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在大部分傳統文化下,孩子都是隨父姓的。因此,遇到隨母姓的人有些人就會猜測,是不是家庭關係發生了變化或是兩人沒有血緣關係?
實際上,隨母姓的背後,真不一定有那麼多深層次原因。
娛樂圈就有很多隨母親姓的例子,他們都在原生家庭親生父母的呵護下成長,比如歌手金莎、演員蔣夢婕等等。
金莎最近參加了一檔叫《女兒們的戀愛》綜藝節目,金莎爸爸吳嘉騄上節目時,做自我介紹時是這麼說的:「大家好,我是金莎的爸爸,我姓吳,我女兒隨母姓。」
吳爸爸可能是怕引起觀眾誤會,就主動做了解釋,可即便如此,還是有人不理解。
主持人張紹剛,當時卻有些開玩笑地說:「這是非常尷尬的自我介紹。」
話音剛落,吳爸爸就說:「這不尷尬的。」
於是,張紹剛又調侃似地重複了一遍金莎爸爸的自我介紹,看兩人似乎要起衝突,這時其他嘉賓開始打圓場。
吳爸爸也沒再多解釋,只是習慣地笑了笑。
後來這個話題引發關注,張紹剛也因此言論被罵上了熱搜,被網友吐槽太封建,金莎特地對此做出了解釋。
她說父母對自己隨誰姓並不介意,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媽媽喜歡「金沙水拍雲崖暖」這句詩,並且希望她成為一個溫暖的人,而家門口正好有個金沙塔。
其實說起來,主要還是因為社會和人的思想進步了。
從古代到現代,主要以父系社會為主,大家一般認為男性是家裡的主心骨,是負責延續家族香火的人,因此孩子隨父姓是傳宗接代的體現。
尤其在老一輩人的觀念中,只有男性才是真正擁有家族血脈的人,女性都是要出嫁的,結婚後就不屬於這個家庭。
在這種文化思想影響下,隨母姓是不被大多數人認同的。
不過,現在隨著年輕人逐漸成為生育的主力軍,女性在家庭經濟收入和勞務付出的比例也日漸提高,傳統重男輕女的思想正在發生改變。
很多人不認為孩子一定要隨父姓,甚至於許多家庭的兩個孩子,會一個隨父姓一個隨母姓。
不過,這種做法有時也會受到來自家中長輩的阻力,這確實是難以逃避的現實問題,如果不是那麼開明的家庭,最好還是謹慎考慮,以免因這個問題引發家庭大戰和矛盾。
1、 孩子易尷尬
孩子間的交流一般都比較直白,如果同在一個班級,同學會問些很令人尷尬的問題,比如:「你為什麼和爸爸的姓不一樣,是不是你爸爸媽媽離婚了?」
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尷尬,如果找不到好的說辭,可能以後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猜忌,麻煩事很多。
2、 被老人區別對待
如果孩子跟母親姓,年輕父母可能不覺得有什麼,但家裡的爺爺奶奶會心生隔閡,覺得和自家兒子的姓不一樣,就代表不是一家人。
許多老人的思想比較封建,他們很難接受年輕人的想法,如果因此做出區別對待的行為,最後受傷的只是孩子。
父母在讓孩子隨母姓之前,一定要確定家中長輩的意見,不要勉強行事,最重要的是要保護好孩子。
3、 影響孩子間感情
本來孩子間相處比較單純,不過他們會受外界看法的影響。比如家中老人對兩個孩子的態度不一樣,或者是外人的閒言碎語,會在思想上烙下痕跡。
尤其是在兩個孩子互相看不順眼的情況下,更容易拉開距離。如果因為姓氏問題,而讓孩子感情不好,那不是父母的初衷,我相信大家也都不願意看到。
父母在做某種決定之前,首先要考慮後果,然後再執行,這樣會避免許多不該產生的問題。
隨母姓不尷尬,也是每個家庭的自由,沒人有權利說三道四。但現實問題也不能完全忽略,先跟老人聊聊,了解他們的想法,碰上思想開明的就更好了。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