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英雄是我們永遠的信念和責任——訪紀錄片《英雄兒女》總導演...

2020-11-17 中國經濟網

  2020年10月2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在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鍛造了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很多觀眾沒有想到,10小時之後,這段句句鏗鏘、令人震撼的講話內容,就出現在了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型紀錄片《英雄兒女》第六集《永遠銘記》之中。

  10月23日晚19:50,距離最後播出僅剩下約10分鐘,片子終於上了播出線。但總導演閆東仍然沉浸在之前緊張戰鬥的情緒中,興奮久久不能平息。過去的不到10小時,劇組與總臺央視新聞中心時政部的同事默契配合、高效接力,完美呈現了這次令同行驚訝、紛紛豎起大拇指點讚的壓哨製作。閆東說,這次大伙兒是以做時政新聞的狀態做了一次紀錄片,儘管這對於紀錄片人來說並不多見,但「紀錄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紀實,儘可能最大限度地呈現事件的完整面貌和真實性,才能最終打動觀眾。」

  而這一切努力付出,為的都是「永遠銘記」。在閆東看來,《永遠銘記》不僅僅是紀錄片《英雄兒女》第六集的片名,更是製作這部紀錄片的初衷,是一個永遠要堅守的信念。這也是他為什麼一定要把今年9月30日「烈士紀念日」的內容放在整部片子開篇的原因。「自2014年以來,每年的這一天,以國家的名義進行隆重的紀念,向英雄致敬。銘記歷史,緬懷烈士,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不能忘卻的責任。」

  用抗美援朝精神來完成創作

  10月21日至23日,六集大型紀錄片《英雄兒女》在央視綜合頻道8點檔黃金時段每天兩集連播,平均收視率0.82%,跨頻道首重播累計觸達觀眾2.21億人次。截至10月24日7時,央視網、央視頻、央視新聞新媒體等平臺視頻播放量及相關報導總閱讀瀏覽量約4.71億次。人們紛紛追看,反響熱烈。原吉林省省長、洪學智將軍之子洪虎在看完片子後特別發來觀後感,他說:「這種紀實的力量是別的片子不能比的。應該為你們點讚!」

  為了這份對紀實的堅守,剛剛過去的「十一」國慶假期,紀錄片《英雄兒女》劇組也並未休息,「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烈士紀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等內容被及時迅速地充實進片中。從建組以來,整個劇組一直如此緊鑼密鼓卻有條不紊地高效運轉。

  閆東說,這是他30年創作經歷裡創作周期最短的一次。6月30日,在臺裡的一次緊急會議上,「領導點了我的將」。這是總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重點項目,而且距離播出僅剩下滿打滿算的3個月,所有的策劃、文案、拍攝、後期、審片,都要在這3個月內完成,時間緊,任務重,但「我沒有任何膽怯,內心反而非常興奮,這是一個光榮的任務。」

  閆東對長徵和抗美援朝這兩個題材充滿了感情,用影像去觸摸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一直是他的願望。2016年,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他創作了8集大型紀錄片《長徵》;沒想到,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領導又將創作紀錄片《英雄兒女》的任務交給了他。

  在閆東看來,70年後的今天,重溫那段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意義重大。「如今的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特別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戰略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更需要從這段歷史中汲取戰略意志、戰略智慧和不斷奪取新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

  6月30日晚上,閆東將近一宿沒睡。「此前有過不少同題材作品,正在創作中的也不少。不做則已,要做,就做有影響力的、有傳播力的精品力作。我也在會上立下軍令狀,周期雖然緊張,但我和我的團隊一定能夠用抗美援朝精神克服任何困難,堅決完成任務。」7月1日一早,一個由精兵強將組成的團隊在位於央視影視之家的創作基地集結。「總撰稿是江英和劉嶽兩位大校,6位分集導演裡有5位都曾有過軍旅生涯,他們都對這段歷史有非常紮實的研究。」閆東說,「我們沒有時間再去熟悉選題,有限的時間內唯一要做的就是創新,選擇一個好的角度去突破,賦予這部片子獨特的氣質。」

