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好玩︱人文
@白水貢糖,手機作品
陳思文、道強
一提起貢糖,閩南人便會想起一種"紅包包"的茶點,打開外面的紅紙,露出一層書紙和兩層竹葉相夾著的,用麥芽糖和花生製成的金黃色小塊,輕輕咬上一口,那芳香,那甜味,還有那或酥酥,或脆脆的感覺總讓人難於忘懷,以至於遠離家鄉的閩南人,想起家鄉的貢糖,便會託人捎上幾包,過過口癮,以解難以釋懷的鄉愁。雖然現在貢糖外包裝已經改變了原來的模樣,但人們總難忘記那紅紙包,不算精緻卻很古樸的樣子。貢糖,最常見的意義在於它是閩南婚嫁時必備禮品。在古早時,每當有人家舉辦婚嫁喜事總要去買上幾百斤,分發於親戚朋友之間;更有人家,按師傅要求備上案桌,買來花生、白糖、麥芽糖之必須用品,直接請師傅上門製作,那種熱鬧的氣氛,也為婚事增添一些喜慶的色彩。說起貢糖的生產基地,人們就把它與"白水"連在一起了。是的,白水是最早岀產貢糖的地方,也是目前最岀名的貢糖的生產基地。帶著對貢糖的那種痴迷與喜愛,帶著想要走近它,揭開它神秘色彩的衝動,我們一行人走進了"真好意"食品有限公司,與貢糖,與公司的老總陳永川來個親密接觸。@白水貢糖,鄉味視頻
貢糖的初始起源於明代而發揚於清朝 ,貢糖的製作需要木棒捶打,而在閩南語中的"捶"與"摃"同意,所以"摃糖"有"捶打岀來的糖"的意思。在乾隆十一年(丙寅年)摃糖成為朝庭的例貢,後來,人們就把"摃糖"寫成"貢糖",其中包含著"此糖是貢品"之意。清朝光緒十一年(1885年)陳九曾對貢糖進行技術改良,並創立茂順號。由於閩南開埠開港,白水營地處水陸兩棲交通要道的集圩,白水貢糖也隨著外出打拼的鄉親,從白水的陸豐碼頭飄洋過海到港澳及東南亞,深受民眾喜愛。1928年間,陳布攜其子渡海赴星島,在新加坡開張第一家店鋪。陳潮緊隨前人的腳步在白水營擴張貢糖的生產經營,廣招學徒,傳授技藝。如今盛名在外的"金門貢糖"正師出於此也。到了1966年的十年浩劫時,貢糖被列入不允許私自生產範圍,第四代傳人陳魚潭只好轉型於農業生產。由於大家熟知陳家有這門手藝,每逢家有婚嫁喜事就懇請陳師傅上門製作。陳魚潭覺得這也是一種可以賺取加工費以補貼家用的很好方式。於是,他自帶製作工具,帶著徒弟,走村串巷在風雨中.可喜的是這種 生產方式使貢糖沒有中斷於民眾視線,也使貢糖的製作技藝得以傳承。改革開放後,陳永川自初中畢業後跟隨父親從打下手幹起,直到輕車熟路地駕馭了整個貢糖的製作流程,繼承父業,甩開膀子大幹起來。聽了陳永川對貢糖起源的介紹,我驚㤉不已,想不到一個小小的茶點競歷經了這麼多漫長歲月磨礪,體現一個家族五代人的傳承與守望,可以說白水貢糖的歷史也就是陳總家族的歷史,其中有著悲與喜,淚水與汗水相雜於其中的複雜感情,相互交融在一起難捨難分的情懷。@白水貢糖,鄉味視頻
自從1997年陳永川從父親的手中接過擔子之後,於2012年創辦《龍海市金旺旺食品有限公司》,前身為《龍海市白水恆盛食品廠》,其旗下有兩個品牌:真好意和朋派。而真好意品牌仍然保持原傳統製作工藝,並陪養兒子為下一代傳人,認真培養技術人員,從食材篩選、製作到包裝都親自嚴格把控,把好製作質量關。比如同樣是花生,產地不同,做岀來的口味不一樣,同樣是白糖,品牌不一樣,做岀來的效果不一樣。
@白水貢糖,楊暉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