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藍色字 ▲ 一鍵關注
清 葫蘆淺雕鸚鵡詩文擺件
中國悠久的葫蘆文化淵源
「壺」、「盧」原本代表著盛酒盛飯的器皿,因葫蘆的外形和用途都與之極為相似,所以人們便將「壺」 、「盧」合成為一詞,寫作「壺盧」,後來「壺盧」傳著傳著也就變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葫蘆」。《詩經·大雅》記載:「錦錦瓜瓞,民之初生」,意思是說,人類出自葫蘆瓜。「中國人的整個人生歷程都蘊涵在『三壺』之中:『破壺』(人從瓜出)、『懸壺』(醫藥濟民)、『壺天』(魂歸壺天)。這壺都是指葫蘆。」
我國古書上「壺」、「匏」、「瓠」、「甘瓠」指的均為葫蘆。在七千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遺址就發現了葫蘆和葫蘆種,並在其後漫長的發展演進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葫蘆文化。我國《詩經》、《論語》中均廣泛提到了葫蘆。《詩經》中與葫蘆有關的作品就有《邶風·匏有苦葉》、《小雅·匏葉》等11篇,在《詩經》時代,葫蘆就已廣泛地應用於社會生活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初始時葫蘆作為功能上杯、壺的用途,葫蘆剖開兩半,作為盛水、盛酒之器皿。而葫蘆剖開又稱為「巹」,即古代舉行婚禮時用作酒器的瓢,寓意美滿好合,故結婚又名「合巹」。
葫蘆諧音「福祿」,寓意吉祥吉利,驅災闢邪,人丁興旺。屋梁下懸掛葫蘆,稱為「頂梁」,寓意全家平安順利。紅繩線串綁五個葫蘆懸掛,稱為「五福臨門」。
據說雕刻葫蘆在民間起源於甘肅一帶,人們在葫蘆上走刀劃針,刻畫出有觀賞價值的花草蟲魚圖案,並流行到全國。民間藝人們在葫蘆上雕畫刻字(雕指立體雕刻藝術,刻為葫蘆表面刻畫),形成了豐富的葫蘆藝術品類。
再後來,葫蘆演變成了一種掌上把玩之物,稱為手捻葫蘆,也稱為文玩葫蘆,作為文玩大家庭的重要一員,深受玩友們的喜愛。
中國歷史悠久的葫蘆文化在古書中多有記載。關於「葫蘆」的稱謂,在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即出現了七種名稱:懸瓠、蒲盧、茶酒瓠、藥壺盧、約腹壺、長瓠、苦壺盧。清代《古今圖書集成》統計,提到葫蘆的古書有近百部 (篇)。 這些書裡有寫葫蘆的種植方法, 有寫葫蘆的食用、 藥用及日常器用價值, 有的是歌詠葫蘆的詩文,還有很多事有關葫蘆的神話傳說。
宋代著名詩人陸遊曾著詩《劉道士贈小葫蘆》「葫蘆雖小藏天地,伴我云云萬裡身。收起鬼神窺不見,用時能與物為春。」北宋張繼先天師曾著詩《點絳唇·小小葫蘆》「小小葫蘆,生來不大身材矮。子兒在內,無口如何怪。藏得乾坤,此理誰人會。腰間帶,臣今偏愛,勝掛金魚袋。」
八仙過海
在民間故事中,葫蘆是一種「靈物」。道教的興起將葫蘆納入其宗教體系,葫蘆與仙道的關係非常密切,《列仙傳》上的鐵拐先生、尹喜、安期生、費長房這些傳說人物,總是與葫蘆相伴,葫蘆成為了成仙得道的標誌之一。後來佛教的傳入也給葫蘆增添了新的枝葉。我國民間在門上插桃枝、掛葫蘆是我國端午節的重要習俗。葫蘆也是重要的風水化煞物品,而葫蘆的「S」曲線外形也與傳統的陰陽太極相隱合。
