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殯
①出殯:出殯又叫「出山」,有的地方又叫「發引」,就是把靈柩送到墓地埋葬。出殯一般人家多用八槓,富戶人家用十六槓等。出殯時間,要請陰陽先生選擇吉日吉時。出殯前日晚,親友鄰舍都來夜祭,也叫弔喪,向死者告別。
出殯之前,要舉行辭靈儀式。辭靈時,先裝「餡食罐」,由死者兒子、兒媳、女兒等用新筷子輪流祭食於罐,餡食罐小一點為好,以紅綢扎之。出殯時由大兒媳婦抱著,謂之抱罐兒。其次是掃材,即把棺材頭抬起,孝子放幾個銅錢在棺下,然後用新笤帚掃棺蓋上的浮土,將浮土倒在床下,取「捎財起官」之意。最後大家舉哀。辭靈儀式結束,由槓夫下銷子,將大蓋與棺材之間的材頭釘銷上釘死。如果是四獨板棺木的壽釘,讓孝子孝孫用斧子象徵性的釘三下,有的至親至友也跟著象徵性的釘三下,再由槓夫將壽釘徹底釘死,上好四個銷。釘好棺蓋,主持喪事的道士或者執事宣布啟殯,燃放鞭炮。
出殯的程序:先轉棺,將靈柩移出門外,再抬起靈柩頭。出堂時,必須將靈柩四平八穩地抬出。當靈柩抬出大門時,邊打雞邊走,意將災殃趕走,後將雞放飛。備好祭祀用品,由執事主持禮儀,喪主跪拜,執事讀完祭文,由僧道引導孝男孝婦在靈柩周圍繞行三圈之後,再用繩索捆好靈柩。當靈柩放入大槓時,長子率所有子孫跪於靈前。準備妥當即可起槓,在起槓之際還有兩項禮儀:
一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頭拆開,將裡邊的蕎麥皮等和枕頭套一起燒掉。
二是把靈前祭奠燒紙用的瓦盆摔碎。這個盆叫老盆、又叫吉祥盆、陰陽盆。瓦盆由長子摔碎,父死用左手摔,母死用右手摔,越碎越好,如果盆兒沒摔碎忌摔二次,由抬扛者踩碎。如長子不在,瓦盆由長孫摔碎。摔盆者是死者關係非常近的人,這一儀式確立財產的繼承關係。瓦盆一摔,槓夫起槓,則為正式出殯,長子在前打幡兒,次子抱靈牌,次子以下的孝屬們持哭棒,大兒媳婦抱焰食罐。有的地方習俗,起靈前由人主將老盆摔於主祭孝子頭前,示意該孝子即為死者的繼承人,手執魂幡走在靈柩前邊,眾孝子隨其身後。
不同的地方習俗,出殯的順序也有差別。有的地方出殯順序是:鼓樂走在最前面,吹奏哀樂;一人提著燈籠,俗叫引路燈;一人提著紙籠邊走邊撒紙錢,俗叫引路紙;一人提著鬥,鬥內裝有五穀雜糧、銘旌和牌位等物;一人端著獻飯,一人背上祭桌,這些一般都由女婿、外甥充任;接著就是靈柩、孝子,親朋好友隨後。有的地方出殯順序則是:一般由舉旗幡、持冥器和紙俑者前行,有樂隊奏樂,和尚道士伴隨,近親著孝服,隨魂亭前進,魂亭後即為靈柩,靈柩後為家屬及送葬的親朋。還有的地方習俗,如果是父親死,孝子行於棺前,如果是母親死,孝子則行於棺後。
在出殯的路上,還有揚紙錢、路祭等禮儀。揚紙錢是揚撒由白紙做成的狀如銅錢的紙錢,一般由專人在孝子前面揚撒。在起槓後,遇有路祭,經過十字路口、河沿、橋梁、祠廟、城門以及下葬時都要揚撒紙錢。路祭是指在出殯隊伍所經之路設供桌或祭棚,祭奠亡靈。靈柩行至路口,送葬隊伍一般要停棺進行祭奠,稱為路祭,樂隊陪祭,祭奠完畢即起棺繼續前行。
