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的音樂類綜藝大戰已經拉開帷幕,「原創」成為熱頻詞。《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不僅挖掘和推出了許多優秀的唱作人和歌曲,也讓越來越多為原創堅守的歌者被重新得到重視。而在咱們泉城濟南,也有一批跟這個城市氣質相符的原創音樂人,為了他們的夢想默默發光。
低調內斂是他們共同的氣質
一首《濟南濟南》讓很多人知道了陳小熊,濟南其實還有很多優秀的原創歌手,這個圈子說小不小,說大不大,他們中有的還是大學生,有的已經是老江湖,但即便沒有打過照面,說起來基本上也都互相知道名字。
80後的蘆心潔,已經成為濟南原創歌手中的一個招牌,一首《濟南怪譚》讓他和他的「上層社會樂隊」走紅泉城。在他看來,濟南的原創音樂都曾經歷過一段閃亮的日子,可謂臥虎藏龍。比如張博曾經跟黃渤一起演出,黃渤當年在廈門拍攝《瘋狂的賽車》時,他還寫過一首歌《瑪吉阿米》。還有一位名叫張彧的原創音樂人,給羅琦、許巍、謝天笑等當過鍵盤手。此外,齊麟曾經擔任過痛仰樂隊的吉他手,現在已失去消息。
受到地域及文化的影響,每座城市的原創音樂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氣質。與北京這樣的城市相比,濟南原創音樂圈的氛圍相對沉寂,不缺優秀的音樂人也不缺好音樂,但真正被大眾熟知的卻很少。這跟當下的市場環境有很大關係,也與大多數濟南原創音樂人身上散發出的低調內斂的氣質分不開。
現在濟南的原創音樂圈,最活躍的是一幫90後年輕人。懷揣著對音樂的熱愛,「洗耳聽民謠」小組2016年在濟南成立,目前已經邀請到30多位民謠音樂人加入,其成員張遠謀、劉77、小敏等將在今年6月再次舉辦原創民謠巡演。
張遠謀說,寫好作品,得有真摯的情感和閱歷,再就是用心地生活,「希望以後出一些更好的作品。」13歲就開始寫歌的劉77創作精力也十分旺盛,她坦言曾有綜藝節目導演來找過她,但是她猶豫了一下還是放棄了,「慫了,覺得自己還需要修煉,但是我覺得濟南還是有很厲害的歌手,去參加這種節目完全沒有問題。」
沒點兒副業不足以供養音樂夢想
很多歌手認為,濟南的原創音樂人最大的特點是各有特點,搖滾、民謠、流行、爵士……不同的音樂類型都在這裡匯集,但與此同時,這些歌手也都存在宣傳不夠、過於「佛系」的問題。歌手李雅迪(老T)就說,「現如今流行網紅模式下的自我宣傳,這對於很多做音樂的愛好者來說,可能有些不適應,所以音樂目前更像是愛好,缺少機會。」被問及平時如何宣傳自己的作品時,大部分原創音樂人都表示途徑非常單一,「發朋友圈,再就是音樂平臺以及巡演,基本上沒有其他的方式了。」
近幾年隨著酒吧、音樂類餐廳數量上的增加,濟南原創音樂人的就業機會也在隨之遞增,人氣高的歌手一晚上能跑兩三場,收入還算穩定。酒吧老闆、同時也是歌手的柳振說,「每場價格從原先的幾十塊錢漲到現在兩三百,也算是變好了,只是速度太慢了,人的青春太短,大部分人都耗不起。」此外,賣版權也是原創歌手收入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受名氣限制,一首歌的收入大概是一兩萬塊錢。
夢想需要支撐,房子、車子、孩子也要為之努力,為此很多人都幹起了副業。受訪者中,蘆心潔開了一家叫布丁的音樂培訓機構,教學事業紅紅火火;張遠謀有一家工作室,業餘時間做培訓,晚上去酒吧駐場,每月收入一萬多;李雅迪的本職工作是做影視音樂;劉77是一位音樂培訓老師;因為《濟南老師兒》《嘿!濟南》《濟南愛情故事》等城市民謠火了的「木頭人組合」,兩位成員楊萌和李少卿除了寫歌唱歌,也都有各自的本職工作;圈兒剛從銀行辭職,接下來想繼續幹點兒跟音樂相關的事兒。
呼籲主流引導,增加展示機會
除了個人的努力,藝術類院校以及山東省、濟南市音樂協會以及音樂孵化企業也對濟南的原創音樂人給予了很多支持。
前不久,濟南市音樂協會成立了吉他專業委員會,吸收了一大批優秀的原創音樂人。國家二級演奏員、濟南市吉他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華磊表示,市音協吉他專業委員會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濟南原創音樂作品有一個展示的地方,支持鼓勵這些衷於原創的音樂人創作下去,「今年8月份前後會組織泉城音樂獎系列的吉他專項比賽,時機成熟還會有吉他藝術節,將邀請咱們各大音樂學院的教授開大師課。」
此外,隨著濟南作為網紅城市被挖掘,濟南傳統文化在音樂領域的號召力也被重視起來。曾經做過「北漂」的李東騁就回到家鄉做起了音樂孵化項目,希望從傳承角度把流行音樂和傳統戲曲結合起來,重點挖掘城市特色,尋找濟南有特色的歌手。
山東省音協吉他專業委員會會長、一級演奏員、山東藝術學院現代器樂碩士研究生導師羅大林表示,音樂藝術類高等院校近些年培養了很多專業人才,成立流行音樂或現代音樂相關專業為濟南的原創音樂圈帶來了生命力和創新力。但他也表示濟南的原創音樂人目前還處在一個「自生自滅」的狀態,缺乏主流的引導,希望多給這些優秀的音樂人和作品一些嶄露頭角的機會。(新時報記者任曉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