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有純粹的看一本書了?不為了寫論文,也不為了讀書筆記,只為了領略書中世界的去看書?
抓住寒假這個難得的機會,我們一起來讀書吧。這裡有一些推薦,希望你喜歡。也歡迎分享你的書單哦。
尹雪豔站在一旁,叼著金嘴子的三個九,徐徐地噴著煙圈,以悲天憫人的眼光看著她這一群得意的、失意的、老年的、壯年的、曾經叱吒風雲的、曾經風華絕代的客人們,狂熱地互相廝殺、互相宰割。
《臺北人》是中國當代作家白先勇的短篇小說集,由十四個短篇小說構成。這十四篇風格不同、長短各異,書中人物囊括了臺北都市社會各個階層,聚在一起則共同反映了現實生活角落裡的「眾生相」。
本書在「二十世紀華文小說一百強」榜單中,名列第七名。書中的許多人物也成為文學、影視上的經典形象:社交界名女尹雪豔(《永遠的尹雪豔》)、低級舞女金大班(《金大班的最後一夜》)、上流社會的竇夫人(《遊園驚夢》)、年邁挺拔的儒將樸公(《梁父吟》)……
眾生百態,皆在筆下。
電視劇《一把青》劇照,該劇改編自《臺北人》中的短篇《一把青》。
電視劇《孤戀花》劇照,該劇改編自《臺北人》中的短篇《孤戀花》。
《酒徒》是王家衛導演的電影《2046》的靈感來源,被評論界譽為的「中國首部意識流長篇」。
書中描繪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商品經濟盛行,文藝也高度商業化。一位藝術良心未泯的作家「我」,掙扎於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中。「我」一邊靠寫文字垃圾求取生存,一邊自責懺悔,借酒麻痺自己,沉淪為酒徒……
相對於著名的「意識流四大家」,本書「意識流」實則帶有自己的特性,也是時代賦予的特殊色彩。作者並非在單純運用某個敘事手段,而是真正將方式與內容相融合。其敘事風格、情節結構、語言表達都恰到好處,共同組成了迷夢般縹緲、卻又映照現實泥沼真面目的深刻作品。
這世界是一面鏡子,每個人都可以在裡面看見自己的影子。你對它皺眉,它還給你一副尖酸的嘴臉。你對著它笑,跟著它樂,它就是個高興和善的伴侶;所以年輕人必須在這兩條道路裡面自己選擇。
《名利場》主要描寫女主人公利蓓佳曾受到歧視,於是利用種種計謀,不擇手段往上流社會爬。
本書情節曲折、緊扣人心。如同看一部很長的英式詼諧劇,紅絲絨與黑幕布間上演一幕幕喧鬧滑稽的故事,浮華名利在世人間不斷轉手,各個角色競相上臺唱跳哭笑、喜怒哀嗔。臺下的觀眾旁觀著舞臺上的追逐、失去、爾虞我詐,也會不自覺跟著角色喟然諮嗟。
然而名利浮華只是宏觀主題,除此之外,作者對人物性格、心理等方面的細節刻畫也十分生動。正如這部小說的副標題《沒有英雄的小說》(A Novel Without a Hero),利蓓加複雜能幹、愛米麗亞溫柔懦弱、都賓痴情正直、奧斯本傲慢風流……各色人物都是立體的,也必然無法具有「英雄」這樣一個標籤化的稱讚——「名利場上無英雄。」
蓋茨比信奉的那盞綠燈,是年復一年在我們眼前漸漸消失的極樂未來。我們始終追它不上,但沒有關係——明天我們會跑得更快,把手伸得更長……等到某個美好的早晨——
於是我們奮力前進,卻如同逆水行舟,註定要不停地退回過去。
《了不起的蓋茨比》建立在「幻象的破滅」上。正因這樣的幻象,世界才如此鮮豔。你無需理會真假,但求沾染那份魔術般的光彩就是了。——菲茨傑拉德
本書在蘭登書屋評選的「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中位列第二名,講述了:一個偶然的機會,尼克闖人了新晉富翁蓋茨比隱秘的世界,驚訝地發現,蓋茨比內心惟一的牽絆竟是河對岸那盞綠燈——那裡有他心愛的黛西。然而,結局卻是幻滅與心碎。
蓋茨比的悲劇人生亦如煙花般,璀璨只是一瞬,幻滅才是永恆。這正反映了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上流社會:燈紅酒綠、紙醉金迷,隱藏的是理想墜落的無盡渺茫;衣香鬢影、觥籌交錯,掩蓋的是人生的荒誕與虛無。
