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11年,一場決定金蒙兩國命運的戰役在野狐嶺打響了,一方是由金國宗室完顏永濟率領的四十萬女真精銳,一方則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蒙古名將木華黎統領的十萬蒙古鐵騎。
這本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役,然而最終呈現卻是不一樣的結果,四十萬金軍在完顏永濟的指揮下,宛如誤入虎口的四十萬隻羔羊,被蒙古勇士斬殺殆盡。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強大的女真精銳,在面對蒙古鐵騎時竟毫無辦法,以至於大敗而歸。
山雨欲來
常言道:"金國如海。蒙古如一掬細沙"。是世人對金蒙兩國的評價,歷經文化改革以及數代君主經營之後,金國人口已經突破5000餘萬,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強國,而同一時代的蒙古,只是附庸在金朝羽翼下的弱小部族。
金國統治者在蒙古推行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大肆徵收蒙古牧民的牛羊牲畜,肆意屠殺蒙古百姓,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就將蒙古部族首領處死。長久以往,蒙金之間的仇恨愈加深刻。
而隨著鐵木真一統蒙古各部,蒙古部族脫離金朝管轄的時機也趨於成熟。於是在公元1210年,成吉思汗宣布脫離金朝管轄,正式停止對金國的供奉。次年二月,成吉思汗於怯綠連河召開誓師大會,親率蒙古大軍南下攻金,蒙金戰爭正式拉開了帷幕。
陳兵野狐嶺
自北宋靖康之變之後,女真政權的北境鮮有戰事,長年累月的和平麻痺了金朝統治者,用於抵禦北方遊牧民族侵襲的長城也年久失修。這使得蒙古鐵騎的南徵如有神助,輕鬆擊破了金朝的關防。
此逢危亡存疾的關鍵時刻,時任金朝皇帝完顏永濟調集金軍主力,浩浩蕩蕩向北方殺來,準備與蒙古大軍決一死戰。
完顏永濟首先命平章政事獨吉思忠為主將,由他來組織防務,獨吉思忠一至前線,就徵調百萬民夫,大肆修築防禦工事及土木工程,修成了一條總長約三百裡的防禦陣線。
然而這種所謂的防禦工事,除了勞民傷財,降低士氣以外別無他用,可謂是金朝的馬奇諾防線。只要敵方集中全軍突破一點,整條防線就毫無意義。
於是成吉思汗命木華黎和三子窩闊臺兵分兩路,侵擾防線上的其他敵軍,自己則親率主力中軍突破防線中段。獨吉思忠費盡心思築造的工事轉瞬即被蒙古軍攻破。
獨吉思忠防線的破產,迫使完顏永濟對指揮權作出調整,改命宗室完顏承裕為主將。
然而蒙古軍突破防線之後,已經勢不可擋,完顏承裕被迫撤退至金國國都附近的野狐嶺,準備依靠山地地形優勢阻擊蒙古軍隊。而蒙古軍在攻佔附近州郡之後,也來到了野狐嶺附近,雙方圍繞此地安營紮寨,準備開戰。
大敗
完顏承裕依山而守,利用地形優勢分兵而守,命令各部死守各處關隘,決不能放一個蒙古人進入其中,完顏承裕此舉,顯然犯了兵家大忌。雖然蒙古兵士在山地地形中無法發揮其騎兵優勢,然而分兵而守也意味著金軍無法發揮其兵力優勢。正是獨吉思忠那套戰法,只不過將工事換成山地罷了。
正在為金國主力苦惱的成吉思汗看到金軍的防守陣勢時,不由啞然失笑,他沒有想到的是居然會有人犯相同的錯誤。於是成吉思汗故技重施,集全軍主力進攻野狐嶺北山。
然而野狐嶺地形畢竟不如獨吉思忠防線那般一望無際,蒙古軍隊在這種地形下無法發揮其機動迅猛的優勢,雙方一度陷入僵持。
這時,先鋒官木華黎率敢死隊持槍衝入金軍陣型,金軍一時間無法吃掉這支難纏的小部隊,外圍的蒙古士兵紛紛下馬步戰,無不以一當十。高昂的鬥志和極強的戰鬥力嚇得女真人魂飛魄散,野狐嶺北山關隘被蒙古軍攻破。
完顏承裕得知北山被攻克之後,立馬著手調兵去救援,然而此時的他才發現,自己分兵而守的戰略使得各地守軍毫無交流。如果派出傳令兵,需要翻越險要地形,等到命令送達之時,估計自身也已經死在蒙古彎刀之下了。
軍令發不出去,外面的情況完全不明朗,完顏承裕叫苦不迭。為了保存實力,避免金軍主力在野狐嶺被圍殲,完顏承裕派出傳令兵前往最近的防守陣地,通知他們跟隨中軍之後,有序退出野狐嶺戰場。
不過離中軍較遠的其他守軍就沒有這麼好的待遇了,面對蒙古軍的各個擊破,他們只能看著自己的同僚被蒙古人屠戮,軍心渙散,眾將士要麼投降,要麼乘夜色出逃。蒙古人滿山遍野追殺逃亡的敗兵,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四十萬金軍主力一戰即潰,受傷被俘者更是不計其數。
結語
野狐嶺一戰,金軍精銳主力幾乎全軍覆沒,金朝機動部隊損失殆盡,自此金國再無力發起像樣的戰爭,金朝對外政策轉型為戰略防守,拋棄野外各地,以守衛大城市為主。
而中原地區的偌大平原,成了蒙古人放牛牧馬的後花園,而身居城市之外的無辜百姓,要麼成了蒙古鐵騎的刀下之鬼,要麼被帶回蒙古成為奴隸。而這些都使得蒙古國勢日益強盛,為後日滅金滅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對於金朝來說,雖然此戰元氣大傷,喪失主動進攻的能力,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果金國君主能夠痛定思痛,勵精圖治,金國未必就沒有復甦的跡象。
然而完顏永濟卻把戰爭失敗的原因全部歸咎於部分將領,而宗室完顏承裕卻沒有受到任何懲罰,這使得金國內部滋生了動亂的種子,部分將領見狀,要麼南下降宋,要麼北上投蒙。而完顏永濟本人,也在數年後的中都之戰中,被野狐嶺逃將胡沙虎所弒殺,結束了其昏庸無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