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非洲:生活在部落的他們,為什麼不走進文明社會?

2021-02-13 影子外的人

這是一個美好的背影,當時把這張照片發到朋友圈的時候,引起了一片羨慕,尤其是女生。

說實話,在東非衣索比亞Dassanech部落第一次看見她的時候,我也被驚豔到了,她個子很高,和我差半頭的樣子,她當時站在一個賣紀念品的小攤位前面,就呆呆地站在那裡,眼睛漫無目的地盯著眼前的一切,於是我輕輕地叫醒她,告訴她,我想為你拍照。

她倒是很羞澀,不知道如何擺姿勢,只是單純的聽我指揮。


如果你讓她衝著陽光站著,她甚至被陽光晃到眼睛流淚,也沒有轉身去避開陽光。

這就是那個美好的背影

「旅行教給我最大的一個道理是:世界上原來真的有很多很多種人,在用五花八門的方式生活著,他們擁有不一樣的價值觀,讓這個世界顯得紛繁複雜又有趣,讓理解他們的人有共鳴,讓不理解他們的人有話題。」

於是,便有了今天的話題——生活在非洲部落裡面的人們,過著近乎食不果腹遊牧狩獵的日子,他們是什麼價值觀,他們為什麼不走進文明社會?

這是這幾天一直縈繞我心頭的疑問,從埃塞部落回到文明社會,有網有電的日子過得格外舒心。於是,我慢慢回憶起自己散落在部落裡的一段段經歷,感嘆人生處處有驚喜,奈何人生何處不相逢。

生活就是這樣,平淡如水的日子如白駒過隙,總是給人模糊的印象,但一旦經歷不同尋常事情,即使過去很多年,依然歷歷在目,感受也歷久彌新。

部落:Dassanech Tribe《美好的背影、有力的雙手和好奇的孩子》

我對美好的事物會有強烈的追求,對堅韌不拔的人會有深深的敬佩,對衝擊感強烈的事會滿心好奇。我時常在想,他們是如何保持美好;他們又為何如此堅韌;面對反差,他們真的無動於衷麼?

去Dassanech部落很有趣,需要坐這邊特有的獨木舟渡河,還要走好長一段路,穿過一片高粱地才能到達。

用一整根木頭,一點點中間用火燒空,再用刀子削薄外殼做的「獨木舟」。

有力的雙手。Dassanech部落的房子,是用一堆竹條像編筐一樣的方式,把房子支撐起來,成品就像蒙古包一樣。

而建房子的人,只能是女人,在部落,或者大多數非洲部落,男人的職責是狩獵、遊牧、保衛領土和交流外界;

而女人的任務卻幾乎包羅萬象,其中蓋房子、處理食物和獸皮還有耕種,是每天最主要也是最辛苦的活計。

一雙有力的大手。

當我來到Dassanech部落時,正好趕上一處房子在搭建,在「工地」幹活的是三個年齡很大的「媽媽桑」,臉上寫盡了滄桑和經歷,似乎看見我這個外來者,她們並不驚奇,面部表情很少,只是短暫對視了一下,她們就繼續默默地埋頭苦幹了;

一個忙活房子骨架的搭建;另一個幫忙遞材料打下手;第三個負責房子內部爐灶、床位、其他空間的布局,有的需要挖坑,有的需要砌石塊,這些都要在房間「收口」前完成。

於是我在遠處看了十分鐘,三個女人就這樣默默地幹著手裡的活,幾乎沒有語言的交流,偶爾抬頭看看我,看我還在那裡,也就不再關注我了。

三個女人在共同搭建一個部落的房子。

「蒙古包」成品的樣子,還好這邊雨水少。

瞧瞧這一大家子人啊,熱熱鬧鬧的。

可能,她們不曾走出過這個部落,也許是那條河的阻攔,也許是從小到大世俗的約束,也許她們曾經有意無意面對過外面的紛紛擾擾的文明社會,可能因為年齡、家庭、觀念、能力或者勇氣,她們選擇繼續「蹲守」在這個Dassanech部落,用她們的雙手維持著現有的生活方式。

在搭建爐灶的媽媽桑

好奇的孩子。這是一雙小男生的手,小男孩充滿好奇心,眼神還充滿著光茫,對我身上的一切東西都好奇,東摸摸西看看,會掏我口袋、摁我的手錶、摸我的頭髮或者用小腳踩在我的鞋上抱住我的腿,活潑得像只猴子。

