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穎 通訊員 唐家新 楊雅倫 文/圖
冬季的鼎城區韓公渡鎮五甲村,連片的土地上早已收割完畢,靜靜等待著春天的到來「。這裡原來是幾棟30多年前建的老 房子,這些年生活條件漸漸有了改善,很多村民都臨村道挑了宅基地建了新房,這些老房子空了幾年,破破爛爛,今年政府給了 補助,一起拆了,改成了耕地。」村民陳順先指著一塊地告訴記者,「老房子拆掉後我也分了塊地,6月拆 的,正好趕了一季稻。」接著他又說:「老屋十幾年不住,早就該拆了,拆了村裡都亮堂些 了」。今年,僅鼎城區就拆除了1173棟「空心房」,涉及16個鄉鎮,新增 耕地6654畝,其中水田5639畝,旱地1015畝……
————————
土地是萬物之本,孕育著世間的一切。
在如今發展飛快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化不僅是人的城市化,而且也是土地的城市化,越來越多農村土地和農業用地變成了城市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利用農村閒置、荒廢的建設用地進行復墾,轉變為農用地,為城市建設用地指標提供超額價值,減緩城市用地緊張的局面,使得城鄉發展得到平衡。2019年初,市委、市政府全面啟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暨農村「空心房」整治工作「三年行動」。截至目前,全市共實施增減掛鈎項目116個,確認增減掛鈎節餘指標7.7萬畝,超額完成6萬畝的目標任務,「三年行動」提前一年收官,兩年增減掛鈎實施總量和確認指標量超過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節餘指標在全省14個市州中排名第一。
增減掛鈎實施結出的累累碩果,不但解決了耕地保護「缺動力」、工業化城鎮化「缺土地」、新農村建設「缺資金」、城鄉統籌「缺抓手」、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缺平臺」等一系列難點問題,也成為我市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
武陵區利用增減掛鈎資金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
鼎城區韓公渡鎮小山村水稻連片示範片建設現場。
步線行針高位鋪開
一邊是鄉村裡隨處可見大量的廢棄、閒置宅基地和關停的磚瓦窯;一邊是我市受用地計劃指標的制約,城市各項建設被「卡脖子」,2019年,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暨農村「空心房」整治工作「三年行動」應運而生。
增減掛鈎和「空心房」整治的任務很明確:就是要助力鄉村振興、破解用地瓶頸、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在充分遵循老百姓意願的前提下,對閒置、低效建設用地進行全面復墾和系統修復,服務好開放強市產業立市的戰略大局。為此,市政府專門制定出臺《常德市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暨農村「空心房」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提出「三年行動、一年攻堅」:即2019年至2021年計劃完成增減掛鈎節餘指標6萬畝,其中2019年作為攻堅年,產出節餘指標不低於3.6萬畝,2020年新增農用地1.2萬畝,2021年完成全部工作目標。
常德還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顧問、市長任組長、常務副市長和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9個市直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高規格工作領導小組,並將增減掛鈎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與人居環境整治、脫貧攻堅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推進、一同考核。作為牽頭部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將該項工作作為「一號工程」去推進落實,報請市政府將該項工作納入真抓實幹督查激勵內容,制定了具體的考評細則和獎勵激勵措施,以考促行,以考促幹。
為確保「三年行動」取得實效,市自然資源規劃局結合自然資源部、省自然資源廳歷年對各地增減掛鈎工作督查、檢查等反饋的問題,預先研判監管環節的工作標準,超前提出了「每個拆舊地塊要有實質性的拆舊工程」和「與三調成果進行全面銜接」等政策要求,並建立實施管理、調度督查、後續管控機制。為「確保指標確認一次性通過」,該局先後制定了《常德市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項目實施辦法》 《關於切實加強全市2019年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項目管理的通知》《常德市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項目技術指南》等文件,從項目選址到驗收確認,每個工作階段都有完善的制度對照推進,確保程序規範。
工作中,市自然資源規劃局主要負責人、分管負責人多次深入項目現場督促檢查;各區縣(市)負責整治工作的主要領導作為一線總指揮,深入一線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各種難題;各鄉鎮和村組都明確了工作內容和責任,保障了良好的施工環境,確保矛盾不上交。
「喚醒」土地造福於民
