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雁:養老金改革,三項安排最關鍵

2020-12-27 新浪財經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健全金融機構治理,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打擊各種逃廢債行為。要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

此前,時任證監會機構部主任,現任深圳證券交易所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的沙雁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雙周內部研討會上系統論述了補充養老金、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她指出,重視長期投資權益類資產、賦予個人投資選擇權,發揮專業機構投資者的作用,是市場化導向的補充養老金制度的三大核心設計。

 補充養老金、資本市場、實體經濟:良性互動與協同發展

文 | 沙雁

二十多年來, 我國資本市場取得了長足發展,為實體經濟提供了有力支持, 但也長期面臨投資者結構失衡、缺乏中長期資金、短期波動較大等問題。而隨著老齡化不斷加劇,我國養老金保障體系發展不均衡問題突出,基本養老「一支獨大」,補充養老金髮展嚴重不足,養老金保障體系可持續性亟須加強。

從國際經驗來看,具有長期性、規模性、規範性特徵的養老金是資本市場最為重要的長期資金來源。推動養老金制度改革,大力發展補充養老金,並通過市場化手段進行投資運營,可為資本市場提供源源不斷的穩定資金,實現長期資金與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有效匹配。同時,藉助於資本市場發展紅利,可實現養老金保值增值與實體經濟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是國際社會應對老齡化的核心舉措。

 補充養老金、資本市場、實體經濟

良性互動的國際經驗

(一) 補充養老金是近年來各國應對老齡化的核心舉措

近年來,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世界性問題。

聯合國定義,發達國家或地區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重超過7%,或者發展中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重超過10%,即進入老齡化社會。按此標準, 2017年全球60歲以上人口數約為9.2億,佔總人口的比重為13%,已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

傳統現收現付制養老的核心是代際轉移,在職職工繳費, 為退休一代支付養老金。隨著老年人口比重逐年提升、在職人口比重不斷下降,現收現付制養老面臨日益嚴峻的可持續發展壓力。為應對這一挑戰, 在世界銀行的倡導下,發展由公共養老金、職業養老金和個人養老金共同構成的三支柱養老金,建立政府、單位、個人責任共擔的養老保障體系,逐步成為各國養老金改革的普遍趨勢。據OECD統計,近十年來全球補充養老金規模增長約21萬億美元,是養老金規模增長的主要來源。

(二) 補充養老金、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

以美國為例,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通過稅收激勵、鼓勵參與資本市場投資等政策,推動補充養老金持續壯大。截至2017年底,美國補充養老金規模達到26萬億美元,佔全球補充養老金規模的60%以上,佔美國GDP的134%,為美國基本養老金規模的9倍,成為美國國民的主要養老金來源,極大減輕了第一支柱公共養老金的壓力。與此同時,40年間,補充養老金持有資本市場市值增加近9萬億美元,佔同期增量市值的30%,促使美國的直接融資體系更加規範而有韌性,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

得益於以補充養老金為主的長期資金持續注入資本市場,美國實體經濟也得到了長足發展。美國資本市場在1978—1999年、2002—2007年、2009年至今三個持續上升期,催生了網際網路、高端製造、生物科技三個重大經濟動力源,,成就了微軟、谷歌、亞馬遜、蘋果、輝瑞製藥等一大批全球領先的上市公司。

分析來看,補充養老金、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可形成三方共贏的良性互動機制:補充養老金通過資本市場投資運營分享經濟發展成果,實現自身保值增值;補充養老金為資本市場提供長期穩定資金來源,提升了資本市場穩定性和吸引力;實體經濟藉助於資本市場獲得了養老金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成就了一大批高質量企業。

補充養老體系建設的三大核心安排

綜觀成熟市場補充養老金制度,三項安排尤為關鍵。

(一) 重視長期權益類資產投資

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就提出養老金計劃要「根植於美國的生產能力」, 「建立在生產性資源的所有權而不是債權之上」,並將相關原則寫入美國1974年補充養老金髮展法案。

1974年以來, 美國補充養老金持續加大權益類資產投資,目前,美國最大的兩類補充養老金計劃(包括僱主發起的401 (K) 計劃以及個人自願參加的IRAs計劃)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平均超過50%。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2009年、2010年美國補充養老金仍以超過15%的增幅繼續增持美股,成為市場穩定的壓艙石和經濟復甦的啟動器。

積極投資權益市場為美國補充養老金帶來了較好的中長期回報,據統計,美國補充養老金長期收益率在年化6%以上。與之相比,如果補充養老金過於注重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投資,較低的長期收益將難以抵禦通脹風險,也難以形成規模的增長。以德國為例,其補充養老金中投資固定收益類資產比例高達52%,權益類資產投資比例僅為6%,2017年末實際收益率為2.1%。由於長期積累和收益不足,德國補充養老金資產佔本國GDP的比重僅為6.9%。

