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在2019年上海電影節宣布因技術原因撤檔後,管虎的《八佰》便成了電影業界共同關注的影片。等了足足一年,本月初官方終於宣布這部片子定檔於8月21日。作為復工後的首部華語戰爭巨製,《八佰》無疑是一部救市之作。《八佰》集結了王千源、張譯、姜武、黃志忠、歐豪、杜淳、魏晨、唐藝昕、李晨、俞灝明、劉曉慶、姚晨、鄭愷、黃曉明、梁靜、侯勇、辛柏青等演員,陣容十分豪華。
8月14日,《八佰》首次開啟全國大規模點映。在電影開場的龍標(電影公映許可證)上,《八佰》的電影審批號從2019年內部試映的88號變成了800號,這一特殊編號的儀式感讓《八佰》的歸來頗有紀念意義。就像導演管虎在首映禮上說的那樣,「電影超越了電影的意義」。當天,在對排片時間和排片影院做出限制的情況下,《八佰》仍然收穫近1500萬元的點映票房,成績喜人。8月17日開始二批點映,截至8月18日18:57:15,《八佰》點映票房破億,成為影院復工後首部票房破億的國產新片。
點映過後,《八佰》憑藉頂級戰爭商業大片的高品質徵服了第一波觀眾,獲得良好口碑,豆瓣評分達到8.1分,淘票票評分9.3,貓眼評分9.4。
《八佰》取材自1937年10月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講述「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四天四夜,堅守上海最後防線的故事。這樣一個悲壯的歷史事件,導演管虎拍出了戰爭的宏大與殘酷,也拍出了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掙扎與血性。
據悉,《八佰》投資高達5個億,管虎率領業內最頂級製作班底,籌備10年,遍覽史料典籍,走訪親歷者,劇本反覆打磨了40稿,實景重現了1937年蘇州河兩岸風貌。
此外,該片也是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為影院復工帶來最強視聽盛宴,堪稱中國電影工業化裡程碑之作。
1:1還原1937年的蘇州河兩岸之景,一邊是戰火連天的「地獄」,一邊是聲色霓虹的「天堂」。
「八百壯士」守衛的不僅僅是一座倉庫
《八佰》可能是最為特別的戰爭電影,因為四行倉庫保衛戰,是戰爭史上第一場有觀眾的戰爭。先補充一點相關的歷史背景: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在淞滬會戰尾聲,團長謝晉元帶領「八百壯士」(其實只有400餘人,為壯聲勢,他們對外宣稱為800人)死守中國軍隊在上海的最後一塊陣地——四行倉庫,以掩護大部隊西撤。四行倉庫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這裡與上海公共租界僅隔了一條蘇州河。
隔著蘇州河,兩岸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一邊是硝煙瀰漫,屍橫遍野,壯士們在四行倉庫堅守上海最後的防線;一邊是南岸租界,依舊歌舞昇平,有人加油,有人看景,有人報導,甚至有人為對岸的勝負開出博彩盤口。隨著對面震耳欲聾的槍聲、轟炸聲響起,對岸參戰的同胞孤立無援、生死一線,南岸的圍觀者漸漸成了參與者,有人募捐,有人冒死提供武器裝備,有人用小黑板給守軍提示敵情……
四行倉庫保衛戰無疑是一場悲劇。「八百壯士」以少敵多,與日軍激烈戰鬥,死守四天後接到上級的撤退令,退入租界。而這部電影的落腳點,則落在了「喚醒國魂」之上。除卻民眾,管虎也將關注點聚焦於戰場上的每個個體。四行倉庫內的戰士,一大半是各地保安團的補充兵源,他們中大部分沒有上過戰場,還有一些甚至沒成年。戰爭的殘酷,也會呈現人性真實的一面,或自私,或懦弱,或恐懼,或無畏……四天四夜,每個人都在與自己的內心鬥爭,最終他們戰勝自己的膽怯與懦弱,殺出一條血路,真正成為英雄。
《八佰》是一部群像戲,人物眾多而片長有限,有些角色便顯得略為扁平,也有多位主要演員的表演非常出彩。比如在「逃兵」組裡,張譯飾演貪生怕死的「老算盤」、王千源飾演老油條「羊拐」、姜武飾演膽小怕事的「老鐵」,特點非常鮮明,後期三人的思想轉變也刻畫得很生動。而歐豪、魏晨、俞灝明三位「快男」在片中演了三個灰頭土臉的將士,表現讓人驚喜。
雖說《八佰》沒有絕對主角,但演員陣容稱得上豪華:你可以找到一瞥而過的姚晨、不開口說話你都認不出來的黃曉明、直到片尾才有正面鏡頭的劉曉慶……
實景重現 1∶1還原蘇州河南北兩岸之景
《八佰》的故事可能不算完美,但在技術上幾乎無可挑剔,這是亞洲第一部全程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而在世界範圍內,此前也只有《復仇者聯盟》第三、第四部使用過這樣的拍攝方法。