我不知道這個眼神充滿光芒的孩子多年後會怎樣,也許這個部落會成為他的故鄉,會成為他時常回去探望親人的方向,會成為他童年不可或缺的力量,又或許,部落中會多出另一雙有力的大手。

小孩子的手還是很嫩的。

小孩子很喜歡我的電子表,四個摁鈕都不夠他玩的。

最初,他是在教小狗汪汪叫,才把我吸引過去的。也是可愛得不行。

部落:Bena&Hamar Tribe《生活終將多一些煙火氣》

有一種觀點是很得罪人的,但也很現實。大致意思是:我們終將成為普通人,我們的生活也終將趨於平庸。這種觀點越早認清越好。

去Bena部落的路並不好走,而且該部落也不是群居型社會,都是散落在廣袤的群山之間,我和司機較往常提早半小時就出門了,當吉普車努力開到再也無法前進的地方時,我跟隨司機、嚮導還有一個背槍的年輕人,在曠野中走了近半小時,七拐八繞,才在一處密林從後面,看到了一戶「人」字型屋頂的茅草屋。

屋頂的茅草,幾乎接到了地上,屋子四周的圍牆就是用木棍一根挨著一根並排敲進土地裡面去的,屋子內外掛滿了各種大小形狀的葫蘆瓢,估計就是我們家中各種鍋碗瓢盆的概念吧,唯一不太協調的,就是外牆有幾個塑料桶,與這麼原始的氣氛有些格格不入。

司機、嚮導、保鏢,感覺自己很安全。

前面三個人為我開路

Bana族人的茅草屋

這個是儲物室

很有生活氣息對不對

這一戶人家的男主人娶了兩個老婆,姑且叫女主1號和女主2號吧,男主人支付的聘禮是每一個老婆四十頭牛/羊,好像還有白糖茶葉咖啡之類的若干公斤,之後每個老婆為男主人各生育了一個兒子和女兒。

憑感覺,女主1號是在屋內生活做飯的,女主2號是打理耕地穀物的,因為女主1號看起來皮膚條件和服飾要比2號好很多,自然地位也高很多。

本以為,嚮導只是帶我來此參觀一下,沒想到接下來的兩個小時,我竟是以客人的方式,被邀請坐進的茅草屋內聊天,還喝到了伴有穅麩皮味道的咖啡,吃到了女主人1號親手遞過來的烤玉米。

Bena人,一家多口全家福。

女主1號

女主2號

當我坐在羊皮地毯上,看著女主人嫻熟地生火、架鍋、煮咖啡、烤玉米的時候,感覺此刻的生活格外的真實,是那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日子,沒有虛偽的精緻也無需濾鏡加持。

漸漸地煙火氣瀰漫開來,掛在牆上的飾物模糊了,空中亂舞的蒼蠅也飛遠了,煙霧繚繞間,手指觸碰的地方變得溫暖起來,地上的塵土也不再浮躁;

中午屋外刺眼的陽光在稀稀疏疏樹枝的折射下,竟顯得溫柔起來,是那種明媚的蛋黃色;恍惚間,女主人將煮好的咖啡用葫蘆瓢盛到我面前,咖啡伴著糠皮子的香氣撲鼻,那感覺勝過以前所有咖啡的醇香;

另一邊,烤玉米散發出的水汽伴著焦糊味,神奇地掩蓋了柴火的噼啪聲;旁邊,男主人與司機用土語交流著,有一搭無一搭地隻言片語,似乎在互相勸說對方,能否可以回歸彼此的生活。