(二) 賦予個人投資選擇權

在補充養老金中引入個人投資選擇權,本質上是建立個人養老金帳戶,實現個人帳戶資產以個人為主導,允許不同生命周期和風險偏好的參與者選擇不同的養老金融產品,激發個人養老意識,鼓勵個人承擔養老責任。

相比而言,引入個人投資選擇權會提升補充養老金的權益資產投資比重,進而提升長期收益水平。如果排斥個人選擇權,由企業或者第三方集中委託投資運營,則容易導致投資風格短期保守,影響長期收益水平,也影響養老金計劃的吸引力。

以美國為例,第二支柱職業養老金有兩類, 一類是企業主導的確定給付型 (DB) 計劃,一類是賦予個人投資選擇權的確定繳費型 (DC) 計劃,此外第三支柱的IRA計劃也賦予個人投資選擇權。1998年到2017年的20年間,DC計劃和IRA計劃資產佔補充養老金總資產的比重從51%上升到65%,而DB計劃的資產規模比重則從49%下降到35%。

(三) 注重發揮專業機構投資者的作用

美國補充養老金DC計劃和IRA計劃均注重發揮專業機構投資者的作用,藉助公募基金等集合資管計劃實現投資行為的長期化、組合化,解決個人投資者自行投資風險過高的問題。

2006年, 美國通過《養老金保護法》, 建立了合格默認投資選擇制度, 進一步支持將養老目標公募基金 (如目標日期基金、目標風險基金) 列為默認投資產品,降低廣大個人投資者選擇基金產品的難度,進一步激發了個人參與補充養老金計劃的熱情。

據統計,目前美國超過60%的家庭持有補充養老金計劃,以401 (K) 為主的DC計劃以及IRA計劃規模合計達到17萬億美元,其中約一半投向了公募基金。

 深化我國補充養老體系改革的建議

結合前述分析,以下針對深化我國養老金制度改革,推動養老金與資本市場、實體經濟良性互動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 進一步提升各類養老金投資權益類資產比例

從我國養老金投資實踐看,權益投資對提升中長期收益水平效果明顯。2007年以來,全國社保基金年均投資收益率 (9.29%) 較企業年金 (7.34%) 高出近2個百分點,主要原因就在於全國社保基金堅持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理念,權益投資比例更高。

據統計,2017年全國社保基金權益投資比例為20%~30%, 企業年金權益投資比例僅為10%左右,均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建議總結全國社保基金十多年來市場化投資運營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提升各類養老金的權益投資比例。

(二) 加快推動個稅遞延商業養老試點轉常規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居民財富快速增長,個人具備自主積累養老金、提高退休生活水平的基礎。建議以養老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為突破口,加快壯大補充養老金,及早激發個人養老意識及養老責任。

2018年5月,作為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探索的個稅遞延商業養老制度試點啟動。建議推進相關制度儘快試點轉常規,同時進一步加大稅收激勵力度、提高涉稅操作便利性,有效激發居民參與熱情。

(三) 在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中實施個人投資選擇權試點

現在我國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均採用集中委託投資運營管理的模式,投資風格偏保守偏短期,不利於發揮養老金的長期優勢,無法實現良好的投資回報。

建議借鑑國際成熟經驗,選擇一些地區或者行業作為試點,支持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引入個人投資選擇權,通過投資公募基金等養老金融產品,激發個人藉助第二支柱積累養老資產的積極性。

(四) 發揮公募權益基金作為養老金投資主力軍的作用,探索引入個人養老帳戶的默認投資機制

一方面,公募基金產品已經積累了較好的中長期收益,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偏股型基金近10年平均年化收益率達7.9%。但受基金投資中投資者盲目「追漲殺跌」因素影響,面臨「產品盈利、投資者不賺錢」的困境。如充分發揮個人養老金的長期性特徵,促使個人長期持有基金產品,不僅可通過分享國民經濟發展成果提升中長期收益, 也有助於將短期交易性資金轉化為中長期配置性力量,進一步優化專業機構的投資行為。

另一方面, 從投資者的投資習慣看,無論是個人的第三支柱投資帳戶,還是個人擁有投資選擇權的第二支柱補充養老金帳戶,讓其完全自行選擇投資標的進行投資並定期操作,對個人的投資經驗和專業能力要求較高。建議借鑑國際經驗,在個人投資選擇權的基礎上,探索在相關帳戶中引入默認投資機制,將養老目標基金等產品作為默認投資標的,在進一步提高資金流入穩定性的同時,將促進個人養老金有效保值增值,提高個人養老保障能力。

總的來說,發展補充養老金體系,建立補充養老金和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機制,對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建設更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等戰略目標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建議儘快推進我國的補充養老金體系建設,構建其與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良性互動與協同發展機制。

參考文獻:

[1]王樺.中國人口老齡化社會發展與應對策略[J].中國社會醫學, 2014 (4) .