據悉,從2015年開始,劇組歷時一年半時間,在華誼兄弟電影世界的蘇州拍攝基地設計搭建了佔地200畝、擁有68棟建築的實景,深挖出200米長的「蘇州河」,1∶1還原1937年的蘇州河兩岸之景,才有了片中一邊是戰火連天的「地獄」、一邊是聲色霓虹的「天堂」場景。
此外,《八佰》帶給觀眾的第一個觀感就是強烈的對比。當時日軍不敢進犯租界,租界內歌舞昇平,晚上燈火通明,人們如常打麻將、嘮家常;河對岸則是幾乎被夷為平地的上海市區,一到夜晚便是一片漆黑,四行倉庫裡每個士兵都灰頭土臉,不知能不能活過明天。電影借一個士兵之口說出:「那裡是天堂,這裡就是地獄。」
作為一部戰爭大片,《八佰》自然有大量宏大、緊張的戰爭場面:日軍動用戰鬥機和坦克對四行倉庫發起進攻、中日軍隊在四行倉庫內部近距離激戰……除了這些非常「硬」的畫面之外,《八佰》也驚喜地保留了一些詩意和藝術設計。導演管虎慣用的動物隱喻(如《鬥牛》裡的牛、《老炮兒》裡的鴕鳥)也出現在《八佰》裡:片中多次出現一匹白馬,象徵著中華民族的不屈不撓與對和平的渴望。
值得一提的是,《八佰》的對白大量使用方言:歐豪飾演的端午和他弟弟小湖北(張俊一飾)全程講湖北話,而歷史上的八百壯士確實有不少湖北人;杜淳飾演的團長謝晉元操著一口標準「廣普」,因為謝晉元正是廣東蕉嶺人。
數字《八佰》
.電影《八佰》在2011年完成劇本初稿、2013年立項、2015年得到華誼兄弟的支持並開始場景搭建,終於在2017年9月9日開機、2018年4月27日殺青。
.為了在體貌和神態上更接近抗日將士,400多名演員在開拍前統一進行了7個月的軍事訓練。
.電影最高潮一場撤離倉庫的跑橋戲——用了300顆照明彈來重現當年戰場上的照明效果,共燒掉300多公斤煙油和近5噸的舊報紙,設置了相當於10部戰爭劇總和的5萬個地面子彈點。這場戲,有照明彈,有所有的底光,還要下雪,11臺吊車加7臺曲臂車,還不能出影子,再加上航拍。預製組、攝影組、燈光組、風雪霧、現場特效、煙火組,加上CG組,共同來完成這幾個畫面。
.導演管虎一米九幾的個兒,進組的時候160多斤,拍到快結束的時候,已經將近200斤的大胖子了。該片製作人朱文玖說:「為了保存體力每天三餐必須吃好,然後管虎就坐在監視器前邊,不動,一下長這些,我都快認不出他來了。」
.《八佰》殺青前,攝影指導曹鬱專門去數了數用過的燈,共3000多盞燈——燈光線加起來有50多公裡長,能從蘇州伸到上海了。
首輪評價
首輪點映口碑佳「爆哭」成觀眾點評中的關鍵詞
提前點映的《八佰》成了許多觀眾今年以來走進影院的第一部電影,評價除了震撼之外,「爆哭」成為目前觀眾點評中的一大關鍵詞,有不少觀眾表示在觀影過程中「哭得口罩都溼透了」「全片一秒鐘手機都不想看,前前後後哭了三四次」。的確,《八佰》的共情力常常猝不及防地猛戳人心,危機時刻人性的純潔和無畏讓人震撼,其寫實和浪漫的碰撞又激發人的觀感。
多位導演、演員也表達了他們對這部電影的看法。
吳京稱:「8個月以來,我第一次進電影院,就碰上這樣一部電影。看哭了好幾回,非常感動,許多橋段令人回味無窮。這部電影提升了整個中國戰爭電影的臺階,是電影人要反覆學習、研究的一部電影。」
馮小剛說:「影院復工後,《八佰》成為國產電影的開路先鋒,是管虎和電影觀眾之間的一個特殊緣分。在疫情的影響下,相信《八佰》會形成井噴式觀影和票房,給所有電影人一個提振。在全世界的影院都處境艱難的情況之下,如果《八佰》能夠得到20億元、30億元票房,就不僅僅是中國驕傲了,而是讓世界都為之振奮的一部電影。」
黃渤也感慨良多:我最早接觸到《八佰》這個項目,還是跟管虎合作《殺生》(2012年)之前。當時他跟我講了一個有關倉庫的故事,那時他的鬍子還沒白。一轉眼這麼多年,今天看了這部電影,感慨萬分。中國現在太需要這樣一部讓人振奮的電影。
在片中歐豪演繹的少年經歷了一次成長式的蛻變,首次觀影后,歐豪表示:「頭一回看自己演的電影,看哭了。」
頂級配置
那英攜手波切利獻聲《八佰》片尾曲
電影在正式上映前,由華語樂壇天后那英攜手被譽為世界「第四大男高音」的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合唱的電影片尾曲《蘇州河》搶先在8月11日全球正式發行,為電影預熱。
這首《蘇州河》改編自愛爾蘭民間小調《倫敦德裡小調》,前半段旋律輕緩而柔和,後半段在國際頂級管弦樂隊捷克國家交響樂團的演繹下,顯得氣勢磅礴震撼人心。整首歌曲以中英文對唱的形式進行演繹,希望以此來傳達出和平是中西方共同的願望。
從那英低回深情的吟唱,到波切利高亢厚重的歌聲,二人用厚實有力、充滿故事的演唱,帶領觀眾一步步走進1937年的蘇州河的南北兩岸。
電影《八佰》片尾曲MV
文丨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