  柴雲振的故事每次看都感動

  抗美援朝,打出了人民軍隊的軍威,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打出了中國人的骨氣和尊嚴,讓世界震驚。「這是肉體上也是精神上的搏殺,人的因素至關重要。」閆東說,六集紀錄片,每一集都圍繞著「人」這一關鍵詞展開,片中有高瞻遠矚的領袖人物,有浴血奮戰的志願軍指戰員,有踴躍支前的工人、農民、文藝工作者、醫生、愛國工商業者,還有為志願軍縫軍裝、做炒麵的普通群眾,以及在各行各業努力為抗美援朝做貢獻的人。這也是片名之所以叫做《英雄兒女》的原因,正是這一個個英雄兒女匯聚起來,多角度、全景式展現了抗美援朝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展現了志願軍將士視死如歸、保家衛國的精神,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愛國情懷和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維護和平的責任擔當。

  創作中,閆東提出的要求是,每一集裡起碼要有7到8個有血有肉而且能用影像支撐起來的典型故事。經過對大量素材的梳理和遴選,最終呈現在片中的很多故事都感人至深。「有一個故事,我每看一次都要流眼淚。」閆東說。那是志願軍英雄柴雲振的故事。在樸達峰阻擊戰中,柴雲振身受重傷,昏死過去,被轉移到後方醫院,與原部隊失去聯繫。一度傳說他已犧牲,但第15軍軍長秦基偉卻堅持:「一定要找到柴雲振,找不到柴雲振,我死不瞑目!」1985年,老兵柴雲振被找到。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他拿著三等乙級殘廢軍人證書,復員回到自己的家鄉四川嶽池務農已有多年。面對遲來的榮耀,老人心靜如水。當被問及需要組織為他做點兒啥時,柴雲振雲淡風輕般揮了揮被敵人咬掉半根指頭的手:沒得啥,沒得啥,都好!都好!

  還有1953年4月,黃繼光壯烈殉國半年後,黃繼光的母親鄧芳芝當選為全國婦女代表,出席全國婦女大會。毛澤東特地請鄧芳芝到中南海做客。一位烈士的父親的手和一位烈士的母親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毛澤東說:「你失去了一個兒子,我也失去了一個兒子,他們犧牲得光榮,我們都是烈屬。」兩位老人,領袖與百姓,共同為我們詮釋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家國情懷。

  「我們特地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找到了黃繼光母親鄧芳芝當年接受採訪的錄音帶。」閆東介紹,創作伊始,主創們就一頭扎進總臺音像資料館、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中央檔案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國家圖書館等資料庫,共收集整理影像資料約1.5萬分鐘、音頻資料約1500分鐘,還有相當一部分從美聯社、路透社等輾轉購入的外媒資料,大量豐富、鮮活的原始素材造就了這部片子的真實感、現場感和獨特魅力。

  一段新中國成立初期,毛岸英作為翻譯,陪同周恩來、鄧穎超接見來訪的蘇聯文化科學藝術代表團成員和中蘇友好協會總會成員的珍貴影像,此次是在國內首次披露。閆東說,「這是當年由蘇聯方面拍攝,我們從俄羅斯一家檔案館找到的。」視頻裡的毛岸英清雋英挺,是一名出色的翻譯官。「你看周總理一回頭看毛岸英的眼神,多麼溫暖,多麼慈愛,充滿了對這個青年的欣賞和厚望。看了這個片段,再看到毛岸英犧牲的段落,很多人都哭了。」

