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你會覺得各大城市之間上演的「搶人大戰」像場兒戲。
最近參加個小聚。其中一個90後女生,乃某省省會郊縣的土著。該省會一向熱衷於參加搶人大戰,但該省會規定,郊縣大學畢業生不能落戶到主城區。
於是該女生大學畢業後只好當引進人才,先把戶口落到鄰省亦喜歡參與搶人大戰的省會,兩天後,再以外來人才身份,成功將戶口落到本省省會主城區。
這名90後女生,已經離開了成功落戶的省會主城區,現在就在上海工作,正在努力爭取上海戶口。
從這個案例中,我對那些參加搶人大戰大有斬獲的城市,最後實際留下來多少人,有些許的疑問。
此外,我覺得郊縣同樣優秀的子民不能落戶主城區,對這名90後女生來說,雖然豐富了奇葩經歷,但畢竟是一種情感上的傷害。
戶口這個東西,毋庸諱言,附著著很多實際的利益,同時又有看不見的人格尊嚴,尤其是一個外來的移民——你是被羞辱的,還是被尊重的?
01
要拿到上海戶口曾經不是那麼容易
然而政策的修改,並不主要是為了照顧個人的、主觀的細膩情感,而是以實實在在的統計數據說服公眾,比如上海,一向嚴厲限制戶籍,但面對新進入的人口斷崖式下跌,加上其他城市都快把新增大學生搶光了,再不加入進去就晚了,於是上海的戶籍大門也開始打開了。
▲上海外灘看到的日出場景,對面就是陸家嘴金融中心(圖/圖蟲創意)
以我近30年的上海生活經歷,上海的戶籍門檻降低,大概有兩次:一次是上世紀90年代末的「藍印戶口」,只要在上海買房,就可以獲得戶口;一次是2003年開始,只要有中專文憑,有固定工作就可以解決戶口。
但這兩項政策都是實行兩三年後就廢除或收緊了,取而代之的是積分制,當年沒有抓住這兩次機會的,都十分後悔,因為積分制下,要拿到上海戶口已經不是那麼容易了。
上海再次把戶口門檻打開一些,始於2018年,這一年,清華北大的應屆本科生可以直接落戶;但清華北大每年也就那麼一丁點畢業生,估計是杯水車薪。
2019年,上海市向浦東新區下放人才引進和海歸落戶的審批權。
真正的變化來自2020年9月,應屆博士、雙一流碩士、一流學科碩士、交大復旦同濟華師大的本科,可以直接落戶,打開戶籍大門的意圖已經十分明顯。
到今年11月份,上海戶口門檻再次降低:「本市重點產業發展緊缺急需、取得國家一級職業資格證書(高級技師)高技能人才」以及「市場化創新創業人才」,可以申辦上海市常住戶口。
雖然戶口放開的力度仍不如2000年前後,但假如上述措施仍未能使進入上海的人才有一個較大幅度的增長,那麼戶籍政策向2000年前後越來越靠近,是大概率事件。
02
留給上海的爭奪空間其實不多了
20年來,上海的戶籍人口大概增加了130萬左右,外來人口增加了將近700萬。
外來人口增加的峰值出現在2010年,當年超過260萬,到2011年,仍然達到近130萬,但此後卻斷崖式下跌,2015年開始連續減少3年,到2018年才有所增長。
2019年微增1.5萬,屬於少見的非戶籍人口的增長少於戶籍人口的增長,不過大概也就5000人的樣子。
2020年統計數據尚未公布,但由於疫情影響,外來人口很可能再次下降。
▲上海南浦大橋風光(圖/圖蟲創意)
目前沒有公開數據說明是哪些人不來上海了,只能邏輯地推測,應該主要是收入相對較低的群體,較高收入的群體大概仍有強烈願望留在上海。
而不管我們曾經是如何地懼怕人口增長,如何地希望人口增長緩慢甚至停止下來,但就中國的實際所見,卻是像某些地區一樣,一個城市一旦陷入人口持續減少的泥潭,就會無可挽回地陷入破敗。
那麼,上海還有沒有可能讓新增人口重新進入上升通道呢?