一個人如果在一段時間內持久不斷地沉湎於某種想法中無法自拔,是會經常出現這種當局者迷的問題的;直到相當意外地受到某種外部事件的激發,才會憬然醒悟到事情的真相。
《長日將盡》是諾獎得主石黑一雄1989年獲布克獎的作品,也是石黑一雄最重要的代表作。小說以管家史蒂文斯的回憶展開,講述了自己為達林頓勳爵服務的三十餘年時光裡的種種經歷:史蒂文斯過於壓抑自我情感,追求完美履行職責,在父親臨終前錯過最後一面,之後又與愛情擦肩而過。小說通過主人公的回憶,將一個人的生命旅程在讀者眼前抽絲剝繭,同時也折射出一戰與二戰間的社會心理狀態。
石黑一雄的很多作品風格都很有個人特色:通過第一人稱進行不可靠敘述,「不可靠」的原因並非理解能力限制或偏見,而是主人公刻意躲避。回憶模糊下,是他們的難以言表的遺憾與傷痛。
1993年根據小說翻拍的同名電影(又名《告別有情天》)由英國著名演員安東尼·霍普金斯和艾瑪·湯普森主演,獲得八項奧斯卡獎提名和六項英國電影學院獎提名,成為影史經典。
現代藝術關心創新和想像,而非現狀,或者更糟:蒼白無力的模仿。
本書概括了近百位藝術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個現代藝術流派的淵源流變,勾勒現代藝術發展歷程。
常感嘆現代藝術真是迷人,從印象派到原始主義與野獸派,從立體主義、未來主義到構成主義、新造型主義,從包浩斯的校園重聚到達達主義的混亂秩序,還有超現實主義的幻夢感、抽象表現主義的情緒化、波普藝術的時尚漫畫、觀念主義與激浪派的心靈遊戲,最後由極簡主義過渡至後現代主義……每一個流派都獨具特色,藝術由獨奏高雅之音走向表現生活與感受的領域。
本書真的輕鬆有趣,非常易讀。知識量豐富。非常適合現代藝術入門。
書中插圖:羅伯特·勞申伯格,《字母組合》(1955—1959)
我希望,大家無論通過什麼方法,都能掙到足夠的錢,去旅行,去閒著,去思考世界的過去和未來,去看書做夢,去街角閒逛,讓思緒的釣線深深沉入街流之中。
1928年10月,伍爾夫在劍橋大學做了兩場面向女性的演講——「女性與小說」。之後她在此基礎上撰寫《一間只屬於自己的房間》,並於1929年出版。
該作以「婦女和小說」為主題,通過對女性創作的歷史及現狀的分析,指出女人應該有勇氣有理智地去爭取獨立的經濟力量和社會地位。這樣,女人才能平靜而客觀地思考,才能不懷膽怯和怨恨地進行創作,從而使被歷史埋沒了的詩情得以復活。
優美飄逸,汪洋恣肆,本篇雖是演講,語言之美卻不輸於其小說成就。同時,伍爾夫又多次舉例論證,使得該作品具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與強大的說服力。
那些躲避這種十足的自由,假裝正經或者用決定論為自己開脫的人,我將稱之為懦夫。
存在主義是現代西方哲學中重要哲學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法國哲學家薩特。本書由兩篇構成:《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和《今天的希望:與薩特的談話》。前者發表於1946年,後一篇發表於1980年。其中薩特一再強調,他的存在主義本質上是一種對人生充滿希望的樂觀主義哲學。
本書可以說是存在主義最佳入門原典讀物了,畢竟作為演講稿,薩特並沒有用特別理論性、專業性的詞彙,而是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自己的學說。
在迷茫時讀薩特或許會不那麼迷茫。但薩特本身不會為人生提供指導,因為在他看來人是自由的,沒有先定的目標、形式或結局,人是「存在先於本質」的。或許我們只需去讀,讀到的,是薩特的一種態度:對人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