  每一位老戰士都有一張表格

  除了紮實的資料,片子裡最動人的部分,要數這百位志願軍老戰士的採訪。一個個鮮活的面孔,一句句充滿情感的口述歷史,構成了這部片子最具情感衝擊力的段落。

  從《大魯藝》《東方主戰場》《長徵》《我們走在大路上》等作品一路走來,閆東一直特別注重原創。之前做《長徵》和《東方主戰場》時,他們也曾大範圍採訪過紅軍老戰士和抗戰老兵,與之相比,健在的抗美援朝老戰士在數量上更多一些,但畢竟也都在八九十歲乃至百歲高齡,再加上疫情尚未全面結束,採訪面臨著許多困難。

  不過,「困難再多,也要不惜一切代價拿下。」閆東說,「我們唯一關心的是,這麼短的時間內,我們還能完成多少人的採訪。」幾乎是在建組的同時,一項複雜而系統的調研工作也在迅速鋪開。「在軍隊和臺裡的大力支持下,我們組成了一個幾十人的、以導演團隊為中心的聯絡工作組,去了解還有多少健在的志願軍老戰士,給他們每個人都製作了一張表格,上面是他們的部隊番號、個人履歷、健康狀況等等,在此基礎上再去分析選擇適合的採訪對象。」

  在科學高效的統籌規劃之下,7月底的一個周末,劇組集中發力,兵分多路,只用了兩天時間,就完成了北京地區近40人的採訪。隨後,採訪組又先後奔赴山東、遼寧、吉林、江蘇、上海、湖北、廣東多地,最後採訪到的志願軍老戰士達101人,其中年齡最大的是102歲的時任志願軍炮兵第一師師長文擊,年齡最小的是80歲的時任志願軍工程兵文工團團員藝兵。採訪組每一次轉道,會由專人專程將原始素材送回創作基地,「因為這些素材彌足珍貴」。

  在閆東看來,這次大範圍採訪志願軍老戰士,不僅僅是為了《英雄兒女》一部片子,同時也是為總臺乃至為國家留下一批寶貴的影像資料。除了大量原創採訪,他們還從歷年的相關採訪資料中挖掘出不少精華內容。「可以說,這部片子是我們紀錄片工作者不斷積累、共同完成的思想表達。我們在每一段採訪中都註明了採訪拍攝的時間,以此向同行們致敬。」

  空中「拼刺刀」打的是不要命

  通過片中志願軍老戰士的講述,我們可以了解到許多有關那場戰爭的「活」的細節,那種真實而充滿親切感的、獨具親歷者視角的體驗和表達所帶來的打動人心的力量,是採訪任何複述者、轉述者或者軍史專家都無法達到的。

  「遇上敵人空襲的時候,在坑道裡面特別難受,這倆耳朵就像兩個錐子扎進去再拔出來一樣,五臟六腑都振動了。」91歲的汪學文老人告訴閆東。對閆東來說,這是一位「特別」的採訪對象。「他是我的一個親戚,我應該叫他表大爺(伯伯)。以前對他的了解不太多,只知道他參加過抗美援朝,借著這次機會,我和他好好地聊了聊。從他的身上,從這100多位志願軍老戰士身上,我能感受到他們作為軍人在戰場上的那種氣節,我們的戰士也許年紀比較小,也許身材沒有那麼魁梧壯碩,但是他們的內心十分強大,中國人民志願軍就是最有血性的!」

  在上海,閆東採訪了87歲的空軍戰鬥英雄韓德彩。參加抗美援朝時,他還不到20歲。一次突遇美機偷襲,韓德彩為了援救戰友,不顧自己駕駛的飛機油量警告燈已經亮起,一推油門撞向美機,最終迫使美國「雙料王牌」飛行員費希爾不得不跳傘求生,後被我軍俘虜。「我問他,您歲數這麼小,怎麼就這麼厲害?他說,兩架飛機空中『拼刺刀』,打的是技術是智慧,但說白了,打的還是不要命,是你到底怕不怕死。」狹路相逢勇者勝。接受採訪時,老人特意穿上一身軍裝,戴上珍貴的紀念章,言語之間,還帶著當年橫刀立馬、敢打必勝的銳氣與豪情。