中國至少有 20 多個民族崇拜葫蘆,並有相關的神話傳說故事相伴隨。聞一 多在《伏羲考》中,列出了與葫蘆相關的神話 49 種。彝族民間長詩《梅葛》說:漢、傣、彝、僳僳、藏、白、回等民族,都是從一個葫蘆裡出來的親兄弟;拉祜族長詩《牡帕密帕》說:第一代人扎笛和娜笛是天神厄莎用葫蘆孕育出來的,拉祜、佤、哈尼、彝、傣等九個民族是扎笛和娜笛所生的九對孩子;佤族《司崗裡》也有類似的傳說;《牡帕密帕》中又說扎笛和娜笛長大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扎笛砍來最好的泡竹(不是爆竹),找來最好的葫蘆,找到蜂蠟和樹槽,做出了第一隻葫蘆笙。」
拉祜族寨先祖龕
2009中國雲南拉祜葫蘆節
著名收藏家、文物鑑賞家、學者,被稱為「京城第一玩家」的王世襄對葫蘆有著十足的研究,他所著的《中國葫蘆》一書上卷談葫蘆分類,下卷愛屋及烏,談鳴蟲種類與範制葫蘆,使人眼界頓開。
葫蘆文化經歷中國幾千年燦爛的歷史文化積澱,以其獨特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在現代文化中佔有了重要的地位,成為觀賞、收藏、實用的佳品,中華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徵。
文玩葫蘆的種類分類:
1、本生葫蘆
本生葫蘆指的就是純天然生長,無後期加工的天然葫蘆,非人工裁切成器,如天生之璞玉。
本生異形葫蘆
2、手捻葫蘆
手捻葫蘆,原指我國小亞腰葫蘆裡那種小巧、可以手掌上把玩的葫蘆。近幾年來品相俱佳的美國微型葫蘆湧入我國文玩市場倍受歡迎。手捻葫蘆以皮質緊密、周正、個頭小、耀眼金黃為優。
我國古代稱高度在一寸(3.33cm)以內,品相周正的手捻葫蘆為草裡金。8 cm以下的文玩葫蘆稱為手捻葫蘆,玩的就是小巧玲瓏。一般手捻葫蘆高度在4-6cm,精品手捻葫蘆為3-5cm。把玩手捻葫蘆可以活動手部神經和肌肉,健身養生。手捻葫蘆養生養心,是時間和個人心情的滋養結晶,慢慢變得潤滑與光亮,讓人愛不釋手。
手捻葫蘆一般分三種:一是本地手捻葫蘆,特徵:長嘴,上肚長,下肚圓,芝麻臍,黃皮細膩。二是美國手捻葫蘆,特徵:無嘴或短嘴,上肚圓下肚扁,皮厚質粗,圓環大臍,皮質較粗,美捻中很小的精品稱「鐵包金」,以區別於「草裡金」。三是天津蟕,屬於本地手捻和美國手捻的雜交品種,綜合兩者的特徵,嘴比較長,身形比較周正。
3、勒扎葫蘆:
勒扎葫蘆,指的是後天人為的在果實上繩索結網,葫蘆小時即兜套於果實上,待葫蘆長成之後即勒出稜線或直痕,或花瓣形,具體形狀可根據繩索粗細、疏密而結成,一般以勻整為上,亦有精粗、巧拙之分。
清 勒扎葫蘆
4、烙畫葫蘆
烙畫葫蘆又稱火畫、火繪、火筆或燙花葫蘆,其做法是利用灼熱的工具,燒炙葫蘆表面的木質層,借焦黃之烙痕,形成藝術圖案。烙畫葫蘆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較知名的產地有山西,安徽。據史料記載,烙畫葫蘆起源於西漢,盛於東漢,到明清時趨於成熟。
烙畫葫蘆「踏雪尋梅」
烙畫葫蘆「老子出關」
5、押花葫蘆
押花葫蘆是質堅而潤的工具(瑪瑙、玉、象牙、牛角等),以押、砑、擠、按的方法在葫蘆表面呈現浮雕式花紋。