[2]董克用, 姚餘棟.中國養老金融發展報告2017[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7.

[3] 世界銀行.防止老齡危機:保護老年人及促進增長的政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8.

[4]鄭秉文.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16[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2017.

[5]OECD Pension at a Glance:OECD and G20 Indicators 2017.

*本文首發於2019年第2期《新金融評論》,轉載自「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養老金改革,三項安排最關鍵
    近期,監管密集發聲,2020年或將成為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關鍵之年,養老金大量「入市」可期:1月初,銀保監會發布《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將重點指向了撬動資金投資養老保險,引導養老金「入市」。
  • 周小川:關於養老金改革的幾個問題
    用歷史還原法處理代際差異以實現養老金體制過渡要考慮藉助過去住房改革經驗,採用歷史還原的辦法,來處理過去不同年代的人和不同工作崗位的人個人帳戶「空缺」的問題。未來的體制究竟什麼樣是好的,國際上還是比較有共識的,但是,養老保障體系是跨代的,從一種體制過渡到另外一種體制,存在著過渡性的困難。
  • 你會如何安排你的養老金?
    在這個話題中,人們最想知道的問題就是:我們未來養老的錢,到底來自於哪裡?哪些組成我們的養老金?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梳理關於中國式養老金的「前世今生」。中國的養老體系,脫胎於模仿蘇聯制度的50年代,經歷了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痛苦轉型,和綜合國力的突飛猛進,形成了目前的框架和格局。其中養老金的來源:政府、企業和個人區分,清晰地形成了三大支柱。
  • 官方發文:養老金將加快城鄉並軌,住房公積金明確將改革!
    官方發文:養老金將加快城鄉並軌,住房公積金確明確將改革!社保與公積金一直都是人們所關注的重點民生,尤其是隨著今年經濟環境與形式的惡化,大家對於社保福利這塊相比以往更加重視了,其中五險一金的養老保險的統籌與公積金是大家關注的重點。
  • 抗議養老金改革,法國芭蕾演員當街跳《天鵝湖》
    【觀察者網 趙挪亞】 鐵路停運、油廠停產...由法國養老金改革引起的大罷工已持續近三周,對民生造成諸多不便。 24日,在持續的罷工大潮中卻出現美麗一幕——數十位身材高挑的芭蕾舞者在巴黎歌劇院前翩翩起舞,聲援罷工。
  • 多個部門權威人士發聲 勾勒養老金投資路線圖
    原標題:多部門權威發聲 勾勒養老金投資路線圖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和資本市場改革都已進入深水區,需要在堅持頂層設計基礎上統籌規劃、協同推進。這是12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論壇暨《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20》發布式上釋放的重要政策信號。
  • 「大象」跳舞——山鋼集團推進「三項制度」改革紀實
    2015年11月,山鋼集團新班子上任之初,就將改革列為今後一個時期發展的頭等大事,「『三項制度』改革是讓虛腫『大象』重新充滿活力的最有效發力點之一,」山鋼集團黨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人力資源部總經理來現民接受採訪時直言,「要加快去行政化步伐,真正建立具備現代企業制度的市場主體,必須把市場基因根植到『大象』的每個細胞中去。」
  • 多部門權威發聲 勾勒養老金投資路線圖
    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和資本市場改革都已進入深水區,需要在堅持頂層設計基礎上統籌規劃、協同推進。這是12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論壇暨《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20》發布式上釋放的重要政策信號。為支持各地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最近還撥付了612億元,明年將繼續安排一部分資金。下一步將繼續推動職業年金投資運營工作,未來年金基金規模將呈現穩定、快速增長態勢。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
  • 改革後,仍不能改變養老金差距?|爆款分享
    改革後,仍不能改變企事業單位的養老金差距?本文閱讀量達43萬精彩文摘在2014年10月1號開始進行改革,取消退休雙軌制,採用同一個退休養老金計算系統。最起碼實現了表面上的公平!網友評論男的六十歲退休,交養老金四十年左右,女的五十到五十五歲退休,交養老金三十年左右,我是按二十歲上班推算的,這也是差異所在。
  • 張曉慧:加快促進養老金第三支柱發展
    從國際比較看,中國老年人口數量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因此應對老齡化的任務特別繁重,老齡化的挑戰也格外嚴峻。當然,人口壓力也可成為經濟轉型的契機。老齡社會隱含著巨大的經濟需求,在養老護理、家庭服務、醫療保障、健身休養、文化娛樂等方面都比較突出。如何將老齡社會的潛在需求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不僅需要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分配結構的改善,還需要有公平合理、激勵相容、保障充足、經濟可持續的養老保障制度安排。
  • 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20
