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椰子
前陣子,網上一個飯局實拍視頻火了,身為社畜的我看得快要窒息。
山東一家小餐館的酒桌上,圍坐著一群中年人,面前都被倒滿了啤酒。
一位年紀不大的男子,臉上堆著笑,給其他人舀粥。
餐桌上一盆黑白相間的粥,被做成了太極的形狀。
男子在碗裡舀了一勺白粥上的黑色部分,恭敬地遞給領導:「這叫感謝您高看一眼,這才有了今天的相聚。」
@來源:泰山建峰
緊接著,又舀了一勺黑粥上的白色部分,嘴裡念叨著:「這個要給我們的副主任,這叫另眼相看。」
@來源:泰山建峰
這還沒完,他又從太極的中間部分舀了一勺,說:「這個做事講究左右逢源,陰陽平衡。」
@來源:泰山建峰
一位女士接過粥,讚嘆了一句:「多有文化呀這道菜。」
男子還沒分完,又從黑粥裡舀了一勺到白粥,白粥裡舀了一勺到黑粥:「人家說了太極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叫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一通操作下來,讓很多職場人回想起了跟領導出去吃飯敬酒的尷尬場面,忍不住用腳趾摳出了三室一廳:
「能不能閉嘴吃飯啊,光看視頻我都覺得緊張尷尬。」
@來源:微博
「好惡臭的餐桌文化,雖然看客大多圖一樂,可我就是好討厭!這都什麼玩意。」
@來源:微博
「我真的對這種酒桌文化感到特別尷尬,打圈敬酒就算了,還非得說點俏皮話,放過社恐不行麼。」
有人則同情這位分粥男子的處境,感同身受他的心酸:
「誰不願意坐下想吃啥吃啥啊,人家要不是為了生活誰願意吃個飯還一桌子挨個幫忙盛,不都是為了討好領導嗎。」
@來源:微博
「一般這種情況真以為是去吃飯的啊,很多時候領導不動筷子你敢動嗎?每次這種飯我都吃不飽,因為這飯根本不是讓你來吃的,是讓你來說話的。」
一個短短的視頻,暴露出中國式「合群」的真相:
為了融入集體,拼命說著一些漂亮話,討好著圈子裡的其他人,反而讓自己變得面目模糊。
可悲的是,我們就這樣,慢慢地活成了自己曾經最不屑一顧的、沒有稜角的大人。
最近發生的一個事件,牽動了很多人的心:
一個叫繆可馨的10歲女孩,在學校墜樓身亡了。
那天,她穿著媽媽新買的漂亮裙子,還興奮地和媽媽討論晚上要吃什麼。
然而,上完作文課後,她爬上了教室門口的欄杆,縱身一躍。
誰都無法相信,一個活潑可愛、品學兼優、家庭幸福的女孩會突然想不開跳樓。
繆可馨的家長,悲痛之下四處奔走搜集真相,想要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
有人說是因為她的作文被拎出來批評了整整一節課,只因沒有「傳遞正能量」。
@來源:微博
有人說是因為語文老師的掌摑,讓繆可馨難以承受。
@來源:微博
事件的各個線索,都指向了袁老師,真相卻至今還未水落石出。
整個事情最令我毛骨悚然的,是繆可馨去世後,同班同學的家長在班級群裡,竟齊刷刷地為老師點讚。
@來源:微博
「所有群裡面的同學,你們這整隻一句話,袁老師沒有錯,你們點個讚。」
於是,群裡的38個家長,在真相還未查明的情況下,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他們生怕自己沒點讚就不合群,卻絲毫沒有考慮到繆可馨家長的感受。
特別想問一句,如果這種慘劇是發生在他們自己孩子身上,他們還會點讚嗎?
家長合群,孩子們也急吼吼地學著合群,冷漠的態度令人不寒而慄。
繆可馨自殺後的第5個小時,她的iPad顯示,繆可馨被踢出了同班好友的4人群聊。
@來源:微博
《烏合之眾》裡有這樣一段話: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心理學上有種現象,叫「羊群效應」。
一個人在集體中待久了,從眾慣了,就會逐漸喪失自己的判斷,淪為集體意志的奴隸。
那滿屏幕整整齊齊的點讚,讓我越想越後怕。
前段時間,西安的街頭店面招牌,也醜得很「合群」。
明明是美食餐館,卻被要求統一換成黑底白字,路人都說像極了靈堂。
@來源:封面視頻
好好的一條街道,能不能整點陽間的東西,一定要讓人如此瘮得慌?
據說,這條街的招牌顏色一個月已經被整改更換了3次。
要麼喪得整整齊齊,要麼喜慶得整整齊齊。
@來源:網絡
其實,醜得整整齊齊的看板招牌,不是某個城市的專利。
大到國際化都市上海,小到各個縣城鄉鎮,街頭的店面招牌,都要求要統一字體、字號和顏色。
@來源:網絡
高飽和度辣眼睛的純色背景,系統自帶的字體,沒有一點設計的排版。
@來源:網絡
美名曰「提升城市形象」,整治市容市貌,但這種低美感的統一,真的是我們所追求的嗎?
對比之下,日本街頭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霓虹招牌,美得就像電影場景;
紐約街頭簡約卻設計感十足的招牌,仿佛在訴說著這個城市的故事。
就連中國古代的各種招牌幌子,也是各具特色、趣味十足。
小小的店鋪,就像城市的細胞,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
用一刀切的方式,強行要求招牌「合群」,傷害的是一座城市的個性和包容度。
究竟是誰規定的,合群統一才是美,個性洋溢就要被規範?
領導們的審美匱乏可以理解,商戶們的創新力也被限制才是最可怕的。
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說過:「參差百態,乃是幸福本源。」
這個時代最可悲的,不是活得特立獨行,而是合群得千篇一律。
作家秦蘆花寫過一個故事,關於桶裝薯片和袋裝薯片的區別。
袋裝薯片是直接土豆切片油炸的;
而桶裝薯片則是先統一壓成土豆泥,再工業切割成薯片,這樣每片薯片都是同等大小。
對於不願意被壓成土豆泥的土豆來說,這就是一場深重而可怕的災難。
那些不願意被壓成泥的叛逆土豆,就會被工人剔除,離開群體;
而那些乖巧聽話的,就會被壓成土豆泥,做成薯片。
大多數土豆,認為被剔除是比被壓成泥可怕數百倍的經歷,所以只好乖乖聽話。
城市多像一個巨大的薯片桶啊,我們就是那一顆顆土豆。
在剛進入社會時,都是有稜有角、鋒芒畢露的。
隨著年齡增長,稜角被削去,身心被碾壓,最後被重塑成了一模一樣的薯片。
這時候,我們終於成了一個,成熟又合格的社會人了。
然而,你以為你在合群,其實你只是在被平庸同化。
玩過俄羅斯方塊嗎?當你逐漸下落,和其他組塊疊加在一起,就會被連塊消失。
我希望未來的社會,能夠和而不同,誰也沒有權利去指手畫腳他人的價值觀和活法。
我也希望你,能保留自己的稜角,沒必要為了合群而喪失自己。
做一顆不「合群」的土豆吧。
共勉。
作者:小椰子,人氣專欄作者,寫自律,談人性,椰子陪你一起讀書。個人微信公眾號:小椰子專欄(ID: xiaoyezizhuanlan)。微博@小椰子專欄。新書《你的自律,給你自由》正在熱賣中。本文首發於精讀微信公號(ID:jingdu999)。圍爐夜讀經授權發布,轉載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