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冰清 通訊員 祝姚玲 王雪飛
2005年,53歲的李楠(化名)第一次在江西一家福利院見到9個月大的瀟瀟(化名)。李楠把女嬰抱在懷中,用手撓了撓她的腳底板,女嬰敏捷地縮回腿,咯咯咯笑了起來。
這一招是朋友教她的,據說反應快速、性格開朗的孩子大都身體健康,好養。所以,李楠當下就決定收養瀟瀟,把她帶回了杭州。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但沒想到,4年後女兒高燒不退,最後被診斷為急性淋巴白血病。當時李楠年近60歲,獨自一人撫養孩子,根本拿不出醫藥費,卻從未動過一絲放棄的念頭,「我已經失去了親生兒子,不能再失去一個女兒。」
丈夫、兒子先後離世
又遭遇養女患上重病
最近,浙大兒院血液腫瘤內科副主任徐衛群的辦公室裡掛上了一副書法,上面寫著:感謝您親人般的用心呵護,讓我擁有了健康和快樂,我將永生難忘。
掛在徐醫生辦公室的書法
不久前,學了3年多書法的瀟瀟通過了7級考試,今年距離她生病又正好10年,所以主動給徐衛群醫生寫了這副字。10年來,她在浙大兒院化療、複查、隨訪,早就和血液科的醫護人員親如家人。
她說,化療時年紀太小,記憶已經模糊了,「只記得打化療針的時候挺疼的。」但對李楠來說,10年前的那種疼痛徹心扉,永遠無法忘記。
領養瀟瀟前,李楠的丈夫和兒子先後意外離世,她緩了好幾年才從巨大的悲痛中走出來。瀟瀟的到來,意味著她準備好迎接全新的生活。
但母女倆平靜的生活很快就被打破了,瀟瀟4歲時高燒不退,最後轉診到浙大兒院。頭一晚,李楠陪發燒的女兒在急診室坐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她從醫生口中聽到一個可怕的疾病:急性淋巴白血病。
李楠文化程度不高,說一口杭州話,普通話都不太會講。一聽到「白血病」,她以為女兒沒救了,崩潰地在醫院嚎啕大哭。
徐衛群醫生告訴她,白血病並不是絕症,現在小兒白血病的治療效果很好,而且瀟瀟屬於低危組,只要規範治療,治癒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治療起碼要20萬的費用,她要準備好這筆錢。
失去了親生兒子
不能再失去女兒
李楠是這個小家唯一的收入來源,本來母女倆的日子就過得緊緊巴巴,上哪裡去籌20萬?但從始至終,她都沒有想過放棄,「我自己的親生兒子沒了,這個女兒一定要治的,我討飯都要治。」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李楠拿出所有的積蓄,四處借錢,醫院的愛心基金也資助了一些,但還是不夠。最後是民政局出面募捐,設立了專項基金才解決了醫療費。瀟瀟4歲到6歲半時,每隔一段時間就到浙大兒院化療。
徐衛群醫生介紹說,小兒白血病目前發病率為4~6/10萬,浙江省每天都有患兒被確診。從1972年以來,浙大兒院沒有停止過對小兒白血病診治技術的研究,現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5年無事件生存率接近90%,小兒急性髓系白血病上升到60%,均居國內領先水平。
而像瀟瀟這樣的低危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5年無事件生存率更是達到91.6%,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浙大兒院血液腫瘤團隊
浙大兒院血液中心率先用流式細胞儀來檢測體內殘留的白血病細胞,精準跟蹤患者的治療效果。這些年,瀟瀟測出來的結果都是十萬分之零,這意味著她已經完全治癒了。
兩年半的化療結束後,瀟瀟就像正常孩子一樣上幼兒園、小學,現在是一名初中生。小學一年級,剛學會認字的她無意間翻到抽屜裡的一張證明,「我那時候還認不全上面的字,但認出了『福利院』三個字。」
小姑娘憋在心裡好幾天才跑去問媽媽,李楠只好把領養的事情和盤託出,「我反覆告訴她,不管你是我親生的還是領養的,你都是我的寶貝。」
現在,李楠給老人做家政來賺點家用,勉強負擔得起日常開銷和學費。瀟瀟2歲時曾被開水燙傷,身上留下了一塊疤。她準備等攢夠了錢,就帶女兒去做疤痕修復手術,「現在身體好了,那樣子也要漂漂亮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