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此劇大結局了,我為它一共寫了四篇文,感謝大家的品讀❤️
論沒有高能配置的商業韓劇如何走花路 (《那個男人的記憶法》觀劇隨筆修訂版)
未來可期,莫負韶華~你是我的獨家記憶(《那個男人的記憶法》獻禮文)
《那個男人的記憶法》大結局了,不舍之餘,我頂著我哭腫的雙眼,😭再次組裝起那架二手挖掘機,連夜摸黑去金編的劇本裡一探究竟,如此「上頭」的電視劇,到底是如何做到的?那這次我該從何挖起呢?不如就從我曾經一閃而過的靈感:「這其實是一部可以聽的電視劇」開始吧我認為它其實是「可以聽的電視劇」,是因為它即使脫離了演員演技的加持,褪去了場景鏡頭的濾鏡,依然很「好看」。而這剩下的孤零零的劇本,搖身一變,就成了一部「暢銷小說」。而當我結局時再回首,又驚奇地發現,它不僅僅具備了一本暢銷小說的架構,而且還具備了它特有的主題屬性,❤️「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批判諷刺性現實主義愛情懸疑浪漫小說」❤️,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就請聽我娓娓道來吧:
🌹🌹A從架構上說:😊1人設是通過劇情呈現的,角色不是靠「說的」而是用「做的」,來告訴觀眾們「我是誰」,這和小說裡的描寫手法十分相似
舉例:和珍初期的人設呈現,從面對一位女演員的不計較,到反擊,實際上告訴觀眾,她不是傳統意義的傻白甜😊2架構完美,首尾呼應是它的最大特色,也是小說的慣用手法
舉例:最經典的結尾三次命運相遇,呼應了當初直播間練臺詞的內容😊3高反轉的劇情,快節奏的剪輯,都是一本小說引人入勝的法寶大家一路看下來,每一次都像「過山車」一樣的心裡寫照,就是最好的說明(可以參考本人發表的《沒有高能配置的商業韓劇如何走花路》)😊4邏輯的高度在線,因為小說是平面的,在失去明星光環的普照下,如果邏輯上說不通,是很難說服看客的還是舉個例子吧:就是女主被導演綁架,男主去營救這場戲。我是萬萬沒想到,一出浪漫的英雄救美,也演的那麼符合現實。男主去之前,竟然十分規矩地先和領導請了假再出發;女主聽到外面有聲音,為了吸引注意力,竟然知道不能坐以待斃,要用燭臺砸門鎖,但是畢竟囚禁一天,沒有體力,所以沒砸開。(此處,請允許我話外音一下,我們的編劇真的好實誠啊,值得表揚!)
🌹🌹B從主題上說:😊1關於「善」的部分 ~「治癒」與「成長」 「放下」與「成全」❤️❤️從時間軸上看,男女主相遇相戀第一次分手再和好的過程,實際上已經完成了所有治癒。這裡體現了第一個主題,就是放下。而第二次分手到到和好的過程,是他們的成長過程。這裡體現了第二個主題,就是成全。那我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回到劇本裡找答案:
有一場戲是他們在野餐時,男女主的對話,我大致概括下,男主問女主為什麼不和他說,劉教授找過她的事,女主回答說劉教授的話對他一點也不重要。還有當時那本書已經鬧得沸沸揚揚,女主還會安慰男主說時間能忘記一切。另外一場戲,是泰恩和爸爸的對峙,泰恩對爸爸說,政勳已經找到帶著過去回憶,生活在現在的方法了,從這些都可以看出,男女主其實已經非常自信了。他們學會了對書延死亡的處理,就是放下,他們完成了治癒如果是一部普通的治癒戲,其實到這已經可以完結撒糖了,男女主剩下的任務就是「百年好合」。但是編劇希望更現實一些,所以把他們從童話世界裡扔到了大眾面前。於是安排了輿論事件,也是難為了編劇的良苦用心。因為編劇不僅想要男女主造成治癒,還要讓他們學會成長,讓他們明白相愛從來不簡單。所以安排他們分手,是為了體現第二個主題,成全。沒錯,愛的最高境界,不是擁有,而是成全。二位分手,是為了成就對方,給時間彼此成長,變得內心強大,從而實現兩年後可以坦然面對輿論。
這次分手是女主主動提出來的,女主真的那麼狠心嗎?我認為不盡然,記得天台分手那場戲,女主有這樣一段內心獨白:我不想讓你記得我哭泣的臉龐😭,我不想給你留下痛苦的回憶(女主和男主媽媽其實抱有同樣的想法)。也就是說,二人剛剛大病初癒(學會對書延死亡記憶的處理),實在沒有能量面對強大的外在阻力(輿論事件)
那他們分手不難過嗎?初期肯定難過啊,不過看到男女主錯車的鏡頭,二位心情愉悅。尤其是男主,看到女主好萊塢信息時,面目表情並沒有傷感,很多的是一種釋然,這就說明,二位真的「長大了」
當然,可惜畢竟體量受限,後期只剩一集了,這一部分的成長內容鋪陳不夠連貫,難免給人無法接受的感覺。
(所以說這些,並不是要說服那些不能接收二次分手設定的人,而是給可以接受的人,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所謂的「放下」和「成全」只能是愛情中的「必備良藥」嗎?這部劇只治癒了男女主嗎?
