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拆彈專家》中炸紅磡隧道、拆C-4炸彈的驚險場面,給廣大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3年後,劉德華、劉青雲、倪妮與邱禮濤攜手同歸,《拆彈專家2》就像一個威力無比的炸彈,讓中國電影在2020年的年尾燃起了新高峰。#電影拆彈專家2#
時至今日,這部電影在豆瓣評分7.9,累計票房超8.4億。而華仔和邱禮濤的完美合作也讓人們對香港電影的未來寄予了真摯的祝福和希望。
《拆彈專家2》的成功不僅是大場景的製作、大明星的演技、大成本的投入,更重要的他凝聚懸疑、恐怖、災難、警匪多元風格於一體,給觀眾酣暢淋漓的視聽享受的同時又加入了辯證的思索。
01、改變
影片中的主人公潘乘風曾是一名出色的拆彈專家。他有勇有謀,不畏犧牲,可是在一次成功完成任務後被隱藏的炸彈炸斷了一條腿,成了殘障人士,英雄從此遲暮,被制度冷落和遺棄。
後面的故事就開始顯得變化莫測,情節不停地反轉,人性不停地變化,是善是惡,是正是邪,觀眾一頭霧水。拆彈專家怎麼會變成這個樣?他到底是警察臥底,還是恐怖分子?
真相就像一個洋蔥,隨著劇情地發展一層層地剝開,直到真相一步步顯露,讓人不忍相信和直視,淚流在臉上,痛留在心中……
劉德華飾演的潘乘風原是個樂天派,斷腿後還能和朋友、戀人嬉笑打鬧,還能頑強訓練爭取早日歸隊。他本應是人們學習的榜樣,是警隊的楷模,是新聞媒體弘揚的正能量……
可是現實對於他又是那麼殘酷,組織不信任他,兄弟不為他說情,戀人說他太偏執……沒有人理解,沒有人願意幫他說一句公道話。
他深切地感受到什麼是"鳥盡弓藏",什麼叫"世態炎涼"!
他在表彰大會上拒絕領獎,而是雙手打著橫幅標語表示對不公正待遇的控訴。可這一行為卻變成了媒體口中的"襲警",他不僅被拋棄,而且被冤枉。
用他自己的話來表達:他不是瘋,而是痛!
於是他放棄了原來的信仰,變得越來越讓我們捉摸不透,又恨又怕!
改變的是身份和皮囊,還有人的性情和理念。失去了他人的信任,所有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全都被顛覆,再偉大的神也會變成魔,人更不會例外!
02、信任
主人公的變化是本象,電影裡折射出的諷刺,是針對某種態度的。
上級領導不信任他,所有的付出都視而不見,解釋都是在浪費時間,辯解就是在無理取鬧。在他們眼中,潘乘風不再是個英雄,而是個無用的殘障人士,他只能被無情地拋棄。
而對於他的戰友董卓文來說,可以同生共死,但是光輝卻總是偏向潘乘風一方。潘乘風被冷落了,董卓文的光輝就可以顯露出來了,於是他也選擇了漠視。
潘乘風怒吼道:"你有沒有和他們說過我的努力?你沒有!"董卓文的辯解是沒有底氣的,他後來的事業青雲直上,如果潘乘風在,根本輪不上他。從某種程度來說,董卓文不想讓潘乘風歸隊。
而女朋友龐玲呢?斷腿之前,他是她的英雄與榮耀;斷腿時,她一直陪著他不離不棄;斷腿後,她看到的只是他的偏執和憤怒。
連最愛的人都不理解和信任,都認為自己有病,需要看心理醫生。潘乘風真的是悲痛至極。他真的有病,可你們也有病,全世界都有病!這個生病的世界需要另一種方式去拯救。
龐玲想讓他用"臥底"的假象幫他重返正路,可是她應該知道臥底一般會是什麼下場。她是想破案,還是真的想幫他贖罪?連愧對兄弟的董卓文都在罵她"還有沒有人性"!