有那麼一時半刻,時間是靜止的,瀰漫在空氣中的煙氣水汽也是靜止的,煙火氣讓屋內的所有人所有事物都不再浮誇,就這樣,生活和生火完美滴結合在了一起。

這就是廚房的全貌了,佔據了屋內一半的空間,火帶來安全,帶來溫暖,帶來食物,帶來日子。

特別喜歡女主人這種盛咖啡的照片,為我盛咖啡的照片哦。

生火和生活真的不一樣,這給我嗆的啊,淚流滿面。

特別喜歡這個鍋,感覺它能煮遍世間萬物 。

女主1號嫻熟烤玉米的樣子。

烤好的玉米和喝乾的咖啡「碗」。

我喝咖啡的樣子,特別像東北喝啤酒。

下圖幾張是在一處市場拍到的,這幾個是「紅泥族」在市場中買賣東西,她們就已經開始走進文明社會了。

兩個紅泥族在互相修飾頭髮。

一個長相很出眾的紅泥族。

兩個紅泥族在買東西。

這個是剛剛把紅泥摸在頭髮時的樣子。

部落:Karo Tribe《隱秘於馬果河灣處的人們》

到達Karo部落,著實不易,路況差,地點偏,沒有路標參考,也沒有手機信號和Google坐標參考,出了Termi小鎮,在司機的不斷努力下,還用了將近3小時才開的目的地,說實話,如果不是司機知道路怎麼走,哪怕給我一輛吉普車,幾天我也找不到部落的位置。

幸好選了這輛車,讓我的旅途舒適許多。

4米多高的螞蟻窩,據說非洲的蟻窩是世界上最好的樓房結果和通風系統。

Karo部落可以簡單稱之為painting face,就是「畫臉族」,這裡女人會在臉上手繪各種圖案,以展示自己的美麗和與眾不同。

而男人則是在身體塗抹大面積的礦物染料,以白色居多,作為美和力量的象徵。

即使到了2019年,過去的700多年間,他們依然保持著原始、農耕遊牧和狩獵的生活方式,最近20多年,他們才逐漸接受了現代文明的造訪和打擾,但他們的生活似乎未曾改變。

關於Karo部落為何不走進文明社會,我自己有如下猜想。

最粗淺的因素,信仰和習俗讓他們需要固守祖先留下來的這片土地上,需要他們世代隱藏於埃塞南部群山的深處,外加上有一條馬果河環繞其間,有時候,河流可以帶來文明的問候,也可以阻隔文明的進程,所以文明社會的觸角,真的很難延伸至他們之間。

他們背後是馬果河,也許是他們世代守護的圖騰,也是他們無法割捨的母親河。

比我還高的男子,他用手搭我肩膀的姿勢是我最討厭的。

其次,在奧莫低谷,也就是我所在的更大一片區域的總稱,分布著星羅棋布很多個部落,本著井水不犯河水的道理,外加上Karo部落所處的位置是馬果河河灣的高地,他們很難放棄現有的優勢位置。

這裡的人都喜歡站在高高的樹杈上,剛開始走過去沒注意她,打招呼給我嚇一跳。

這棵樹,其實上面還能站更多的人,想和我的嚮導提建議了,叫他們把樹站滿。後來算算銀子,其實六個人也不錯。

最後,也是我認為最世俗的因素。Karo部落現如今儼然成為了一處最具特色最有旅遊價值的目的地,我到達部落的時候,不下4輛吉普車同時在此遊覽,所以部落遷徙或者部落的消亡將會造成經濟收入的減少(去部落遊覽是需要花錢的,拍照也需要花錢,拍照10birr一個人)。

部落整體的樣子。

部落另一角,中間這個小的是「儲物室」。

一家人,母親帶著兩個孩子。

我進屋內參觀,外面圍了很多看熱鬧的人,他們也在參觀我。

所有茅草房的門都特別窄小,一是他們個頭就不大,二是防止大型猛獸鑽入。

孩子們在馬果河捕撈到的魚,應該是鯰魚的一種。

前兩天看到一個段子,說一個中學生發的朋友圈:我媽如果能把逼我的勁頭用在自己身上,我覺得我早就是「富二代」了。

也許「畫臉族」的每一個人,都想走出原始部落,到文明社會中去闖一闖,奈何自己能力有限,無法真正走出去,或者不敢走出去。

於是會逼迫自己的孩子跳脫出這個環境,可是奈何孩子耳濡目染的都是部落的風土習俗,長大後,依然留在部落,於是又一個輪迴開始了。

部落旁邊開墾出的一片高粱地,坐在上面,好像一個「麥田守望者」。

Suri部落呢,就是大家熟知的「唇盤族」。最初我以為,整個非洲部落就只有唇盤族一類人,其實到了埃塞南部才知道,各具特色,風俗迥異的族群有很多。

可惜美中不足的是,我去唇盤族的當天,幾乎整個族群的男人和大多數女人都出去遊牧了(就是帶著他們的牛啊羊啊找吃的),所以,我大聲地向嚮導抱怨,所以我看不到唇盤族了麼(生氣ing)?