  「感謝這100多位老戰士,沒有他們,片子不會有這樣的質感,沒有他們,我們不可能說清楚什麼是英雄兒女。」閆東說。

  經典作品打開了解歷史之窗

  在閆東看來,提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文藝創作,就不能不提抗美援朝,這一時期湧現出大量廣為群眾喜愛的優秀文藝作品,在新中國文藝史上寫下燦爛的一頁。在紀錄片《英雄兒女》裡,歌曲《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我的祖國》;電影《奇襲》《英雄兒女》;豫劇《花木蘭》等鼓舞了一代代中國人愛國熱情的文藝佳作,被巧妙地融合進故事講述之中。

  紀錄片還講述了這些文藝作品創作的幕後故事。我們熟悉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歌詞最早源自部隊在進行臨戰動員時官兵們的請戰書。「保衛和平,保衛祖國,就是保衛家鄉」成了熱詞,戰士們在發言中說要「雄赳赳,氣昂昂,橫渡鴨綠江」;幾乎所有發言中都有「打敗美國野心狼」這句口號。當時身為志願軍炮兵第一師連指導員的麻扶搖,將此整理成一首出徵詩,代表全連在團誓師大會上宣讀。著名作曲家周巍峙在報紙上看到這首詩,激動不已,只用了半個小時時間,就在一張草稿紙上譜出了曲子。

  許多人都知道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通過劇社巡演籌款,為志願軍捐飛機的故事,但您也許不知道,備受群眾喜愛的豫劇《花木蘭》,正是常香玉為抗美援朝義演專門創作的。常香玉生前在一次接受採訪時這樣說:「《花木蘭》裡有兩句詞是這樣講的,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生動的細節伴著耳熟能詳的旋律,為我們了解那段歷史打開了獨特的窗口。

  紀錄片片尾的主題歌最後選擇了《英雄讚歌》,它是電影《英雄兒女》的插曲。「歌詞、旋律都與那個時代、環境乃至歷史的空氣融在了一起,與我們紀錄片的氣質非常吻合。」閆東也曾和不少詞曲作家朋友探討過,是否需要為這部紀錄片重新創作一首主題歌,但大家都覺得,「還是這些經典老歌厲害,太有魅力了!它們的生命力經過了時間檢驗。」

  精神的力量不會隨時間流逝

  除了有經典老歌勾起中老年觀眾的懷舊記憶,一向重視年輕觀眾的閆東,還十分注重讓片子在敘事上「尋找年輕人閱讀的節奏」,許多色彩和運動鏡頭的運用,包括在講述長津湖、上甘嶺等重要戰役時加入大量動畫,都是希望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人來觀看這部片子。

  閆東說,實際上當年大量的抗美援朝參戰戰士,都是在20歲左右,他們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和鮮血,捍衛了祖國安全,維護了世界和平。「從片子裡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年輕人對家國、親情的守護,對夢想、信念的追求。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和平安寧。『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這8個字是一體的、不可分的。敢於犧牲,敢於戰鬥,中華民族才能夠生生不息。」

  說起此前網際網路上一些打著考據求證的幌子,對歷史進行無中生有的質疑,甚至對黃繼光、邱少雲等烈士進行突破底線的惡搞和調侃,閆東說,「敲敲鍵盤就能『扒』到『真相』?多麼荒唐。對那段歷史沒有了解或了解不夠的人,應該好好補上這一課,來聽聽我們片子裡的親歷者都是怎麼說的。」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崇尚英雄、緬懷先烈,是我們最基本的價值觀、最樸素的情感認同,也應該成為我們最堅定的信念和行為自覺。

