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主要依靠歷史文獻。歷史文獻不可能沒有訛誤和疏漏,這就要作一番考證。可是考證也並非都能夠解決問題,如果能夠到當地進行考察,問題有可能會迎刃而解。」他對於黃河流域歷史地理問題的研究,充分踐行了實地考察與文獻記載並重的方法。1999年,他發表《黃土高原考察瑣記》回憶文章,從中可以看到先生對黃河流域的考察涉足陝北、呂梁、太行、六盤、隴西、長城、河套,可謂遍歷黃土高原各處。他通過實地考察獲得了大量一手資料,尤其是有關黃河流域森林變遷、河湖演變、溝壑侵蝕、河道侵蝕與下切等的定量數據。同時,在考察中也得以確定一些故城關隘遺址,辨明交通大道的通塞,從而論證前哲時彥的訛誤和不實之處。正如譚其驤所言:「史先生對黃河流域中下遊以及淮河、太湖周圍,作了10年以上有目的的深入、細緻的考察,治學方法突破前規。」
學術研究服務社會建設 發揮歷史地理學有用於世功能
史念海終生秉持經世致用的治學理念,1992年發表《發揮中國歷史地理學有用於世的功能》一文強調:「中國歷史地理學是一門可以有用於世的學科,這門學科能夠見重於世,就是由於它具有有用於世的作用。」基於該理念,他畢生努力發掘歷史地理學有用於世的社會功能,力求學術研究服務社會建設。
近些年來,黃河流域普遍用水不足,西安城市用水困難尤為突出。史念海撰寫《論西安周圍諸河流量的變化》一文,發現西安缺水主要是與終南山的森林遭受破壞有關。他提出應培育終南山上的森林,增加河流流量。此項工程相當浩大,不易早日見效,可先培育水源林,稍解當前的困境。1992年,他將這一建議向陝西省人民政府提出,專家審議認為這是「根本解決西安用水困難問題的重要措施,建設這項工程意義深遠」,並責成西安市林業局成立水源涵養林工程建設領導小組及辦公室,負責秦嶺北坡山區水源涵養林的建設工程。
20世紀80年代,時任陝西省委第一書記的馬文瑞請史念海幫助解決綜合治理黃土高原的問題。史念海《論歷史時期黃土高原生態平衡的失調及其影響》一文指出,黃土高原在歷史時期曾有大面積的森林與草原,但是由於人為濫砍濫伐以及農林牧產業失調,致使植被破壞嚴重,侵蝕加劇,使得原來面積較大的原溝壑縱橫,破壞嚴重。他在《黃土高原的歷史變遷與當前的治理方針》《論黃土高原的治溝和治水》等文章中提出,治理黃土高原應立足於保原治溝,因地制宜,合理調整農林牧產業布局。而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應改變耕作方式,史念海發表的《改革黃土高原廣種薄收的經營方式》一文,提出黃土高原廣種薄收、粗放經營的模式,在最好的年景裡充其量只能解決當地所需的糧食,且容易引起侵蝕,加劇黃土高原自然條件的惡化。因而,應因地制宜,精耕細作,這不僅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也可以使黃土高原不再受到破壞。
關於如何治理黃河,他在黃河與黃土高原生態環境變遷研究的基礎上,撰寫了《由歷史時期黃河的變遷探討今後治河的方略》一文,指出在歷史時期,由於森林和植被被大量破壞,黃土高原侵蝕現象十分嚴重,嚴重侵蝕不僅使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支離破碎,而且在黃河中下遊形成了嚴重的堆積,影響了黃河的安瀾。要根治黃河,應從全河著眼,下遊河段應進行疏浚,排除河床泥沙,另外要對黃土高原進行治理,恢復黃土高原的森林和植被。
史念海畢生堅持求實求真、有用於世的學術追求,開創了黃河流域研究的新局面,並將自己的學識轉化為社會價值,傾其一生奉獻於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變遷及區域發展的研究,用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構築起了一座堅實的歷史文化豐碑。
(作者單位: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梁陳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