司機倒是很淡定,輕輕地說,倒也不至於那麼慘,會有一兩個「留守婦女」等你的,因為他們需要給族群內的老弱病殘和兒童做飯吃,至少你能看到一個有唇盤特徵的人,take easy。

等進了部落,也確實,整個部落,除了很多的小孩子,就真的只看見一個嘴上帶唇盤的女人,呵呵,好一個有毛不算禿子。

群車進入部落時,遇到的牛牛羊羊,嚮導說,沒錯吧,他們真的在遊牧哦。

去另一個部落的路上,背槍男子為我們開路。

口口相傳,Suri部落中的女生以前是很美的,她們很早就學會了使用染料和粉彩,是所有部落中打扮最豔麗最性感的一族人,甚至說口紅、唇彩、描眉畫眼都盛行於部落之中;

後來由於太過美麗,其他強悍的部落揶揄Suri部落女子的美貌,於是部落間起了衝突,Suri部落最後打輸了,男子們痛失自己心愛的女人,後來為了不讓這種事情再發生,唇盤族誕生了。

目的就是醜化女人,讓其他部落的人主動放棄搶奪的欲望。在部落,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這裡的人對我身上的配飾特別喜歡,比如手鍊、帽子、眼鏡,甚至手錶,他們會用手勢說,能不能送給我。可見他們內心一直有對美麗的追求,奈何受限於部落習俗吧。

當地的唇盤紀念品。

你買完唇盤,當地女子會為你試戴,之後扣下來交給你,畫面自己腦補吧,我是雙手捧過這個溼潤的「盤子」的。

中國自古是有做殘做損做舊的習慣,從虯枝、寒梅,再到家具、印章和瓷瓶,越擰巴越舊越掛瓷越好。而這個唇盤族的自殘行為,我是真的不能理解。

其實,製作一個唇盤的過程是殘忍和不人道的,就如中國舊社會對女孩裹腳習俗一樣,需要從小孩子就開始殘害過程。首先是敲掉下額的四顆前齒,之後馬上在傷口處抹上特製的草藥,用於消毒和麻醉,下一步就是割開下額嘴唇之間的皮肉,後續的我就不清楚了,反正很殘忍很血腥。

唇盤要從小一點的開始往裡塞,慢慢加大尺寸,材質也從最輕薄的木頭變成有質感有圖文裝飾的陶盤。就好像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一樣,別人看著不好看,難道你自己就看著就舒服麼?

為族群打理食物的女子

一群小屁孩為我開路,也是很奇葩的遭遇啊。

小孩子以為車裡面有人,在伸手要東西。

聯想到國內最近流行的口紅文化,一個口紅竟然能分出上百種色號,這也是著實讓我驚訝的。不知道有一天,如果唇盤族的女生代言了一支口紅廣告,是否會有更加神奇的效果,反正時代的滾滾車輪,終將會碾壓過這片群山之巔,到時候,也許部落之間是和平的,各個部落的色彩也是豐富的。

有天晚上和老楊閒聊,

說到路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

有短期玩個二三個月的;

有漂泊在外很多年的;

有純粹為了追求夢想不達目標不罷休的;

有邊玩邊代購賺錢結果最後忘記旅行意義的;

有為了出名另闢蹊徑的;

有半路找到真愛嫁人的;

還有不堪國內壓力山大逃避現實的。

其中有一種人,給我的印象很深,

他們是那種:"出走半生,卻再無歸途的人"。

說直白點,就是他們走出了自己曾經厭惡的生活,卻因為種種原因,再也沒能走回原本的生活。

不光是非洲,在全世界旅行者的隊伍中,有很多這樣的人,大概有如下特點:

1.出國兩年以上基本不回家;

2.邋裡邋遢不修邊幅;

3.在一個地方停留很久或是打工或是做代購,很少穩定下來;

4.對國內的現狀漠不關心對未來的自己毫無打算。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非洲是上帝遺落在人間的蘋果麼?》,寫完了,但一直沒發出來,因為覺得無緣無故地發一篇關於非洲利與弊文章很突兀,畢竟那時我才到非洲一個月。

文章講的是初到非洲感受到的好與壞,我把非洲比喻成希臘神話中的「蓮花lotus」,神話中聞到蓮花香氣的人,會自甘墮落、樂不思蜀和忘記初心。

剛剛到非洲的時候,很多人在問我為何去非洲?還回不回來?非洲怎麼樣?

