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兩年,社交戰場可謂上演著貼身肉搏。
第一輪戰火引燃於兩年前。數據顯示,2008 年至 2015 年,社交類 App 上線不過 153 款,而 2018 一年便有 159 款社交類 App 誕生;2019 年初,由多閃、聊天寶、馬桶MT 一天之內上演的三場發布會,可以說將社交競爭的激烈程度反映到了極致。
但無論是草根蜂擁入場,還是巨頭捉對廝殺。在熟人社交基礎設施格局已定的背景下,看似代際更替對於社交產品的天然需求,似乎只是為微信/QQ 催生了一批「導流」工具。
在一大批陌生人社交產品紛紛觸礁後,戰爭悄然進行到下半場,內容產品紛紛開始以功能升級到方式加碼社交。網易雲音樂和雲村與 QQ音樂的撲通針鋒相對;
酷我暢聽的「沉浸式彈幕」被長音頻玩家屢屢致敬;放棄多閃後的抖音上線「朋友」,甚至連拼多多都在自家的拼小圈不斷完善著諸如「好友問答」「好友合唱」「魔法相機」等社交玩法。
兩輪競爭的焦點調轉,從某種意義上說明了,只有圍繞關係鏈構建起內容/服務矩陣,才能真正實現了社交產品的突圍與長青。
一個典型案例是最近又有了新動作的QQ。日前,QQ宣布新版本中上線新功能「一起寫」。作為「一起系列」瞄準輕協作的新功能,群成員可發起「一起寫」,其他群內成員均可參與編輯。
這並不是 QQ 第一次拿出此類功能,從去年開始「一起系列」就開始了持續上新。在我們看來,作為中國最老牌社交產品的功能,「一起系列」的迭代可以說為觀察「社交+內容/服務」的迭代規律與方向,提供了一個極有價值的視角。
01 「一起系列」一年考:豐富感官維度,拓展交互場景
早在整整一年前,也就是這一輪社交賽道的主旋律變化之前,QQ 就開始了「一起系列」的探索。我們不妨對其一路以來的變化做一個簡單梳理。
先是在 2019 年 8 月,QQ 上線了「一起聽歌」功能。它支持任選 QQ音樂中喜歡的音樂,然後向好友或是群發起,對方則可以與發起人實現同步聽歌,並支持點歌、暫停、切歌等操作。隨後,QQ 又進一步上線了「一起K歌」,讓聽歌不過癮的用戶隨時「轉場」到專屬練歌房。
隨後的 2019 年 12 月,QQ 上線「一起看」功能。它支持在群內與其他成員同步觀看視頻。內容方面接入騰訊體育、騰訊視頻綜藝、電競遊戲直播、學習輔導等內容。在今年 8 月接入騰訊視頻後,「一起看」片庫進一步擴充到包括電影、電視劇、動漫、綜藝、紀錄片等多種類型。
2020 年 6 月,QQ 則上線了「一起派對」的功能。主打線下遊戲線上化。實現了在音/視頻聊天的房間中,2~8人共同參與知識問答、瘋狂猜歌、馬賽克猜圖、你演我猜四種遊戲。
基於語音識別技術,參與者全程不需要打字,QQ會自動捕捉到參與者語音中的答案關鍵詞進行成績判定,實現一邊聊天一邊遊戲的沉浸式體驗,當朋友不齊時還能進行實時匹配。
而在本月,QQ 則為「一起系列」上線了「一起寫」。通過這一功能,群內可發起一條供群成員同時在線編輯的消息,其所有編輯修改都會雲端實時保存;此外,「一起寫」最多允許 100 位群成員同時編輯一條消息,且內容將在雲端保存長達 90 天。
一年時間,四項新功能,任一功能拆出來都能在過去幾年的社交浪潮中成為一個獨立產品。不得不說 QQ 這一「產品經理黃埔軍校」的頭銜依舊穩固,而我們也不難從中發現幾大特點。
