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過春節好累。經歷了春運,還得回家面對家長的層層拷問,真是寶寶心裡苦,可是寶寶不能說。等你應付完七大姑八大姨、同學死黨,回到家解開領帶、脫下高跟鞋、卸了濃妝,躺在懶人沙發上,會突然發現,誒,這個假期所剩無幾了。
就像計劃遠沒有變化快一樣,在春節讀書實在太悶了,如何提升朋友圈格調、合理分配有限的休息時間,順道淨化心靈呢?
這時候,一份追劇清單就很必要了。之前,我們推薦了「如果過年只追一部劇」日韓篇,今天來一發英美篇。漫漫春節,走完親戚還閒閒沒事做的同學們有福氣了。
@水母:《雙峰鎮》去年,傳出大衛·林奇即將重啟劇集《雙峰鎮》的消息。在經歷了一系列的資金不足、導演放棄、Showtime堅持卻砍集數的曲折後,這部劇集的再次登場被確定至少要等到2017年。
與其苦苦等待,不如重溫一下1990年的《雙峰鎮》前兩季。故事由一個FBI探員前往雙峰鎮,調查一個女高中生的死因開場。鎮上各色人物次第出場,迷霧似乎總也撥不完。
相比林奇很多電影作品,《雙峰鎮》人物眾多但角色鮮明。憑藉《末代皇帝》一鳴驚人的陳衝,在劇中飾演風情萬種的酒吧老闆娘。然而一如既往,劇集中充滿了林奇標誌性的詭異美學。不少觀眾抱怨直到第二季結尾都沒有交代兇手何人,而林奇堅稱自己在第二集就告訴觀眾了。
就是這部不明不白的偵破劇,還曾先後被翻拍成《熱海搜查官》和《黑松鎮》。至於它為什麼有這麼大魅力,相信看了之後就明白了。
@戴桃疆:《我們的世界末日》雖然在美國上映之後遭遇了收視率滑鐵盧,這部散發出荒誕的末日氣息的英美合拍劇仍然值得利用假期時間把第一季一氣呵成地看完,千百年來人類從未停止過為同類製造困境,人類一再在這種困境中彼此廝鬥且樂此不疲,比起英特納雄耐爾,大彗星在解放全人類的偉大事業上起效快、見效好。
《我們的世界末日》虛構了解放全人類的大彗星降臨的時刻,大彗星的到來終於引發了人類對於自身的思考,如果有什麼是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裡創造出的無限事業,恐怕要數愛一個人了。
倒黴蛋男主角深愛著他的妻子,即便被孿生弟弟愚弄,被命運無常地捉弄,仍然執著地追尋著消失的愛人,試圖用微弱的力量守護她,過程是荒誕離奇的,充滿了戲劇感與埋伏在每一個段落裡的喜感。
雞湯常常在人們的意識中澆灌這樣的思想:將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來活。若這一天真的來了,我們能比有神明加持的倒黴蛋男主活得更出彩麼?
@李思園:《都市女孩》《都市女孩》的主演兼導演、製片、編劇Lena Dunham是個胖妞。對肥胖毫不遮掩的態度,讓她順理成章地扛起了「女權主義」的旗幟,熒幕之外她還是有名的希拉蕊·柯林頓的忠實支持者。但以她的身材還喜歡在劇中脫衣服,令我發現向別人推薦這部劇是件很有難度的事(告訴他們本劇獲了幾座艾美獎、金球獎也無濟於事)。
在《欲望都市》結束後近十年的時間裡,美國電視上都沒能再出現過一部這樣的劇集,講幾個住在紐約的姑娘,談戀愛、上床,買包買鞋,輕鬆而不「肥皂」,好笑卻不淺薄。有許多電視劇想要模仿,但無論是出自同作者的《口紅森林》,還是給女主角Carrie Bradshaw做前傳的1980年代復古時尚劇《凱利日記》都是失敗的嘗試。
直到《都市女孩》,我才驚喜地發現終於有一部值得與《欲望都市》相提並論的新版紐約女孩故事了。而這兩部劇或許並不適合拿來比較,儘管Carrie與Hannah住的公寓臺階看起來很相似,但實際一個在曼哈頓,一個在布魯克林,Carrie生活得光鮮亮麗,Hannah體重失控、情緒無常。到後來女主角Hannah甚至已經從紐約搬走了,她和三個閨蜜們也只有偶爾用FaceTime才能繼續相互譏諷,故事已經失去了「紐約」的標籤,甚至根本沒發生在「都市」,只剩下普通女孩的悲喜日常。
《都市女孩》令人聯想到《欲望都市》,或許是因為四個女孩Hannah、Marnie、Jessa、Shoshanna剛好可以和Carrie、Miranda、Samantha、Charlotte一一對應;當然更是因為和《欲望都市》一樣,我們在Hannah和Carrie身上看到的害怕承諾、欲迎還拒、口是心非,是那麼討人厭,又那麼像是自己。
