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藍字關注我們哦!
電影《我不是藥神》是文牧野導演、徐崢,周一圍和王傳君主演的主要電影。這部電影是2018年最熱門的電影之一,票房為30億,豆瓣評分為9.0。《我不是藥神》票房31億,總成本7500萬,那麼《我不是藥神》為什麼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僅僅是因為它足夠真實嗎?其實《我不是藥神》之所以投資這麼成功,是因為有幾點重要關鍵因素。
第一,導演的創新
《我不是藥神》由文牧野執導,雖然文牧野是一位年輕的導演,但他敢於探索電影的選題。這部電影的主題揭示了普通人面對大病「看病貴」的社會現實。這部電影是文牧野努力了四年的傑作。
近年來,韓國出現了許多反映社會現實的電影,甚至《熔爐》改變了韓國的立法。然而,在中國,可能沒有年輕的導演敢於涉足這個主題的作品,但文牧野做到了。就連導演馮小剛在看完電影後也稱讚了《無所畏懼》。同年,文牧野獲得第5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
第二,取材真實
這部現實主義電影是根據真實的「事件」改編的,陸勇是一家手套製造公司的老闆,不幸患了白血病。當時QQ群100多位患者中,只有他和另一位業務患者買得起正版藥。
2004年,他在印度偶然接觸了仿製藥。吃了一段時間後,他發現藥效和正品一樣,但價格相差很大。於是他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小組中的病人,然後他開始幫助大量的病人從印度帶來藥品
在一次採訪中,陸勇本人認為他不是一個「醫生」,而是一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與電影最大的不同是,警方認為陸勇的行為不構成犯罪,而陸勇本人被判「不起訴」。
第三,法律與情感的碰撞
呂受益死後,程勇再次走印度藥。儘管他試圖救人,甚至貼錢,但販賣要藥品是非法的,最終程勇被判處五年監禁。
便宜的印度藥給病人帶來了活下去的希望。如果程勇被抓,買不起昂貴的真藥的人就得死。即使法律大於情感,窮人和病人也有生存的權利,不應該被剝奪。
影片中有一段,老奶奶拉著警官曹的手為程勇求情「我病了三年,4萬塊錢一瓶真藥,我吃了三年,房子沒了,家都被我吃空了。你能保證這輩子不生病嗎?」。
第四,反映社會現實
「看病難看病貴」是中國的一大社會現實這部電影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老百姓的聲音,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醫療體制的改革。《我不是藥神》播出三個月後,國家醫保局將17種抗癌藥納入醫保報銷目錄,將大大降低癌症患者的服藥成本。可見《我不是藥神》是實實在在的成就。
我相信這部電影的成功離不開以上原因。關鍵是要為人民說話,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
資料來源網絡平臺,侵刪
更多資訊信息請翻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