    首先,祝賀《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20》將在今天的會議上正式發布。自2011年首次出版以來,《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已經成為國內最具專業性、最具影響力、也最令讀者期待的行業性權威報告之一。  與此同時,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邁向關鍵階段。從今年初新三板綜合改革漸次實施,到首批新三板精選層企業掛牌,再到創業板註冊制改革落地,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支持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不斷開創嶄新格局。  國民經濟逆勢下的穩健表現,為養老基金和資本市場的改革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環境;與此同時,養老基金和資本市場的良性健康發展,也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 你的養老金在哪裡?
    抹眼淚的小宋佳,《奇葩說》,2017年在催淚的親情話題背後,養老已經是80後、90後最關切和揪心的事情之一。這裡面除了感情這一因素之外,還有一個核心的關鍵:錢。正如節目裡有人說的:「幾千塊一個月的養老院有,4萬~10萬一個月的也有,如果住的是很一般的養老院,做子女的也只能騙自己說那裡的『條件很好』。」
  • 養老金並軌就是實現人人相等的養老金嗎?看看養老制度的演變
    1991年,我國全面推動企業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標誌著我國建立了社會養老的模式。不過最初的待遇機制仍然保持1978年的標準,按照比例發放退休待遇。 1995年,國家進一步建立了統籌帳戶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機制,相應的養老待遇開始向多繳多得、長繳多得轉變。大家退休辦理的基礎養老金是20%的社平工資,非常平等。
  • 企事業單位退休養老金並軌了嗎?看看養老金並軌究竟是如何做?
    很多老人總認為養老保險制度並軌就是大家養老金的平均,這肯定是不現實的。我們已經從過去的平均主義大鍋飯制度中解脫出來,怎麼又可能再搞平均主義呢?目前,我們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並不是徹底打翻過去的固有體系,而是在尊重過去退休制度的基礎上,逐漸統一到新養老保險制度。1991年,我國實施企業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標誌著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復建。
  • 山東港口渤海灣港 「多點發力」推動「三項制度」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今年以來,山東港口渤海灣港樹立重人才、重實幹、重實績的鮮明導向,把深入推進"三項制度"改革作為總抓手、主方向,通過實打實的舉措,進一步激發了隊伍的戰鬥力和幹事創業活力,為渤海灣港穩健發展提供了堅實人力資源支撐。(渤海灣港總部中層幹部競聘演講現場)找準發力點,紮緊制度"鐵籬笆"。
  • 一文讀懂人社部發布會:正研究延遲退休具體改革方案
    正研究延遲退休具體改革方案,將廣泛聽取各方意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遊鈞表示,目前我國的退休年齡總體偏低,與人均預期壽命不匹配,不適應人口結構變化和老齡化發展趨勢,不適應勞動力供求關係變化,造成了人力資源浪費。從國際上看,延遲退休年齡是世界各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普遍做法。近幾十年來,多數國家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了退休年齡。
  • 退休金和養老金有什麼區別?
    【網友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很多人都把退休金和養老金誤認為是一個概念,只是叫法不同,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雖然退休金和養老金都屬於退休待遇,但是二者之間還是有明顯區別的,而且差別還很大。最顯著的差別就是:一般情況下,退休金要高於養老金。
  • 缺口逐年擴大 東北養老金的「源頭活水」在哪?
    東北企業職工養老金當期出現收不抵支,且缺口逐年擴大。要解決這一問題,短期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必不可少,長期看還要解決東北經濟的發展問題,這不僅需要加快國企改革的步伐,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須轉型,讓社會環境重新煥發活力。  經濟增速放緩,老百姓(603883,股吧)的感受可能並不深,一旦到了影響養老金發放的地步,就會直接影響人民生活。
  • 雪克來提·扎克爾:紮實做好新形勢下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工作
    會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依法治國重要論述精神,就自治區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工作進行安排部署。自治區主席、自治區推行「三項制度」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雪克來提·扎克爾出席會議並講話。
  • 取消養老金雙軌制是民心所向,那麼養老金並軌後有何好處?
    在1995年,國家率先採用了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體系,並對企業的養老保險制度實行改革。然而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依舊採用國家財政完全撥付,於是就造成了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在養老制度上的不同。可以說,養老模式在1978年前後基本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