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根據女作家名著改編的電影,《第一爐香》(網友戲稱《第一爐鋼》)起初因選角問題遭到網友狂轟濫炸,等到根據亦舒同名小說改編、由青年女導演王丹陽執導,郭採潔、張國柱主演的《喜寶》隆重上映,大家這才感到浪費了過多的彈藥。
因為已經問世的《喜寶》,太多的槽點真是令人一言難盡。
01 郭採潔不像「喜寶」,倒像是落魄的「顧裡」
觀眾吐槽第一的是女主的扮演者郭採潔不像「喜寶」,書粉心目中的喜寶,應該是長髮披肩明麗照人、身姿凹凸有致、帶些不羈與不屑的清冷傲岸的氣質女郎。
先拋開人物的塑造不談,郭採潔在片中的復古造型實在太美,與她精緻的五官相得益彰,這一點無人不服。
但大家卻都認為,郭採潔自《小時代》後就再也沒有走出「顧裡」的影子,無論演什麼都是「顧裡」,這次也不例外,一個家境已經落魄的「顧裡」。
就連髮型,都是「顧裡」式的精明幹練的短髮。
網友們意見統一地認為,在《芳華》中以翩然舞姿與天生「高級臉」獲得關注的楊採鈺是喜寶的最佳人選。
本人倒覺得郭採潔還好,最起碼在這部影片中,她並沒有讓我錯認為「顧裡」。而且可以看出,郭採潔明顯是在努力貼近姜喜寶的精神世界,就像她在接受採訪中被問到觀眾認為她與原著形象不符的問題時回答說:「我的確不是喜寶,但我真的懂她。我是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這一點也與喜寶的背景相似。我毅然決然地要演喜寶,那種強烈的野心與氣度也與喜寶匹配。」
她還說自己非常入戲,常常是拍起哭戲來停不住。
可是未必不拋棄不放棄就一定成功,正如一位作者所言:她從顧裡身上沿襲的精明、尖銳、外強中乾,很大程度確實也是存在於喜寶身上的。但喜寶的欲,喜寶的忍,喜寶的書卷氣,喜寶的既認命又不認命……她是搞不定的。
02 男女主外形差異太大,形同「祖孫戀」
如果說郭採潔的形象是否符合原著還存有爭議,那麼男主勖存姿的扮演者張國柱遭到的幾乎是「一票否決」。首先要介紹一下臺灣老戲骨張國柱,說起這個名字大家或許都沒聽說過,但他的兒子你一定很熟悉,那就是名震四海的張震。
其實據說在臺灣,老爸張國柱的名字比張震要大得多,因為他在業內實在太過資深。如今說起《歡顏》,大部分人可能還記得彼時清純度爆表的胡慧中,以及插曲《橄欖樹》的演唱者齊豫。張國柱作為男主角,出演了一個如今瑪麗蘇小說中的霸道總裁大叔的角色, 那個愛上痛失愛人的清純少女的青年企業家。
同年,他還出演了作為老怪徐克長片處女作的《諜變》。1980年的《三角習題》,張國柱帶著3歲的兒子張震共同出演,張震從此作為童星出道。
老戲骨張國柱功力深厚,可惜1948年出生的他今年十足年齡已72歲,外形實在已經顯得蒼老。原著中的勖存姿六十五歲,姜喜寶一直以為他是個白髮蕭蕭的老年人,但初次見面,卻意外地發現「實際跑出來個壯中年人」。
也許張國柱演原著結尾勖存姿老邁體衰時外形還算符合,但前期出鏡,尤其是與年輕女孩卿卿我我的戀愛戲卻著實有祖孫戀的既視感。
網友們認為方中信是飾演勖存姿的最佳人選。的確,方中信不但面貌俊秀,還自有一種儒雅氣度,的確能演出富可敵國的超級富豪的那種華貴之氣。
03 置景粗糙、配角太土、像山寨版「上流社會」
說到富豪或者說所謂的「上流社會」的氣派,那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事,但像不像,的確一眼可知。就像影片中上演著豪門恩怨的勖家人,首先,在飛機上與喜寶一見如故的勖聰慧,從面貌到著裝氣質,哪裡有富貴人家天之驕女的味道。一查,勖聰慧的扮演者是《逐夢演藝圈》的李彥漫。