其實不然,下面請允許我用隆重的掌聲,請出史上最好的醫生親故。前期,劇中關於泰恩的描寫其實並不多,而且由於編劇的「煙霧彈」,也讓他成為了反派嫌疑人之一。但是泰恩,最後用實力證明了,他是真朋友。而泰恩的「放下」和「成全」又是如何體現的呢?他對於男女主愛情路上的每一次助攻,其實就是最好的「成全」。這是友情裡的成全
那他自己的「放下」又在哪裡呢?我們依然去劇本裡找答案,泰恩一直內疚於當初對女主「用藥過量」,但是當女主對他說「你對我來說一直是感激的存在」,那一刻他熱淚盈眶;泰恩一直都在給爸爸機會,但是爸爸執迷不悟,所以泰恩選擇「大義滅親」,那一刻他如釋重負;泰恩對於男主一直不放心,為他忙前忙後,但最後終於選擇去做了他「第一次想要為自己做的事」,那一刻他雲淡風輕。這些都是泰恩的放下,我們可以看到他在計程車裡笑的多麼愜意啊,和他之前每次出場都是眉頭緊鎖形成了鮮明對比。
那為什麼編劇要安排泰恩在男女主面對外在阻力時,沒有選擇讓他「繼續扶持」,而是讓他「功成身退」呢?我想大概編劇認為,男女主剩下的「成長」之路,只有靠自己的力量走完,才叫做真正的長大,只有自己的內心足夠強大,才能做到真正的「無堅不摧」,編劇對他們有信心。另外,編劇其實也是想讓泰恩學會放下,所以這部劇同樣「治癒」了泰恩。後來泰恩功成名就,榮歸故裡。現在回歸過頭來看,編劇設定泰恩這樣一個角色,不僅僅是達成一個為男女主角色助攻的功能,他是有獨立人格的,或者說泰恩影射的,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思想包袱」,編劇是想傳達給觀眾,其實,有時「放下」,也是為了「成全」自己,從而輕裝上陣,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片「碧海藍天」!(話外音:個人認為,這個點比編劇要傳達的愛情觀更為精彩!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可能一生都不會面臨男女主的困境,所以泰恩的這個點其實更適合於我們每一個人,編劇這點接地氣了)
總體來說,關於善的主題,這部劇聚齊了人間最真摯,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親情,友情,愛情❤️❤️❤️這裡不僅僅有男女主角唯美的愛情,還歌頌了母愛的偉大(媽媽為了不讓兒子擁有痛苦的回憶,一直瞞著自己的病情),也描繪了手足情深(妹妹對於姐姐的一路扶持),還有彌足珍貴的友情(泰恩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什麼叫做兄弟),還有職場上的知遇之恩(局長夫婦,社長對於男女主的照顧),還有世界上最大的美德就是饒恕(和珍原諒了文哲偷竊的事情)😊2關於惡的部分 ~善惡到頭終有報我們可以看到,劇裡的各種反派人物,結局是不一樣的。a知錯就改型 :女主用饒恕,感化了文哲,從而文哲走了正路,還知道去為女主「報仇」,用一桶垃圾「扔」在了記者身上b執迷不悟型:劉教授,用他兒子的話說,他一直活在過去,活在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裡,從而被調查;記者不知悔改,一而再再而三地觸犯法律底線c自作孽不可活型:導演和文成浩的下場,大家都有目共睹,他們活在自我的幻想中,不可自拔,導演坐牢,不過「文成浩」更慘,編劇讓他成了一個「活死人」
編劇塑造了不同程度的壞人,不僅僅是讓他們助攻,大概也是想表達,其實做錯事並不可怕,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去改正,但如果執迷不悟,不思悔改,不懂得「放下」執念,等待你的只有滅亡。
😊3社會議題a男主兩任女友都面臨跟蹤狂的危險-----女性權益的保護b吃瓜群眾眾生相-----語言的力量是一把雙刃劍(由於篇幅受限,這種深刻的問題,就不展開了,相信大家心裡都有一桿秤)
現在縱觀全文,這真的是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批判諷刺性現實主義愛情懸疑浪漫小說❤️無疑了!
真的很佩服金允珠編劇的能力,可以把這麼多的元素,糅合在一部小體量的迷你劇裡,在導演的帶領下,通過演員們的精彩演繹,配合剪輯閃回鏡頭的處理,呈現了視覺上的饕餮盛宴。👍👍誠然,客觀來說,任何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都不能用「完美」來形容,這部作品裡也一定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但在我心中,它瑕不掩瑜。
另外,我想再多說一點,編劇這次在保持高反轉快節奏的自我風格上,其實最大的自我突破,是臺詞的處理。既然大結局了,不妨我也「調皮」一次,這點我就做一個小提示,給大家一些空間,回到劇裡去品味吧,相信每一個人都能有一番「獨到見解」。
好啦,我的記憶之旅結束了,回顧這段追劇歷程,其實也是一種對藝術作品的鑑賞過程,從一開始被男女主的演技吸引(《入坑自述》沉醉其中的迷妹表白),到對於劇情的投入(《走花路》拍案叫絕地大讚反轉),再到明白什麼是「共情」(《未來可期》小言風格地梨花帶雨),最後到對於主題的思考(較為深刻的《畢業論文》)。謝謝《那個男人的記憶法》,帶給我如此美妙的觀劇感受,層層遞進,不可言說,就像品一壺好茶,遠觀聞香,入口甘甜,留有餘溫,回味無窮!謝謝這段旅程,我受益匪淺,心存感恩❤在此,願每一個人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碧海藍天以上內容均為原創,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請尊重版權,禁止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