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評論家埃德蒙·威爾遜同時是一個痴迷收藏書籤的藏家,他曾經說:「有書無籤就像穿褲子沒系腰帶一樣,哪兒掉的就要記得從哪兒提起來」。
在人的一生中,我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克服自身智力的健忘。歸結起來方法無他,就是像紮緊褲腰帶一樣給當下做一個標記。照片是對生命美好時刻的標記,日記是每一天進程的的標記,一次出行是對某段人生旅途的標記。對於那些不能返回的時間,我們用一個有實體的標記,喚起當時的想法和感覺。
對於閱讀書籍來說,能給當時的思維和情緒做下標記的,好像只有書籤了。
在很長的時間裡,紙質書籍中夾著的小方片而並不叫做書籤。傳統的線裝書中,書籤往往指的是書籍的封籤,即封皮的書名條,或用宣紙,或用縑帛,多以端正的楷字書寫。雖然書籍的內容是印刷的,但封籤的題字多由書的主人或有聲望的學人親筆書寫。從孔子時便崇尚的正名傳統在方寸大小的封籤上顯示的淋漓盡致——這是一種對書籍和文化的尊重。
和現代書籤形制接近,同樣夾在書內的輕薄字條叫做浮籤。線裝書的版式,天頭高,地腳短。除了反映倫理秩序的需要,書籍內容欄線上方的空間大,更多的還是出於做標註的實際需求——用功的讀書人會將感想和啟發批註在天頭上。遇到書上的空間被填滿的時候,讀書人會在書上打個紙條補丁,這個補丁就是浮籤。通過浮籤,我們能得知書中重要的章節,和讀書人當時的想法,這和現在的便利貼是很相像的。
書皮上的封籤、書內的浮籤,都是為了方便檢索書名和段落,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叫做牙籤。了解牙籤的由來,便要從古書的體制和存放上說起了。
竹簡是書籍最早的書寫材料,因此最早的古書都是先寫在單根竹簡上,再用絲線連結成編,最終成為卷帙的樣貌。紙張發明之後,書的內容抄寫在紙張上,但仍然保持了捲軸的形式。捲軸擺放在書架上時,一般軸口朝外。古人為了方便找書,就在軸頭上掛上一個吊牌,標明書名和卷次,這個吊牌就是「籤」。又因為竹簡時代的吊牌往往掛在動物骨骼製成的籤子上,故而這種書籤在各個朝代都被稱作「牙籤」。
韓愈詩《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中便講到,「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一一懸牙籤,新若手未觸。」鄴侯是指唐代四朝宰相李泌,他嗜好收藏,家藏圖書之巨,冠甲當世,以至後人以「鄴架」形容藏書之多。李泌以紅、綠、白等著了色的牙籤為經、史等不同類別的圖書分類,更是成為了一段佳話。
宋代以後,隨著雕版印刷技術普及,書籍的裝幀也隨之改變。讀書的過程不再是打開捲軸,而是變成了翻頁。於是便有了放在案頭,用來閱讀翻頁的書撥,也有了夾在書內的,專門標註讀書進程的竹籤,這兩個也都是書籤進化過程中的一環。
中國是有士人文化傳統的,讀書人往往「兼職」詩人和藝術家。漸漸的,讀書人的審美志趣也投射到了書籤的方寸之地上。喜物之人在書籤上貼著有色紋的綾絹,善繪之人。在書籤上簡單描上幾筆山水花鳥。愛詩之人,在書籤上題上自己欣賞的詩詞。書籤,這個本不起眼的日常之物,不僅生出了風雅,也終於有了拓展開來的文化內涵。
儘管古今時代不同,讀書人的心情確實是相同的。當西安碑林的工作人員在整理古籍的時候,一本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的刻本《分類補註李太白詩二十五卷》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原來,書中夾有一枚褐色的樹葉書籤。翻遍全書,這樣的葉子一共有五枚。
俯身拾起一片葉子,是我們收集美好事物的本能,從前的人自然也不例外。當這些樹葉書籤展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發現一本合上的書,變成了一個保存收藏的容器。每個人都會有過某些特別的「書籤」,一封書信,一枚郵票,一片乾花。某天你翻開一本擱置已久的書,發現這些書籤不僅標記了書的內容,也標記了生活中渴望被留住的美好願望。
如今,閱讀加入到更多人的生活中。莊重嚴肅的閱讀方式雖然必不可少,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比起書籍帶來的智識,體驗閱讀的樂趣更為重要。在這個時代,書籍變得在視覺上更加美味。而書籤,作為書籍的延伸,也變得越來越具有美感和設計趣味。在這一點上,國外的許多書籤設計能帶給我們許多的啟發。
Book Darts書籤
有人稱Book Darts是襯衫口袋之後,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創始人Bob Williams是一位哲學教授、圖書管理員和手工造船者。他製作的書籤就是一枚薄薄的金屬片。它能像飛鏢一樣準確的射中需要標註的句子,並且不會讓書籍變得雜亂無章。通過這枚書籤,閱讀可以變得精緻和優雅。
Midori Brass 黃銅數字書籤
在世界的任何地方,懷舊都是一種特別的氣質。Midori Brass所倡導的懷舊,是人類工業製品的復古。廉價材質可以讓好的設計被更多的人接受,可Midori Brass所偏愛的黃銅,最能體現設計的品質。款式守舊的數字標號和黃銅的色調相得益彰,用這個書籤給閱讀標號,你會發現自己其實是個戀物者。
Sticky Page Markers景觀書籤
仔細想想,書籤和書之間有著有趣的關係。居住在日本的英國設計師Duncan Shotton習慣把書籤夾在書籍的上方,於是他就把書籤繪製成了書籍上的天際線。倫敦、紐約、香港、東京,每個建築都是一枚小小的書籤,而當你閱讀完整部書,你的城市也就建造完成了。
如果每個生活在當下的人能懷有一種歷史感,就會發現,從積極的一面看,我們的生活在變得更加完善和更有意義。而填充這些生活細節的就是像書籤這樣原本不起眼的小東西。時至今日,我們重新發現了書籤,在給閱讀帶來便利的同時,書籤還豐富了我們的情感體驗。
在一個書房裡,書架和陳設可能會被冷落。然而,只要你打開一本書,書籤便一定會出現在手邊。而它的拿在你手裡的樣子,有太多的空間去想像。因為我們足夠幸運,現代的設計理念幫助我們找到貼合內心的溫度,離我們其實並不遙遠的傳統文化又有太多的善和美,尚未被開掘。
高考剛剛結束,「神奇的書籤」做為北京市高考作文的題目引發了不小的討論。題目設定的很有趣,假設有一種神奇的書籤,能和人對話,滿足人閱讀的願望,那麼,人和書籤會發生什麼故事。其實,書籤不用講話,每個愛書,愛收集美好的人,都有一段沒有講出來的,和書籤相關的故事。
編輯:呆庸
讀者·書房今日推薦:《讀者》三十五年精華文叢,點擊圖片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