後來在路上接觸的人多了,看到的東西多了,也親身經歷了很多事情,便感覺當時的文章不甚理想,字裡行間夾雜著猶豫和不安。

非洲就是這樣的神奇,比喻成上帝遺落在人間的蘋果也有其道理,在非洲,如果你不求上進,不多加約束自己,你會活得很輕鬆,肯定沒人去嘲笑你掙錢少、行事散漫或衣著不得體,畢竟非洲大街小巷有很那麼多邋裡邋遢的人。

在非洲,食物獲取也很輕鬆,幾塊人民幣就能吃飽,再加上當地人知識面窄,工作技術含量也低,所以華人初到非洲,只要稍加努力就會有所起色。

但如果再想更上一層樓,那就真的需要很好的自制力和嚴格的約束力了,因為最後是自己跟自己較勁。在非洲,成功人的身邊,是沒有競爭者的。

故事講完了,其實每個故事裡面的主人公,都懷著不同的價值觀,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裡做著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只是我不了解他們為什麼這麼做罷了。

所以,到底是他們需要走進文明社會,還是文明社會裡的人更需要走入他們,這個問題,還是很值得思考滴。

影子外的人題外話

關於寫衣索比亞南部部落的文章,這幾年我收集了很多,圖片也收藏了幾萬張,很慶幸能夠遇見這麼多願意記錄旅途和文字的你們;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最好聽的故事永遠都是在路上;看到他們滿世界的到處流浪,瀟灑的外表下其實也很孤單,很累;朋友圈發著同一個部落、不同季節拍下的故事和圖片,讓手機這頭的我覺得如此陌生,又這般熟悉;

加程兄微信的時候,他已經南下到烏幹達,無緣在埃塞相見,時而至今,我不記得他是我遇見的第N個環球旅行者,環遊世界不是夢,只要你敢,其實你也可以,只是很多人缺少那份去衝動的勇氣和決心;

如果腳步不能走遠,那就讓眼睛看的更遠,如果你也喜歡旅行喜歡非洲,可以關注他的微信,跟著他的腳步一起去看看這個世界的精彩;

【往期文章,喜歡可以點開連結;】

假如不去非洲

非洲不是去談感情的

有一個名字它叫非洲

有一種寂寞叫非洲

非洲一年存6位數的存款,10張圖會告訴你他經歷了什麼

非洲故事:沃達貝部落(Wodaabe)的偷妻節(西非)

00後結婚,90後離婚,80後的駐外人還在單身

扒一扒非洲最令人震撼的10個部落:你知道幾個?

非洲攻略:衣索比亞奧莫河谷之狂野部落(路線)

非洲十大部落的婚姻,看完你還敢娶(嫁)嗎?

探索非洲:衣索比亞之聖誕節,體驗一場盛世狂歡

探索非洲:盤一盤25個你不願意相信的非洲真相

當我說要去非洲時,他以為我瘋了!(對非洲的七大誤解)

當有人跟你談「非洲」,你腦子裡會想什麼?

不進入你的生活,但與你分享生活可能,不會再人山人海中遇見你;那麼在這裡,我默默地寫,你默默的看;如果恰巧你也喜歡文字,歡迎關注影子外的人;(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點擊關注)


在這個世界如果有人喜歡聽故事,那麼就一定會有人喜歡講故事;喜歡旅行,愛好拍照,碼碼文字,喝點小酒;如果你願意坐下與我舉杯,我自然樂意與你來日方長;