  閆東說:「這部紀錄片就是要講述英雄故事,謳歌英雄精神,雖然現在時代不同了,但這種精神的力量不會隨著70年過去而流逝,一代又一代年輕人會從中尋找和喚起他們的戰鬥豪情,扎紮實實、兢兢業業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事實上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戰場』,比如這次中國戰『疫』,許多人『逆行』踏上抗擊新冠病毒的戰場,他們是新時代的英雄兒女。」

  文章來源:《中國電視報》

  記者:孫蓮蓮

相關焦點

  • 大型紀錄片《英雄兒女》播出
    以真實的力量震撼人心(影視熱點)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苗 春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攝製的6集大型電視紀錄片《英雄兒女》,日前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播出。
  • 第26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開幕!《英雄兒女》創作歷程公開
    當天下午,為期兩天的「紀錄片講故事·2020」學術論壇拉開序幕。在「記錄時代:影像裡的新中國」分論壇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節目中心特別節目部副主任、高級編輯、《英雄兒女》總導演閆東先行分享了六集大型紀錄片《英雄兒女》的創作歷程,為論壇「打響第一炮」。
  • ——紀錄片《英雄兒女》熱播引發熱烈反響
    紀錄片《英雄兒女》共分為六集:《祖國召喚》《極限戰爭》《熱血忠誠》《越戰越強》《萬眾一心》《永遠銘記》,每集52分鐘。按照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進程,重點講述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再現全國人民萬眾一心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的壯麗圖景,凸顯抗美援朝的偉大精神和現實意義。
  • 壯闊的歷史畫卷 永恆的英雄戰歌——紀錄片《英雄兒女》熱播引發...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攝製的六集大型電視紀錄片《英雄兒女》,從10月21日起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晚8點檔黃金時段播出,每天兩集連播。  紀錄片《英雄兒女》共分為六集:《祖國召喚》《極限戰爭》《熱血忠誠》《越戰越強》《萬眾一心》《永遠銘記》,每集52分鐘。
  • 紀錄片《英雄兒女》熱播引發熱烈反響
    紀錄片《英雄兒女》共分為六集:《祖國召喚》《極限戰爭》《熱血忠誠》《越戰越強》《萬眾一心》《永遠銘記》,每集52分鐘。按照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進程,重點講述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再現全國人民萬眾一心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的壯麗圖景,凸顯抗美援朝的偉大精神和現實意義。
  • 大型紀錄片《英雄兒女》播出 以真實的力量震撼人心
    出品方供圖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攝製的6集大型電視紀錄片《英雄兒女》,日前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播出。截至2020年10月24日7時,該片在總臺和各平臺跨屏傳播的總觸達次數為9.33億次。
  • 「勇士與陣地同在,英雄與日月同輝」——紀錄片《英雄兒女》引發...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 題:「勇士與陣地同在,英雄與日月同輝」——紀錄片《英雄兒女》引發觀眾強烈反響  新華社記者白瀛、翟翔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攝製的6集電視紀錄片《英雄兒女
  • 央視推出紀錄片《英雄兒女》
    據新華社電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攝製的6集電視紀錄片《英雄兒女》,將於21日起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據介紹,該片分為《祖國召喚》《極限戰爭》《熱血忠誠》《越戰越強》《萬眾一心》《永遠銘記》6集,每集52分鐘,按照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進程,講述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再現全國人民萬眾一心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的歷史圖景,凸顯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的深刻內涵和現實意義。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紀錄片《英雄兒女》開播引發強烈反響