而喜寶與勖存姿初次見面的家庭舞會上的所謂「上流社會」的人物,一個個從著裝到風度儀態也毫無貴氣,看上去就像個山寨版的「上流社會」。
還有喜寶初次登門見到的那個「勖宅」牌匾,不但看上去木料粗糙,而且還很新的樣子,明顯是道具組剛剛做出來的,毫無名門大宅的氣勢。
所以有人說從這部電影聯想到《小時代》的浮誇,但又跟《小時代》的服化道根本沒法比。
畢竟《小時代》不少內景都是在郭導在上海靜安寺的豪宅裡取景,裡面奢品如雲,一盞吊燈就價值四十萬元人民幣。
傳說中郭導豪宅中價值40萬的水晶吊燈
最讓人無法忍受的是電影中男主女婿、同時也是喜寶愛慕者的「家明」造型。「家明」是亦舒小說中的金牌男主,在無數小說中出現過這個名字,代表著清新、青春、陽光、溫潤等等給人「乾淨感」的形象,還略帶少年的憨拙感,觀眾心目中的「家明」應該是《七月與安生》中的那個「家明」,仿佛通身閃耀陽光的清新少年。
但電影中出來的這位,你能想像這就是「家明」嗎?
如此油膩,又透著濃濃世故味道,通身的氣度,難道與遍布各大城市髮廊中的「髮型總監」,那些成天巧舌如簧地鼓動愛美女士辦卡的「託尼老師」不是如出一轍嗎?
而更狗血的是,這個「家明」最終還被編劇改成先是被妒火中燒的嶽父—勖存姿老爺拿槍瞄準,隨即受驚墜馬摔斷頸椎而死。
04 將一個「拜金」的故事改編成瓊瑤式爺孫戀純愛故事
窺一斑而知全豹,從這一點就能反映出整部電影的基調:既沒有完全忠實於原著,又沒有用自己符合邏輯的改編給觀眾提供一種新的認知。
亦舒寫這本小說的背景正是香港消費主義冒頭到盛行的時代,她親眼看到不少女孩依賴「乾爹」過著物質豐足而精神麻木的生活,所以有感而發寫出了這樣一本雖被吐槽為是寫得較為精緻的小資瑪麗蘇文、但不可否認包含著作者本人反思與批判意識的「拜金」小說。
但遺憾的是,大概是因為考慮到主流價值觀的取向問題,新版《喜寶》將故事做了一定的改動:比如說,原著中喜寶是被男主勖存姿包養的情婦,而在電影中,原著中始終健在的勖存姿原配夫人在兩人相識之時已去世十餘年,這就為一對年齡懸殊的「爺孫戀」提供了合理性與正當性,讓觀眾覺得,他們雖年齡懸殊,但畢竟是在「自由戀愛」,而金錢物質的贈予也只是愛意的表示。
更重要的是,姜喜寶作為一個美貌與智慧並存的知識女性心甘情願地委身富豪的內心掙扎與後來的甘心墮落都因此無從展示。
因為不存在窮與富、金錢與尊嚴、自由與束縛的矛盾衝突,這部探討物質與靈魂的本來就不算太有深度的小說直接被拍成瓊瑤式的純愛故事,一對年齡懸殊的男女,他們之間所有的矛盾與對抗、掙扎和彷徨都是糾結於「你到底愛不愛我,是不是真的愛我?」這個虛幻的問題,最後不但抽去了喜寶這個人物的複雜豐富性,更是把這個還算具有探討價值的故事降級為白日夢式的瑪麗蘇文。
都市之中,凡是敢自稱為文藝女青年的,都不敢說從沒看過師太亦舒的小說。凡是看到亦舒小說的,都不敢說背不出這句經典「名言」:我需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愛,那麼就很多很多的錢,如果兩件都沒有,有健康也是好的。
其實,《喜寶》自1979年問世以來至今始終魔力不減,與這句話有很大關係。
但是新版《喜寶》,只能讓人產生這樣一個印象,那就是女主男主只需要很多很多的愛,除此之外什麼都不要。
電影《喜寶》某瓣評分:3.4。
我是仇意,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