山水詩畫紋葫蘆
6、針刺葫蘆
針刺葫蘆又稱針劃葫蘆,為甘肅蘭州傳統工藝形式。以針尖在葫蘆表面上刻畫表現各種圖案,仿若刺青,最終上墨而成。針劃葫蘆一般單肚,無腰柄,有如核桃,可揉手,或純作為觀賞之用。
7、範制葫蘆
範制葫蘆指的就是將幼小的葫蘆納入刻有陰紋的模子中,待葫蘆木質化後取出的雕刻葫蘆。形狀圖文悉如人意,宛若斧削刀刻而成,誠天然與人工之巧妙結合。範制葫蘆是我國所獨有藝術品。這種工藝由當初創作者大膽設想發明,並經長期探索、多方實踐終於形成。
安肅模萬福流雲紋蟈蟈葫蘆
8、雕刻葫蘆
據史料記載,我國明清時期,東昌府商賈雲集,繁盛一時,當時的雕刻葫蘆曾興盛一時。雕刻葫蘆是用木工刀、銼子和砂紙等工具進行針雕、青雕(在葫蘆發青時雕刻),或圓雕、半圓雕,或淺雕、深雕、鏤空雕的工藝品葫蘆。南美洲的彩色雕刻葫蘆也遐邇聞名。
葫蘆雕既非單純的範制,也非單純的雕刻,而是將範制、雕刻、火繪、拼接組合融為一體,成為一門綜合的葫蘆器工藝。
薛思勤雕刻葫蘆作品
薛思勤用「殘次」的癟葫蘆創作的小作品
常見的葫蘆形狀品種:
1、瓢葫蘆:最小的2cm左右,可做手捻葫蘆把玩,中型大小的可做舀水「瓢」使用,大的30-50cm以上,可做工藝葫蘆。
2、亞腰葫蘆:在大多數人腦海裡亞腰葫蘆就是葫蘆的代名詞。小亞腰葫蘆可做手捻葫蘆把玩,大的亞腰葫蘆又名濟公葫蘆、寶葫蘆,即可做工藝葫蘆觀賞又可食用。
近代 匏器葫蘆
3、扁圓葫蘆:形狀像大柿子,京津一帶稱「柿子葫蘆」,山東、蘇北一帶稱「油葫蘆」。大扁圓葫蘆可做工藝葫蘆。
清代 柿子形葫蘆
4、長柄葫蘆:觀賞葫蘆,可食用,每一個葫蘆具有長達40-60cm的手柄,葫蘆全長可達60-95cm,可範制、勒扎。
清十九世紀 綰結葫蘆
5、新疆葫蘆:維吾爾族地方特產,在維吾爾語中叫「喀巴克」,葫蘆個頭巨大,可做工藝葫蘆。
個頭巨大的新疆葫蘆
6、疙瘩葫蘆:形狀千奇百怪、以奇為美,葫蘆上遍布大小不一的疙瘩,純天然形成,彌足珍貴。
民國老疙瘩葫蘆
葫蘆收藏與鑑賞
清 文玩葫蘆
清 葫蘆隨形天鵝擺件
清 勒扎葫蘆酒壺
清 葫蘆天鵝形擺件
日本酒葫蘆
清 葫蘆擺件
清 翡翠、老玉扣寶葫蘆
明治時期 九十二歲翁 竹雲山人遺愛葫蘆
鸞龍葫蘆 (一對)
天然隨形葫蘆一對
清 葫蘆香薰
葫蘆擺件
葫蘆製酒壺
葫蘆雙連瓶
清 王世襄藏、贈韻蓀葫蘆器一組(五件套)
六方博古紋葫蘆
「鳴」字深紫漆大葫蘆鴿哨
關注微信公眾號「文玩麻辣燙」——好玩的文玩資訊,有用的文玩保養與收藏小知識。
(文章圖片部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如果喜歡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精彩回顧】
『 大清九千歲李蓮英古玩收藏史 』
『 你知道印度產什麼文玩嗎? 』
『 文玩上五件和下五件你知道是什麼嗎? 』
【回復關鍵字查詢】
〡文玩核桃〡金剛〡星月〡鳳眼〡琥珀〡蜜蠟〡
〡核雕〡紫金鼠〡菩提根〡硨磲〡珊瑚〡崖柏〡
〡小葉紫檀〡黃花梨〡金絲楠〡南紅〡戰國紅〡
〡綠松石〡青金石〡沉香〡檀香〡葫蘆〡根雕〡
〡天珠〡唐卡〡嘎巴拉〡猛獁〡椰殼〡編繩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