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指時隔四年重回2300點。6月19日,A股三大股指開盤漲跌不一,盤初滬指迅速翻紅,三大股指漲幅擴大。創業板指一路走高,刷新4年來的最高值,站上2300點整數點位。在富時羅素擴容生效消息帶動下,北上資金大幅買入,截至收盤,北上資金實際淨買入額超300億元。
截至6月19日收盤,創業板指報收2319.45點,大漲2.36%;上證指數報收2967.63點,漲0.96%;深圳成指報收11668.13點,漲幅為1.51%。
時隔四年重回2300點,創業板指最低曾下探585.44點
在經歷了新冠疫情以來市場的下跌與回暖後,6月19日,創業板指數站上2300點整數關口,刷新近50個月的新高。
2009年10月23日,創業板舉行開板啟動儀式後,醞釀近10年的創業板面世。自2010年6月1日,創業板指以前一日為基日、以1000點為基點躋身A股三大指數,其指數的地位,不亞於上證指數和深證成指。之後,創業板指幾經跌宕,一度曾跌至585.44點,高峰時期也曾達到4037.96點。
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創業板個股正式開始交易,設立之初創業板新股交易首日不設漲跌幅。數據統計,10月30日當日,28隻創業板新股單日成交額高達219.08億元,佔全部A股成交額的10.1%,每隻個股平均上漲了106.23%。
2010年6月1日,創業板指數登陸當日的表現並未有想像的風光。在1000點的基準點數下,當日以986.02點開盤,並收於994.79點,當日一度跌至948.12點,收跌2.68%。
2012年,「熊冠全球」成為當年股市的名片。當年11月27日,上證綜指收盤跌破重要心理關口2000點,隨後又在12月4日盤中創出1949.46點的年內新低。與此同時,在經過連續數月的下滑後,12月4日當日,創業板指也一度跌至歷史最低點位585.44點。有數據統計,2012年7個月時間內,滬深A股總市值累計蒸發4.3萬億元,百個股民中僅有4人在炒股,人均虧損達到7.68萬元。
而創業板指歷史上單日下跌最嚴重的則在2015年6月26日,指數下跌幅度達到8.91%,開盤3078.40點,報收2915.94點。
有跌也有漲。據wind數據統計,2015年9月16日,在相對較低的開盤數據下,當日漲跌幅達到7.16%,報收1926.256點,創下創業板指數登陸市場後單日最高漲幅。
此外,創業板指的歷史最高點位在2015年6月5日,4037.96點的高位是其最光輝的時刻。最高收盤價則在2015年6月3日,當日報收3982.25點,當日漲跌幅為2.07%。
富時羅素擴容生效等利好帶動上漲 分析:未來存震蕩反覆的可能
創業板指近日緣何大幅上漲?粵開證券研究院首席市場分析師殷越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創業板指拉升與市場利好提振相關。
殷越指出,消息面上滬深300股指期權交易限額進行調整,進一步提升了投資者在當前階段的市場信心;資金面上富時羅素第一階段最後一次擴容將於6月22日開盤時生效,跟蹤相關指數的增量被動資金大舉流入A股,帶來了增量流動性;政策面上,創業板改革相關制度規則正式落地,改革預期明確提升了創業板指的整體風險偏好。從行業景氣來看,我國科技股整體處於景氣上行周期,盈利改善預期較強。
對於創業板指的後續走勢,殷越認為2300點區域一方面是前期的高點區域,另一方面也是2016年指數的平臺區域,在這一區域可能會存在震蕩反覆的可能。如果滬指能夠在創業板先行上漲之後,成功衝關3000點阻力區域,指數之間將形成正面的聯動效應,有助於創業板指繼續上攻。
對於後市,中原證券分析師認為,鑑於當前的估值優勢與深化對外開放,A股全球寬鬆下資金吸引資金再配置。當前A股具有一定估值優勢,上證綜指和創業板指的席勒市盈率均處於歷史偏低的水平,而發達國家市場股指大多處於歷史高位。
分析師表示,A股經歷了兩輪PB-ROE大循環後,總體特徵為PB-ROE波動區間明顯收窄,ROE中樞水平較2008-2015年第一個大循環明顯下降,PB處於歷史中性偏低水平,ROE處於歷史低位。因此當前雖然處於第二輪大循環的後期,但總量性機會少於上一輪大循環;本輪PB-ROE結構性特徵較為明顯,創業板指估值水平略高於主板,消費、醫藥等板塊估值明顯高企,與當前ROE輪動後消費、醫藥等板塊業績優勢相匹配。因此未來PB-ROE結構性機會大於總量性機會。
十年改革再出發 創業板迎來註冊制
開板以來,創業板的改革一直在路上,還曾多次引領A股改革潮流,推動主板的改革。
自啟動之初,創業板率先施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是場內市場領域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上首次進行制度安排。除兩年交易經驗、兩天或五天的冷靜期外,還有抄錄自願承擔風險的有關聲明等條款。
2012年,深交所正式發布《創業板上市規則》,進一步優化退市制度,有效遏制「三高」發行,讓財務報表制假和包裝上市者聞風而退,遏制高管離職套現、小盤題材股的炒作,並且為主板市場新一輪退市制度改革鋪平道路,推動主板退市制度的推行。
2014年,創業板還首推了「小額快速」定向增發機制,以解決創業板融資難題。填補了創業板近五年沒有再融資的缺失,同時結合創業板企業「兩高六新」(成長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經濟、新服務、新農業、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業的模式)的特點提高了再融資效率。
此外,創業板還首推了行業信息披露指引並形成體系,並在原有基礎上,多次進行規範和完善,多次新增行業信息披露分類。
而就在一周前的6月12日深夜,證監會發布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相關制度規則。創業板試點註冊制的註冊程序、註冊制度、審核監督、監管制度安排與科創板總體一致。在此基礎上,創業板還根據自身特點進行了創新和突破。
申萬宏源分析師對創業板註冊制配套制度正式稿點評稱,未來創業板註冊制首批落地大概率在8-10月,20%交易制度將在創業板註冊制首隻個股上市首日開始實施,打消了前期市場對於交易制度是否同步推出的懷疑,新交易制度下監管對槓桿業務保持相對謹慎態度,兩融和股權質押標準未來大概率將向科創板靠攏。
此外,分析師認為,2021年創業板財務退市標準實施可能提高個別公司2020年下半年業績管理壓力;紅籌企業制度安排更加完善有助迎接回A浪潮;未來一年科創板仍是未盈利企業上市的唯一選擇;本次正式稿相對徵求意見稿放寬交易申報數量要求和市值退市標準;正式稿規定的審核時間縮短,有助於提高審核效率。
對於創業板改革,殷越認為,創業板的改革,對於一級以及二級市場都將形成重大利好。對於一級市場而言,企業融資渠道進一步打通,能夠更加便捷地分享資本市場改革帶來的政策紅利,對於二級市場而言,今年創業板指相較於主板市場而言表現出了更高的彈性,交易熱情大大提升,有利於指數價值中樞的逐級抬升。
新京報記者 張思源 編輯 陳莉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