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宮崎駿最得意的作品,《天空之城》承載了太多太多了,它不僅僅是動漫走向新領域的一個突破點,同是也讓世界又一次認識了宮崎駿,一個藝術巨匠,今天我就來和大家說說這部電影。既然是個追尋失落國度的旅程,那麼抵達彼岸那一刻必然乘載著觀者不斷被累積的期待。可惜在大多數電影中,無論你追尋的是一個千年秘境、一部武功秘笈、一山金銀財寶還是一首失傳樂曲,在答案揭曉的那瞬間其震撼性大多無法跟之前的期待成比例。但我得主觀地說,《天空之城》在這方面的用心是令人滿意的。
當風箏穿越那雷電交加、吞噬一切聲響的黑暗之後,飄落在青綠色的臺地上。此時灰濛濛的雲霧漸漸散去,蔥鬱的草地上是千年遺蹟的斷垣殘壁。你在前景看到飽滿的黃花飄逸,流洩的雲層背後是空島岸邊環形的建築,以及底下點綴著浪花一般雲朵的晴空。光影在拉比達的古城牆上流動著,宮崎駿用他的鏡頭一層一層地讓你看到這個夢幻之島的全貌,在那千呼萬喚始出來之際,你著實感動並認同著,如此美麗確實值得七百年的等待與追尋。
而宮崎駿在接下來不到十分鐘的戲裡,從容而虔敬地讓兩個孩子帶我們參觀這座古城。無論是機器人園丁的緩慢步伐、水面下城市的滄桑面容、建築物內部的叢林糾結、可透光屋頂的先進設計,都在堆疊拉比達島上的歷史與過往與雄偉與生命力量。在頹圮的氛圍背後,是曾經無比發達的科學技術,以及一個文明將大自然融入生活環境的用心。大樹邊那成堆的機器人化石透露著千年的欷噓,而園丁對主人陵墓的細心照護也讓人感覺到文明對過去的崇敬。穿越千年等待來到此地,看到這座失卻了文明但留下意念的遺蹟,希達為機器人園丁的並不孤獨流下欣慰的淚水,你我則在拉比達絕美的過去與現在之間,看見一段本已遠去的歷史那偶然回望的身影。
然而我想要承認,拉比達的面貌之所以讓我覺得值回電影前半的鋪陳,也許有將近一半的因素來自久石讓的配樂氣氛。將近二十年的聽覺記憶累積,讓我其實已經不曉得該怎麼寫《天空之城》的音樂了。從〈天空降下的少女〉那悠揚的主題旋律開始,到〈礦山溪谷的早晨〉中清新明亮的聲響,再到機器人復活的悲壯、男孩女孩空中的飛翔,這一切根本主導了年幼的我對美好樂音最初的認識。片尾曲〈君????(載著你)〉與片頭曲是同樣的旋律,井上杏美的歌聲悠揚而動人,這甚至還是我第一首學會的日文歌。
而一切的鋪陳最終導往〈天空?城????〉這首曲子,在兩個孩子降落島上之後,交響樂團用逐漸堆疊的樂音帶出失落天堂的樣貌。接著音樂暫時停歇,只在他們穿越古城遺蹟時提示了哀傷的氣氛。直到他們步入那棵大樹所在的廳堂,樂聲再一次響起,這次是從核心處描繪著拉比達的雄偉。久石讓為宮崎駿每一部作品所作的音樂都有好好書寫的價值,不論是《龍貓》中的逗趣童心、《神隱少女》中的日式含蓄、《魔女宅急便》中的都會悠揚、還是《魔法公主》中的遼闊滄桑,都有顯著而鮮明的特色。《天空之城》的音樂性格是用渲染力高的主旋律與節奏感強的進行曲交錯營造整個冒險過程,而既是一部認真刻畫角色的電影,那麼人物情緒與音樂也有緊密的配合。最終在拉比達崩壞之時,童聲吟唱哀悼著遺蹟的墜落,而淡淡飄揚於天際間的,是那飛行石水晶一般的聲響。
「根要扎在土壤裡,和風一起生存,和種子一起過冬,和鳥兒一起歌頌春天」
「人類終究不應該離開土地而生存。」故事最後,回歸的王女終於領悟了先人離開家園的本意,決定摧毀拉比達、讓早已失落的文明免於後人的覬覦。在社會追求極致進步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地一定會面臨自我消耗與人性危機。《接觸未來》中的艾洛薇博士說,她最想問外星人的問題便是「如何在文明發展的同時避免毀滅自己?」仰賴軍事武力強大的王國終有被人類意志終結的一天,而能夠永遠存活下去的只有回憶,以及被大地緊緊擁在懷裡的溫柔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