相關焦點

  • 侶行非洲直播西瓜視頻首秀,張昕宇展示非洲部落真實生活狀態。
    張昕宇梁紅夫婦直播探索東非之旅在昨天正式開啟了~這一次,他們將跨過整個東非大裂谷沿線,一路向南。在這一路上,你可以看到傳說中的裸眼八倍鏡、動物界絕地大逃殺,還有非洲好萊塢等等,當然標準劇情少不了這對土豪夫婦瘋狂燒錢的二三事。昨晚,侶行夫婦非洲直播首秀已在西瓜視頻上線。雖然侶行已經走過10年,但兩位主播的直播間真的反響熱烈!
  • 非洲部落女酋長,55個部落聽她差遣,部落男性任她支配
    非洲,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雖然許多人對於非洲的認知都是貧窮和落後,但這裡的自然風光卻非常美麗,還有無數奇特的部落文明,吸引了無數遊客前去探索,這些原始部落,各有特色,各有文化,對待外來者的態度也各不一樣,所以去這些部落旅遊,還是有一定風險的。
  • 「醉生夢死」的非洲部落:不種地沒工作,愛抽菸喝酒生活無欲無求
    大家都知道,我國土地面積廣闊,物產豐富的國家,我們生活的需要,再加上我們中華民族自古都很勤勞,特別是對於農民來講,因為我們知道只有辛勤耕作才不會忍受饑荒之苦,所以為了保證更好的生活和發展也在辛勤的勞作。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想法,在非洲有些部落的思想就完全不同,「醉生夢死」的非洲部落:不種地沒工作,愛抽菸喝酒生活無欲無求。
  • 非洲最「原始」部落,住在簡陋草棚不種糧食,至今仍在用鑽木取火
    就比如非洲這裡,它是如今現代人文發展較慢的一個地方,因為歷史發展,如今普遍的非洲國家都並不算富裕,雖然有著不少的現代化城市一一興建,但很多地區依舊保持著比較落後貧窮的情況。並且非洲還有一個相對封閉的群體,那就是原始部落,他們是社會形態停留在過去的一個社會族群,主要以族群的方式群居而居,因此生產力發展相對比較落後。
  • 同樣身處非洲,為什麼埃及不是黑人文明?北非不是非洲文明圈!
    非洲可不是黑人的專屬,所以自然也不存在埃及為什麼不是黑人國家的問題?非洲起始,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另一個部分就是北非。北非也是人類文明的誕生地,而且也是關鍵區域,這一地區誕生了很多古老的民族,也創造了自己輝煌的文明,有一點是我們可以承認,並且肯定的,那就是非洲北部地區從來都不是黑人的活動區域。
  • 探索非洲特產之非洲面具
    在廣袤的非洲大陸,雖然眾多部族之間的具體信仰千差萬別,但大多數部族都信奉「萬物有靈論」的拜物教,他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有靈魂,尤其是很多常見的動物形象如羚羊、大鳥、牛頭、象首、蝴蝶、鱷魚、蛇等,被很多部族視為神靈偶像或是力量、權力、才智的象徵而雕刻在各式各樣的面具上。
  • 走進這個原始部落,他們居然還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
    中國還有原始部落,要知道,原始部落可得追溯到上古時期。當某一天,自己置身於這裡的時候,不得不驚嘆這裡的原始風貌,這個原生態的房屋,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那是怎樣的一種體驗,成為城裡人羨慕的遠方。在中國西南邊陲雲南境內,就有這樣一個傳說是中國最後的一個原始部落——翁丁原始部落。
  • 延續十萬年的原始部落,部落成員共享一切,女性「以胖為美」
    原始部落,指的是由指原始社會民眾由若干血緣相近的宗族、氏族結合而成的集體,現在已經進入了工業文明,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已經解除了現代文明,但依舊存在著一些原始部族,這些原始部落的群眾,過著原始而又神秘的生活,也有許多人對原始部族的生活方式十分好奇,因此有遊客或者探險家 ,會選擇去一些原始部落冒險。
  • 走進《上帝也瘋狂》原型,認識最古老的人類部落
    非洲有片距離現代都市數千公裡的沙漠腹地,生活著未受到外來文明影響的人類古部落。他們保持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幾乎沒有物質欲望,與世無爭,自在逍遙。 部落裡的人們第一次有了不願分享的感覺,開始為之爭吵,現代文明與原始社會衝突的故事就此開始……
  • 亞洲部落文明:生活在馬來西亞婆羅洲的普南部落十分神秘
    亞洲部落文明:生活在馬來西亞婆羅洲的普南部落十分神秘普南部落生活在馬來西亞婆羅洲的普南部落十分神秘,他們生活在熱帶雨林至今保持著許多有趣的風俗傳統。普南人之間的溝通大多靠符號來進行,他們用木棍、樹枝以及樹葉等通過不同的排列傳遞不同的意思,告訴別的部落:他們的行走路線哪些地方可以獲取食物、哪個地方存在著危險等。
  • 在非洲部落,新娘結婚為什麼會發出悲慘叫聲?原因讓人心痛
    雖說現在的時代發展速度已經很快了,但是依舊有很多地方的人們還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就因為它們的特殊性,慢慢成了人們眼中的旅遊勝地。