不容易向別人推薦《都市女孩》,還因為很難講出故事梗概,它不是一部看了海報和劇情簡介就能了解七八成的那種電視劇。有別於拼命討好觀眾的商業劇,《都市女孩》更類似於「作者電影」,某幾集可能完全來自Lena Dunham自己的腦洞。它是一個20多歲女孩的自我剖析,那些自卑、不安全感、任性和「作」,正是生活裡那些我們自己都痛恨自己的地方,《都市女孩》把它講了出來。
@收銀員小秋:《二當家》終結了《摩登家庭》艾美獎最佳喜劇連勝紀錄的這部HBO政治喜劇,抓住了美國代議制民主裡最大的哏「副總統」上演了一場精彩的諷刺劇。在選舉年裡,本片再次提醒了我們,只有當人們意識到女人並不一定比男人是更壞或者更好的領導人的時候,性別平等才能真的實現。
@收銀員小秋:《南城警事》冷門佳片,同時也是近十年來美國公共電視臺裡風格最獨樹一幟的警匪劇。本片用硬核、冷峻的偽紀錄片拍攝手法真實再現了洛杉磯一線警員們的掙扎與奮鬥。一共五季,每季不到十集的數量也十分適合假期刷完。
@瘋眼穆迪:《製造殺人犯》《製造殺人犯》是由Netflix在年末放出的紀錄片,播出之後迅速在全美引發了極高的社會聲浪。在放出劇集的兩天之後,就有13萬人跑到白宮官方網站,為紀錄片中的男主角伸冤,目前事態還在發酵中。可以說,這短短10集的紀錄電影已經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影視劇,它已經變成了一個社會公共事件,拷問著美國司法制度的現狀。
這部紀錄電影的兩位女性主創花了10年時間,去調查一個名為Steven Avery的普通男子的遭遇。30年前,他無辜入獄,被關了18年之後,終於因為新的DNA證據被證明無罪,結果剛提出3600萬賠償,又再次成了血腥殺人案的唯一嫌疑人被判處終身監禁,但這一切,究竟是他真的有罪還是被警方栽贓陷害?真相仍然隱藏在深深的黑幕中。
有人說,在這部紀錄片裡看到的是無盡的絕望。都說人生如戲,但其實現實永遠比虛構作品更殘酷。剛巧在最近讀過一本美國黑人律師布萊恩·史蒂文森寫的暢銷書《正義的慈悲》,書中披露了美國司法制度中的多種漏洞和對待犯人的不公正待遇,他提到了一個有色人種的冤案:在一個小鎮上,警察為了給積壓許久的強姦案找一個最有說服力的替罪羊,製造了一連串的假證,最終把一個無辜的黑人投進了監獄,直到6年之後才得以平冤昭雪。
有很多詞句都在叩問著美國司法監獄系統的致命問題:美國是全世界在押犯人最多的國家,但監獄的私有化更讓大量監禁和重判有利可圖,而追求利潤讓監獄的條件也越來越糟,甚至達到虐待的地步。
就像這兩位紀錄片的主創在10年間的努力一樣,史蒂文森也一直在為有色人種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發聲。他們的呼號最終被世人看到,但又不禁想問:那我們呢?是不是在每一個團圓的日子裡,也有在夜色掩藏中的幾家悲愁呢?
@阿水:《冰血暴》兩部《冰血暴》用成噸的鮮血告訴我們:上帝/魔鬼和時代不可抗拒,無論你扮演的是什麼角色,有多威風狠辣或者多愚昧頑強,向善或者向惡,結果都是一樣。
如果你不確定是否喜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仍荒蠻的美國中西部,那麼可以直接看第二季。兩季的故事完全不同,相較第一季勾出人心裡惡魔的魔鬼,第二季裡故作鎮定又荒誕可笑的兩大黑幫廝殺撒開了一張更加浩瀚的網。
除了撒網的人,一對偶爾捲入廝殺的小夫妻和警察們就像在漁網上掙扎的小魚們,為求生硬生生撕破了漁網,沒想到還是難逃命運的浪頭。七十年代結束,世界悄悄地變了生存法則。傳統黑幫就要被現代化吞沒,老警察還來不及感嘆二戰後被年輕人們「帶回家」的惡,規則就已經變了。
《冰血暴》第二季是時代的輓歌,它的憑弔對象對遠在中國的我們亦不陌生。然而它最出色的地方是貢獻了兩個超級精彩的小人物——屠夫夫婦。他們的愚昧和耿勁甚至魔鬼都無法消滅——即使消滅了肉體也消滅不了精神。樂觀一點說這就是頑強的人性,讓人咬牙切齒的地方居多,但是千錘不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