②持杖送喪:孝杖又稱哭喪棒,它是從古代孝子居喪守制時用的哀杖演化而來。凡長者過世出殯之際,自三子以下的男孝眷均持孝杖,位居靈柩之後,尾隨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一路號啕痛哭送死者上路。孝杖規制,長一尺二寸,棒徑大體如大號毛筆桿。居父喪,以竹製之,因竹節外露,象徵男子主外;居母喪,則以梧桐而制,因桐木之節納內不顯現,象徵女性主內。孝杖上端削成既圓且滑,似穹隆狀,下端平底,象徵廣袤之大地。居喪時,孝子夜以繼日哭父啼母,此杖可供孝子支撐己體。孝杖上糊飾一長條窄紙。紙的一側剪成寬齒的梳頭蓖子狀,紙的另側似螺旋狀糊抹粘在杖棒上。紙的顏色孝男提白紙孝杖,孝孫則提綠紙杖,曾孫應提紅紙杖。死者落土為安之後,其親人在墓後造一墓山,孝男孝孫應把所提之孝杖有序排插在墓山上。
下葬
③下葬:下葬多在死後三日、七日,忌雙日子,有的地區忌農曆七日下葬,因為七日被稱為鬼日。民間有的忌「重喪」,重喪是指死者出生年月日,與死者死時的時辰有幹支重字,遇此情況要請陰陽採取措施破之。
下葬的前一天要打井,就是挖好墓坑。有的是在當天九時前挖好。孝子燒香點燭要行開山禮,開山時在做墓的地方前後打個木樁,讓孝子在打木樁的範圍內用鋤頭挖三下,其他人才能接著挖墓坑。有的地方習俗,又是由陰陽先生領著孝子「破土」,將一隻白公雞(不能用黑公雞),用一根新針把雞冠子扎破,把血滴在打坑的四角,還要把鍁和鎬蹭上雞血。然後孝子用鎬頭在中間刨下一塊土放在一邊,再畫出打坑範圍,其它人才能接著挖墓坑。
當靈柩抬到墓地時,主祭孝子要跳入墓坑,親自挖土數銑,以示為老人安家,同時向下葬人叩首邀請受勞。下葬人再次整理墓坑,掃去腳印,然後拽著棕繩將靈柩徐徐放下,四平八穩地放進墓坑。下葬時全體孝子下跪,燃放鞭炮,鑼號齊鳴。靈柩徐徐降放平穩後,根據陰陽測定方位,調整位置,放餡食罐於頭位,放長明燈於腳位。先由孝子填土,他們排成一行,沿墓邊裡一把、外一把地撒向墓內和墓外,轉成一圈為止,俗稱圓墳。下葬人再填土成墓,然後焚紙致哀。此時花圈、換聯、紙活等一齊焚化。民間習俗認為,靈魂隨時可能會從墳墓裡跑出來,跟著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須繞墓轉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不要回頭探視。
在一些地方,孝媳婦要在靈前作揖拜禮,然後捧把黃土,在懷裡包著,跑回家裡把黃土撒到豬攔雞籠和床下,據說這樣就可以得到亡靈的保佑。要是媳婦多的,就要爭取第一個吉祥。撒完黃土之後,媳婦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廚房裡吃幾口飯菜,這叫做「進寶」,是為了圖個吉利。
④避煞:死者下葬的前後幾天,他的靈魂還會回到原處,這叫做「回魂」。魄在葬後的幾天之內也還會從墳裡出來,隨著魄的回來,就會有兇煞出現。陰陽先生能推算出魄出現的高度、煞期的遠近等。死者的魄回來的時間,大約在下葬後的十餘天內,這幾天內親屬都要寄住在鄰居家中,以避免與魂靈相遇,這種習俗稱為「避煞」。避煞的方法還有多種多樣:有的地方在下葬之前把一隻準備好的公雞由陰陽先生拿在手中,站在墓井中,用嘴咬破雞冠,把雞血滴在墓井的五方五位,口中念念有詞,將雞一拋即飛跳出墓井;有的地方當靈柩抬到時,井內要用白布在八方布置,叫做「八卦米」,然後在坑內燒滿紙錢,才能把靈柩放進墓坑;有的地方在祭奠中,喪家在門前放一堆焚燒的稻草,凡是來弔唁的人都要從火上跨過,然後再進入屋內,具有避邪禳災的作用;民間還有把米篩、魚網掛在門口的習俗,據說米篩眼睛多,可以識破鬼的行動,而魚網則是捉鬼的工具,鬼見了就會避而遠之。
來源貴州畢節《孫氏榮公世譜》,館藏畢節市圖書館、畢節市博物館。封面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