    不能忘記曾經走過的過去《英雄兒女》共六集,分別為《祖國召喚》《極限戰爭》《熱血忠誠》《越戰越強》《萬眾一心》《永遠銘記》,每集52分鐘。志願軍老兵尹向儒和田儒碧夫婦:我和愛人懷著激動的心情觀看了抗美援朝紀錄片《英雄兒女》。歷史的鏡頭把我們又帶入了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70年前,我們是作為軍隊醫務工作者來到朝鮮戰場的,曾無數次與死神擦身而過,是《英雄兒女》中真實的現場感喚起了我們久遠的記憶,全國人民同仇敵愾抗美援朝,身歷其間我們永遠都不會忘懷。
  • 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紀錄片《英雄兒女》、電影《金剛川》觀後
    選擇以「英雄兒女」為名,便不可迴避該片與拍攝於1964年的經典電影《英雄兒女》之間的關聯與傳承,這部紀錄片更是選擇以電影《英雄兒女》主題曲《英雄讚歌》作為片尾曲,也有致敬的寓意。電影《英雄兒女》除了對於王成和王芳這兩個典型英雄的塑造外,更對大量的普通奉獻者給予關注。
  • 大型紀錄片《英雄兒女》將播出
    本報北京10月20日電  (記者劉陽)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攝製的6集電視紀錄片《英雄兒女》,將於21日起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
  • 「英雄與日月同輝」——紀錄片《英雄兒女》引發觀眾強烈共鳴
    原標題:「英雄與日月同輝」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攝製的6集電視紀錄片《英雄兒女》,21日至23日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後,引發了觀眾的強烈共鳴。
  • 央視推出紀錄片《英雄兒女》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央視推出紀錄片《英雄兒女》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來源:新華社作者:白瀛責任編輯:丁楊2020-10-20 21:14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記者白瀛)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攝製的
  • 央視今起推出紀錄片《英雄兒女》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攝製的6集電視紀錄片《英雄兒女》,將於21日起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 據介紹,該片分為《祖國召喚》《極限戰爭》《熱血忠誠》《越戰越強》《萬眾一心》《永遠銘記》6集,每集52分鐘,按照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進程,講述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再現全國人民萬眾一心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的歷史圖景,凸顯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的深刻內涵和現實意義。
  • 英雄的生命開鮮花——紀錄片《英雄兒女》、電影《金剛川》觀後
    選擇以「英雄兒女」為名,便不可迴避該片與拍攝於1964年的經典電影《英雄兒女》之間的關聯與傳承,這部紀錄片更是選擇以電影《英雄兒女》主題曲《英雄讚歌》作為片尾曲,也有致敬的寓意。電影《英雄兒女》除了對於王成和王芳這兩個典型英雄的塑造外,更對大量的普通奉獻者給予關注。
  • 紀錄片《英雄兒女》:用紀實的力量詮釋熱血忠誠
    》《極限戰爭》《熱血忠誠》《越戰越強》《萬眾一心》《永遠銘記》六集,每集52分鐘。(該視頻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節目中心提供)《永遠銘記》作為《英雄兒女》的收官之作,不僅是紀錄片的第六集的片名,更是全片的點題之筆,體現了整部作品的初心。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先後有290萬人參戰。在抗美援朝戰爭中,19萬多人犧牲。英雄歸故裡,山河換新顏,祖國和人民沒有忘記他們,抗美援朝精神更是得到了永續傳遞。
  • 為了和平,我們一起銘記歷史,致敬英雄
    為了和平,我們一起銘記歷史,致敬英雄 2020-10-20 19: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紀錄片《英雄兒女》:用紀實的力量詮釋熱血忠誠
    」的經典旋律唱起,紀錄片《英雄兒女》用藝術的手段帶領觀眾穿越70載歲月,閃回到那片承載英雄兒女熱血忠誠的異國戰場。《英雄兒女》分為《祖國召喚》《極限戰爭》《熱血忠誠》《越戰越強》《萬眾一心》《永遠銘記》六集,每集52分鐘。
  • 大型紀錄片《英雄兒女》央視開播
    本報訊(記者劉桂芳)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由中宣部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攝製的六集大型電視紀錄片
  • 大型紀錄片《英雄兒女》央視頻全網首播!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大型紀錄片《英雄兒女》,對百名志願軍老戰士進行了搶救式採訪,首次披露了珍貴歷史影音資料。用史實說明,志願軍不愧為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是保衛祖國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堅強衛士,是「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