其一,從內容到服務,「一起系列」在不斷地做「重」;從訴諸於聽覺的「一起聽歌」,到調動眼睛與耳朵的「一起看」,到融合語音互動的「一起派對」,再到設計生產力的「一起寫」,「一起系列」需要調動的資源與技術能力不斷上升。
其二,交互的豐富程度不斷提升;「一起聽歌」作為社交 BGM 是共同消費內容;「一起看」則將線下相約影院的體驗搬到了線上,消費內容的同時交流分享;「一起派對」則將互動升格為主體,「一起寫」甚至進一步拓展到了協作進行內容輸出。
其三,場景不斷拓展;「一起聽歌」強調為異地社交營造陪伴感;「一起看」和「一起派對」則拓展到娛樂;而「一起寫」則能為活動報名、購買信息接龍、會議紀要等多人協作場景提供支持。
縱觀行業,社交與內容/服務互相打配合,豐富用戶體驗,提升運營數據已經成為趨勢。
除開上文提到的網易雲音樂、酷我暢聽等產品,B站也於在今年七夕在電影區上線了「一起看放映室」。一個放映室上限 8 人,進入放映室後,所有人都必須按照統一的進度,觀看房主選擇的影片。用戶則可以在影片下方的互動區交流分享。
而於 2017 年上線的主打一起觀看視頻的微光,最初只有隨機匹配功能,但後來發現熟人互動的需求十分強烈,隨後進一步開通了邀請功能,可以和好友一起觀看。
從時間節點與功能形態不難看出,一方面社交+內容已經成為網際網路產品升級迭代趨勢;另一方面,QQ 作為社交+內容產品的趨勢風向標,則一直引領著這一波趨勢
02 透視「一起系列」的生態位:致敬功能易,複製體驗難
為了便於釐清概念,我們不妨把以上提到的這一系列內容和服務,統一稱之為互動。在我們看來,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互動+社交」和「社交+互動」實際上代表的是兩種場景需求。
前者更多出現在陌生人社交場景。為了實現破冰,需要通過營造共同經歷,設定共同話題。在產生一定的情感連結後,最終從單純的互動演變成頻率更高更加親密的社交。比如一度大火的音遇,就是在搶唱、借唱、領唱等玩法中,藉由將 KTV 搬到線上,拉進陌生人距離。
但後者則更多出現與熟人社交場景。對於這類場景而言,互動的價值在於通過陪伴,實現情感的維繫。
比如熱戀的情侶,在同一首音樂下營造突破時空、彼此陪伴的氛圍;疫情期間,難以一同走進影院的室友,通過「一起看」一邊看電影一邊聊天,彌補過年無法相約春節檔的遺憾。
換言之,「互動+社交」和「社交+互動」兩種場景需求各自的訴求不同,無法互相替代。
那麼,為什麼 QQ 在「社交+互動」這類場景不僅走得更早,還走得更深呢?核心在於,娛樂和社交線上化本身就是是年輕一代的核心需求,
所以,」一起系列「首先是「QQ式創新路徑」的自然延伸。
一直以來在年輕一代群體中的重要地位,使得 QQ 一直以來都將他們的心理訴求視為功能升級迭代的核心考量範疇。舉個例子,在 2017 年的一期《吐槽大會》中,95 年出生的池子說了一句「95後都在用QQ釐米秀」後彈幕瞬間爆炸,95/00後們紛紛炫耀起了自己的裝扮。
作為 QQ秀移動化產品,釐米秀不僅有不同的表情與服裝,還能在聊天框中實時互動,據《00後在QQ:2019 00後用戶社交行為數據報告》顯示,釐米秀已是 00後最喜愛的 QQ 功能之一。
不只是釐米秀,強大的GIF發送系統(鬥圖神器)、視頻美顏、語音變聲、閱後即焚、等級裝扮等對一系列對年輕人細膩、敏感、好奇、尋求認同的心理極具洞察力的小功能,都展現出了 QQ 對年輕一代的關注與重視。