我市大部分地區位於洞庭湖湖積平原區,西南和西北為丘陵山區,土地利用率高,空心房等增減掛鈎復墾地塊分布零散,點多面廣,權屬複雜,增減掛鈎項目想要快速推進,一定要得到農民的支持。
在工作推進中,全市各地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把維護農民權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農民意願,依法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受益權,突出群眾主體地位,讓利於民,激發人民群眾的參與感和獲得感。
編制整治規劃時,工作人員發動群眾廣泛參與,突出經濟實用,不搞形式主義,充分發揮規劃的統籌引導作用;項目的開展中,從選址、立項、設計、招投標、監理、驗收、財評等每個環節,都嚴格執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確保群眾房屋拆遷安置補償等按規定落實到位;項目實施過程中,堅持先易後難,突出重點,分步實施,應拆則拆,宜耕則耕,宜林則林,不搞大拆大建,逐步有序實施復墾整治,確保了項目實施的質量。
增減掛鈎拆舊復墾和農村「空心房」整治最大的困難在於權屬複雜、土地權益利益訴求難以解決。工作人員始終把老百姓滿意放在中心位置,不唯指標論,在前期工作中堅持政策宣傳到位、工作發動到位、意見徵詢到位。一線工作人員走村入戶和老百姓談心算帳,最終獲得大多數村民的支持,甚至一些最初沒有納入計劃的地塊也紛紛申請納入。
按照宜耕則耕、宜建則建、宜綠則綠的原則,各地部署安排了一批整治示範點,對整治復墾面積較大、灌溉條件較好的地塊,建設連片耕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集中,發展高檔優質稻、有機蔬菜等特色種養產業和農業觀光旅遊;對「空心房」整治空間大的地塊,與農村汙水治理、黑臭水體治理、「廁所革命」、消除安全隱患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從源頭上改變「髒、亂、差」問題;對整治騰退地塊形成的建設用地指標,優先用於村民集中建房點和配套路網、管網及小廣場、微公園等公共設施建設,切實改變農村人居環境。
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熱情,在群眾的配合下,「三年行動」高速推進。2019年,全市增減掛鈎和「空心房」整治拆除空心房1.43萬棟,新修道路31萬米,新修溝渠65萬米,惠及群眾34萬人;2020年,增減掛鈎和「空心房」整治拆除空心房1.26萬棟,新修道路14萬米,新修溝渠35萬米,惠及群眾30萬人。
「三年行動」兩年收官
原本需要3年完成的計劃,市自然資源規劃局鑑於增減掛鈎工作政策性強、實施要求高、指標審查嚴,審時度勢提出了兩年完成的新目標,通過全面梳理政策,強化「工作部署雲推進」「簡化程序快推進」「嚴守質量優推進」,確保了該項工作在全省「起步最早、進度最快、質量最優」,在2020年提前一年超額收官。兩年的增減掛鈎行動中,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效果好,沒有發生一起安全生產事故,沒有發生一例群眾上訪事件,沒有發生一件負面網絡輿情。
2020年7月,市國土資源規劃測繪院組織16人的黨員突擊小分隊,分赴鼎城區18個鄉鎮,對2020年首批驗收的增減掛鈎項目進行核查。
2020年新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神州大地,人民健康遭受嚴重威脅,全國上下進入了全民抗疫的緊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按下了暫停鍵。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及時調整工作思路,組織市、縣增減掛鈎工作人員和專家團隊建立了遠程辦公應急工作模式,分析形勢、預判困難、研究部署,為全年全面實施增減掛鈎做足了前期準備工作。
為提速項目實施方案審查,該局在把握項目推進方向是否符合政策要求、拆舊區地塊性質地類面積認定是否準確、復墾方向是否因地制宜、城鎮開發邊界與基本農田等紅線是否涉及、群眾安置補償是否保障等幾大要點的前提下,簡化程序,優化流程,容缺受理,確保項目快速立項、快速推進。全市實行「五個一」調度督查機制,即每天通報一次進度情況,每周發一次電子簡報,每月開展一次工作督查,每季度組織一次講評調度,每年度進行一次考核驗收。
全市制定了嚴格的工程建設標準,每個復墾地塊施工放樣都按照外推3至5米的標準來布置工程量,從大布置工程,從小計算指標,並要求初驗和項目驗收過程中嚴格按照工程建設標準逐地塊進行驗收,確保納入施工範圍的每一寸土地復墾實施到位,每一寸指標質量管控到位;為確保復墾新耕地質量達到或超過周邊現有耕地水平,他們要求工程實施和工程質量嚴格按設計標準雙達標,清基掃障、土地平整、農田建設、旋耕培肥、灌水栽種一個環節都不能少,每周不定期進行動態巡查,嚴格確保耕地質量;聘請專業測繪機構開展項目驗收覆核,創新研發GIStar軟體系統,實現多圖層疊加分析、空間定位和現場影像錄製,將現狀圖、竣工圖、遙感影像圖和無人機影像圖套合後再進行現場比對,嚴格確保每個地塊圖、數、現場一致。因為質量控制到位,我市產出的指標結構全省最優,耕地指標佔農用地指標的74%,遠遠高於全省49%的平均水平。
為加大對增減掛鈎項目的後續管控,2020年全市對歷年增減掛鈎項目進行了清查建庫,全市161個項目,25385個立項地塊、22502個驗收地塊和201個建新地塊全部按時清查整改到位,並將項目矢量數據、項目信息等全部納入資料庫管理,確保增減掛鈎工作抓實抓細抓長遠。
時值隆冬,放眼沅澧大地,卻依然生機盎然:一棟棟漂亮的小樓房逐漸「長高」,一座座舊瓦房漸次消失,一塊塊大地「傷疤」得到癒合,新農村畫卷越來越豔麗,廣大鄉村大踏步邁入「高顏值」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