戀人、朋友、上級,分別代表不同的身份、不同的關係,他們同時拋棄了他,如果其中有一類人能走近他身邊聽他訴苦、幫他解憂,也不會落到今天這種地步,他們沒有推波助瀾,但是決絕的背影也讓他沒有回頭岸。
失去了信任的人,就像一隻流浪的孤羊。如果心中植入了仇恨的種子,那麼只能開出罪惡的花朵,很難剷除!
03、人性
5年後的潘承風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越來越讓人感到陌生,電梯裡的打鬥、冷酷的眼神、爆炸的慘烈……拆彈專家變成了恐怖分子,這是一個讓人難以接受的事實。
受傷失憶,他的人生又開始發生了逆轉,曾經的善與惡全都忘記,他單純地就像一張白紙,任憑別人對他描繪自己的"本來面目"。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自古下來沒有定論。孟子認為"性本善",而荀子認為人性天生就是多利多欲的,本性中並無禮義道德,一切善的行為都是後天教育和環境影響的結果。
專家經過深入研究發現人性有四種:"存在性""生命性""社會性""精神性",決定了人的本種本能——"生命本能""社會認同本能""自我認同本能""解脫本能"。
影片裡的潘乘風曾是個英雄,是個勇士,可是他康復後只獲得了自我認同而沒有得到社會認同,最終被憤怒和仇恨變成了一個可怕兇狠的惡魔!
劉德華飾演的潘乘風和他之前在《無間道》中飾演的劉建明還有所不同。劉建明知道自己是臥底,所以他千辛萬苦千萬百計想做個好人,但是他手裡沾滿了太多人的血,放下屠刀也成不了佛。
而潘乘風則不同,他是個性格多變的人,甚至擁有雙重性格。他從拆彈專家搖身變成制彈高手、恐怖行動設計的幕後策劃者,但是失憶後又變得亦正亦邪,良心又開始一點點復甦。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潘乘風的多變不僅是性情,還有思想上的轉變,種善得善,種惡得惡,他的人性在複雜變化中交錯,一切源於他內心的選擇。
04、選擇
電影的情節不斷地反轉,主人公在變化中也在做著不同的艱難的選擇。
當面對危難時,他選擇正義甚至犧牲自我;當面對不幸時,他選擇堅強與樂觀;當面對誤解時,他選擇辯解和反抗;當面對拋棄時,他選擇怨恨和復仇;當面對重生時,他又選擇回歸和贖罪……
"投之亡地而復存,陷之死地而後生",這是重生會的口號。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飽受生活打擊所以才走上這條不歸路的。以惡治惡,這不是重生,是赤裸裸的罪惡!
失憶對於潘乘風來說也是一場"重生",他放下了心中的仇恨和憤怒,有一種熟悉的聲音一直在耳畔迴響。
"信我,你就是警察;不信,你就是恐怖分子。"龐玲給了潘乘風兩種選擇,但其實都是死路一條,但潘乘風寧可選擇相信謊言,因為他的心中重新選擇了善良與正義。
怨恨是一切罪惡的種子,所有的禍都根源於此,沒有人及時關注和治理,等它生根發芽結出惡果時,又只想到剷除而不是追根溯源、防微杜漸,這樣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矛盾和問題。
《拆彈專家2》雖然用了失憶的老梗,卻用不停的反轉讓人物重生。影片結尾時,潘乘風寧願犧牲自己也要炸橋與恐怖分子同歸於盡,或許這是他最好的選擇!
一個拆彈專家變成恐怖分子,走入了無間的地獄,他曾善良過也曾邪惡過,不知道他能否解脫,但是落入地獄時相信他也見到了天堂的光!
文|碧琉璃
圖|網絡
發布|文刀木之南
以上為作者個人觀點,如要觀看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文刀木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