難怪騰訊QQ公眾號最新一期推文中,有人在留言區感嘆道:QQ對零零後太好了吧。
這便是「QQ式創新路徑」——順應 Z世代「孤而不獨」的特質,將線下的社交場景線上化、遊戲化。無論是上面提到的小細節,還是「一起系列」,皆是如此。
其二,在圈層化的趨勢之下,以同好作為紐帶的年輕一代們,必然誕生互動需求;
在社交網絡加持之下,以往的圈層邊界逐漸消失,不同年齡、教育背景、社會階層的人,都可以通過同一種技術消費同樣的內容,獨立個體也更容易被聚攏起來。比如,無論是鍾愛 JK制服、漢服還是 Lolita,還是痴迷於手辦收藏、追星打call,都能在線上找到「組織」。
這類圈子最大的特徵便是獲得歸屬感,對外輸出相同的價值觀。要在跨越時間空間的基礎上維持關係,更加豐富、深度的線上社交比不可少。比如,飯圈女孩們用「一起聽歌」同聽愛豆上線的新歌,「lo娘」們的線下茶話會用「一起寫」收集、統計、通知相關信息。
換言之,「一起系列」的升級迭代,本就是順應年輕一代社交互動的線上化的不斷加深。
其三,騰訊龐大的內容生態,保證了豐富的互動場景得以落地。
QQ 的「一起系列」彌合了社交與互動之間的路徑鴻溝,使聊天吹水中的靈光一閃都能立刻付諸實現。從本質上說,它將對話框變成了一個娛樂互動中臺,源源不斷地為內容生態導流。
比如,「一起聽歌「的曲庫直接由 QQ音樂支持,「一起K歌」所導向的則是全民K歌,而」一起看「功能則是基於騰訊視頻、騰訊體育等豐富版權內容,使其打開場景更加便捷化、移動化。
所以,從某種角度上說,「一起看」僅從功能層面來看並非無法「致敬」,但如果沒有版權內容池作為支撐,則最終陷入「無源之水」的困境——比如上文提到的微光,就不得不冒著版權風險開放用戶自行上傳視頻。要不然忍受資源老舊不足,要不然將高昂的採購成本轉嫁給用戶。
由此說開去,這便解釋了為何今年的這一波社交創新,都來自於內容產品的「微創新」——沒有內容儲備的此類陌生人社交,幾乎是一個偽命題。這一點不妨看看微光,最需要「陪伴」的深夜,微光的一起看「最熱」的房間裡,並沒有想像中熱火朝天的聊天場景。
03 最後:一個「彩蛋」
如果只把目光放在滿足年輕一代的需求,沒有錯,但不夠全面。
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是這樣的,作為中國僅次於微信的第二大社交產品,QQ有著高達 7.4 億的月活,但是中國的「後浪」們的數量不過 2 億出頭,僅憑他們顯然支撐不了 QQ。
這些每個月不會每天登錄 QQ的群體到底是誰?他們是大量「非典型QQ用戶」——看重 QQ高效便捷的各類跨端體驗、文件管理,群和討論組等等功能,而將 QQ作為辦公效率產品的用戶。
對於他們而言,生活在微信,但辦公在QQ。他們或許不在意 QQ又上線了哪些「花裡胡哨」的新鮮玩法,但是 QQ 對其帶來的效率提升卻是潤物細無聲。
這使得 QQ 在上面提到的「QQ式創新路徑」之外,還有著另一條暗線——訴諸於高效溝通的 TIM,被馬化騰視為意外之喜的騰訊文檔,乃至上文提到的「一起寫」,無不服務於此。
顯然,無論基於「明線」還是「暗線」,剛上線的「一起寫」無疑都不會是「一起系列」的終點。而站在從業者的角度,QQ還會進化出什麼樣子,或許會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