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者 張寬生
山東東鎮廟,位於沂山東麓九龍口。面臨汶水,背倚鳳凰嶺,山清水秀,風景清幽雅致。東鎮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據清光緒《臨朐縣誌》載:「太初三年(前102年),帝東巡海上。公玉帶援黃帝故事,請武帝封東泰山,武帝親至其下,令禮官祠之。」其廟由是而建,初坐落於沂山主峰玉皇頂之巔。建造祠堂三楹,道舍兩間,圍牆成院,曰:「泰山祠」。
泰山祠於隋初遷於山半法雲寺側。宋初建隆三年(962年)遷於今址。每當帝王將相封祭沂山,總要立碑碣以紀之;又有名人墨客,也往往題詩鐫碑以紀之。留下大量碑碣,遍布廟院內外,叢矗如林。
至清末,東鎮廟已有大小碑碣360餘通,形成了規模宏偉、氣勢壯觀的東鎮碑林。御製碑刻40餘通。其中宋太祖趙匡胤乾德三年御碑;宋仁宗景佑御碑;元成宗世鐵穆耳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詔封沂山為東安王的蒙漢兩文碑;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詔封「沂山之神」御碑;清康熙手書「靈氣所鍾」御碑;清乾隆親筆「大東陪嶽」御碑。
其它碑刻,除御遣欽差和地方官告祭東鎮所留外,餘碑也是椽筆名流,遊覽沂山題詠。如明永樂四年(1406年)徵伐安南黎蒼父子犯邊的祭告碑;宋戶部尚書北海太守範仲淹詩碑;宋禮部尚書蘇軾詩碑;明弘治進士陳鳳梧贊詠沂山的手書行草詩刻等。其撰文、書丹,盡出名人之手,不但記述了歷代封建王朝致祭東鎮的香火盛事,也記載了當時軍事、政治和自然災害等狀況,歌頌東鎮奇山異水,風光秀麗等。碑刻字體,正、草、隸、篆、行書、狂草均有;鐫刻形式,陰刻、陽文、雙勾俱全。東鎮廟碑林是我國珍貴的文化物質遺產,是研究我國古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學、書法和雕刻藝術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2010年,臨朐縣對東鎮廟進行重修,廟宇面積130畝。採用我國古代縱橫雙方擴展的形式,以南北為軸線,分東、中、西三軸。東軸設紫薇宮、藥王殿;中軸設護法殿、古祭臺、鬥母宮、東安王殿、寢殿;西軸設接待室、放生池、東鎮文化陳列館等。東鎮廟前後建有廣場、聖水橋和停車場、花園等。重修後的東鎮廟,不僅保護了廟宇中的漢柏、唐槐、元銀杏等古樹和碑刻,且規模宏大,氣勢宏偉,雕梁畫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人文仙境,佛教聖地。
圖片網絡配圖,如有侵權,告知作者刪除。
2020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