  • 「醉生夢死」的非洲原始部落,不工作不種地,男人們只愛抽菸酗酒
    雖然現在的地球上,絕大多數地區,已經被現代文明所充斥,但不得不說,儘管如此,世界上依然有著一些為數不多的原始部落,在保留著非常原始的生活方式,就比如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非洲的原始部落,在受到現代文明的不斷侵蝕之下, 依然堅持著原始的生活態度,但是如今卻也悄然轉變。
  • 現代文明背後的世界:實拍巴西原始部落生活
    這組震撼的照片展示了難得一見的巴西部落人的生活。        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11日報導,47歲攝影師裡卡多·施圖克特(Ricardo Stuckert)來到巴西偏遠部落Kamaiurá,並拍下他們罕見的生活照。
  • 非洲部落女酋長,58個村莊男性任她挑選,掌管部落一切事務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世界上的多數國家已經進入了現代社會,但是依舊有一些原始部落,還過著較為原始的生活,社會制度,文化風俗,都和現代社會非常不一樣,在非洲,就有許多這樣的原始部落。非洲是各大洲中發展速度最慢的一個大洲,這裡有許多最不發達國家,因此很多原始部落,雖然處於一些國家的境內,這些國家卻也沒有辦法讓部落融入現代生活,再加上相關專家也支持,對待這些原始部落,要尊重他們的生活方式。
  • 非洲原始部落,女子赤裸上身塗滿紅泥,大多數男性15歲夭折
    非洲原始部落,女子赤裸上身塗滿紅泥,大多數男性15歲夭折近年來,中國遊客的腳步越來越遠,不少人瞄準了非洲旅遊。在休假期間或休假的時候,去非洲旅遊的人不在少數。考慮到非洲的情況,體驗與自然的接觸,與當地的土著居民接觸,可以解除工作和生活上的壓力的人也很多吧。
  • 為什麼是歐亞大陸的文明徵服全世界
    01世界上這麼多不同的國家、民族和文明,為什麼有的強有的弱?有的富有的窮?為什麼有的不斷進步創造出現代文明,而有的至今還停留在原始社會?生物學家早已證明,所有人類都來自共同的祖先,先天的智力、體質各方面都差不多。
  • 非洲最「開放」的部落:女子不洗澡赤裸上身,大多數男人活不過15歲
    如今去旅行已經是一件非常稀鬆平常的事情了,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大多數中國人都擁有屬於自己的車。在閒暇的時光,他們都會開著自己的車去自駕遊。事實上中國遊客對於外國人來說簡直就是一個香餑餑一樣的群體,中國遊客是出了名的大方,當他們出國旅行的時候,就不會在乎錢財,只在乎自己是否能夠玩得盡興,所以有很多國家都是歡迎中國遊客去旅行的。近幾年來中國人去非洲的的次數是越來越頻繁了,但是大家卻不知道在非洲有著這樣一個部落,實在特別。
  • 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炎黃部落大融合
    從古到今,人類習慣以血緣關係為紐帶來生活和發展,共同的先祖也成為了中華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內在動力。《史記》記載的中國歷史,就是從五帝時期開始記起。五帝時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部落融合。首先,就是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的融合。炎帝炎帝,號神農氏,是中國古代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
  • 納米布沙漠中的「活化石」,壽命長達2000年,拯救過非洲部落
    植物都想在土壤中生長,在沙漠裡,沙子是他們的土壤,千歲蘭和其他沙漠植物一樣,根埋在沙漠裡,葉子露在外面,但值得一提的是千歲蘭會開花結果,千歲蘭的每一株都有幾萬個果實,但很少能真正在炎熱的沙漠環境中生存並繼續生長。很難想像這種植物為什麼能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即使沙漠裡一年四季不下雨,它也可以靠空氣中的水分生存。
  • 非洲最早熟部落,男人平均身高1.5米,8歲娶妻生子卻只能活到40歲
    雖然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文明社會,但是非洲還有很多原始部落,他們撤退到叢林中,過著與世隔絕的原始生活,今天我要介紹一個非洲最早熟的部落,男人的平均身高是1.5米,如果他在8歲結婚,他只能活到40歲。這個部落是一個在中非熱帶森林地區的人,黑鬼,也被稱為俾格米人,來到這個部落,你會發現這裡的成年人平均身高大約是1.5米,非常矮,他們這樣做是因為他們崇拜森林,堅持他們祖先的生活方式,不與外界交流,這導致了他們自己的營養不良,但是,儘管它們的體型很小,它們的生長速度卻很不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