如果單是求得戶籍人口的增長,那是很容易的,畢竟有970多萬的存量外來人口在那裡,只要辦一道手續就可以實現了。但這顯然不是上海所要的政策目的。
那麼上海能否持續地吸引外來人口,或者最低限度不至於外來人口增長停滯甚至出現持續減少呢?
這個恐怕沒有人敢拍胸脯保證。
因為,其一,上海的工資水平與傳統的人口流出地之間的差距在縮小,10多年前,工資水平較低的省會城市與上海的工資水平之間,大概會有兩三倍的差距,但是現在,這種差距大概已經縮小到一倍左右;
其二,如果考慮到上海的生活成本,包括房價(房租),出行、餐飲等,那麼實際收益完全可能會縮小到一倍之內;
第三,20世紀90年代後,新出生人口開始減少,特別是95後的獨生子女更多,其父母不像之前的父母那樣希望孩子出門闖蕩,而是多不願意也不太支持孩子出遠門工作;
第四,最近幾年新崛起的新一線城市也在爭奪人才。
因此,留給上海的爭奪空間,其實是不多的,或者說,幾乎不可能再出現像2010年前後那樣,人人爭著去上海的盛況了。
03
上海如何能夠留住年輕人?
那麼上海是不是在搶人大戰中就沒有機會了呢?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應該回到本文開頭的那個90後女生的遭遇上。我們要明白,90後乃至更年輕一代的95後跟之前的70後、80後不一樣在哪裡。
他們成長在一個相對富裕的年代,更關注自己的精神感受,更有個性,也就是說,如果70後80後一出生就面臨生存生活壓力,對物質財富的渴望異乎尋常的話,那麼更年輕一代,對此在整體上是有所超越的。
換言之,你上海雖然已經給不起超過其家鄉省會城市兩三倍的工資,但是可以給我的家鄉省會給不了的東西以資彌補。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燈光夜景(圖/圖蟲創意)
那麼這些東西是什麼呢?
首先是尊重個人。包括尊重個人的生活方式,在機會和利益面前被平等對待。
實際上,在日常接觸中,你會發現許許多多留在上海的年輕人,非常看重這一點,包括本文開頭的那名90後女生,就是在搶人大戰中被不公正對待的,至於是否「憤」而出走到上海尋求公正倒不一定,但騰挪一圈的不爽是肯定的。
我有一句尚未流傳的名言:尊重人比尊重人才更重要。
道理很簡單,一個人,只是因為他是一個人而受到基本尊重,而不因為他是退休工人、院士或富翁,或者按照官位大小就被嚴格區別對待,那麼這樣的社會是吸引人的,值得留戀,值得留下來的。
一個動輒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地方,如何能夠留住甚至吸引沒什麼資歷的年輕人?
在這點上,上海恰恰做得好那麼一點點,就足以讓年輕人心生感佩。
其次是社會開放。
上海在19世紀的第一次興起是因為開埠開放,在20世紀末的第二次興起是因為改革開放。
開放是上海的基因,更是它的命根子。一個外地年輕人來上海,能夠發現上海與外地很不一樣的地方,包括建築、人們的言行舉止,等等,這是它的吸引力所在。
上海需要維持這種不一樣。
怎麼維持?那就是更加開放,更加徹底地開放,保持你在中國的不一樣,儘量成為別人學習的榜樣。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上海與內地其他城市沒什麼兩樣,要麼是中國全面進步了,要麼是上海變得保守封閉了,那麼上海也就沒啥吸引力了。
尊重個人和社會開放,也就是保持寬容以待的胸襟,這是任何創新的基本前提,一個永葆創新活力的地方,也是機會更多的地方,哪怕人口停止增長,甚至像日本那樣嚴重老齡化,也沒有那麼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