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明日之子 3》播出第一期,我一邊看,一邊反問自己:
十五年了,我為什麼還在看龍丹妮的選秀?
這一次,龍丹妮甚至從幕後走到了臺前,與毛不易、華晨宇、孟美岐這三個她一手造出來的星以及宋丹丹、孫燕姿一起,成為了明日星推官。
不誇張地說,中國選秀節目的觀眾,十五年來都被龍丹妮支配著。
2003年,《超級女聲》的前一年,龍丹妮製作了湖南經視的選秀節目《絕對男人》。
《絕對男人》外拍
2004年,龍丹妮製作了《明星學院》,依然是湖南經視播出。
《明星學院》選手 張藝興
2005年,《超級女聲》爆紅,徹底拉開了內娛「愛豆時代」的大幕。雖然龍丹妮並未直接參與《超級女聲》的製作,但這個節目與她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超級女聲2005》
2006年,短暫離開湖南衛視的龍丹妮帶著《絕對男人》的主創團隊加盟東方衛視,製作了《加油!好男兒》。
《加油!好男兒》
2007年,龍丹妮被時任湖南經視臺長的呂煥斌親自請回湖南,出任《快樂男聲》總導演。
《快樂男/女聲》這個IP一做就做到了2017
2017年,龍丹妮從湖南衛視離職,創立了哇唧唧哇,從此走上愛豆經紀事務運營之路。
哇唧唧哇自創立之初就與騰訊結下不解之緣,「明日之子」們紛紛成為哇唧唧哇的籤約藝人,而火箭少女和R1SE的兩年運營權也在哇唧唧哇手中。
2019年6月,《明日之子》第三季攜一眾「明日之女」回歸,龍丹妮成為星推官之一。
有句港句,這屆「明日之女」著實平凡。這不是剪輯的鍋,也不是選手沒有記憶點,而是她們確確實實夠不上「明日之女」這個title。
但選手的平凡並不意味著節目的平凡,這一季《明日之女》最大的亮點在於,終於有節目直面「選秀回鍋肉」了。
無論是《偶像練習生》或是《創造101》,《青春有你》或是《創造營2019》,每個選秀節目都免不了有「回鍋肉」——那些已經出道的,過氣了的,或者索性沒紅過的藝人。
甚至在《中國有嘻哈》或者《這就是街舞》這樣的節目裡,觀眾也能看到一閃而過的選秀面孔。
而《明日之女》選擇了把這一部分「回鍋肉」選手聚集到一起,給她們一個陣地,與所謂素人同臺競技。
如上圖,左邊白色部分是新人start賽區,右邊灰色部分是已出道選手restart賽區。
儘管這屆明日之女普遍平凡,但「鵝選之女」(好吧,其實是導師選的)倒也安排得明明白白。
復古girl 洪一諾像毛不易一樣學醫但相比起專業更熱愛音樂的馮希瑤
這二位是第一期唯二的六星學員。
說到星級,我就必須吐槽一下《明日之女》困擾了我兩個半小時(即第一期節目時長)的考核評分制度。
這一季的選手要接受6位星推官的考核,每位星推官可以給一顆星,有幾位星推官爆燈就意味著選手獲得幾顆星,同時也意味著她可以進入到幾星級房間。
那我就很想問了:這樣的分房機制跟《創造101》的分班制度的區別在於???
期待後面的賽制給出答案。
另一個我不太能理解的地方是,start賽區和restart賽區在無形中形成了某種對抗,選手們被激發出一種莫名其妙的「集體榮譽感」,「我要為restart賽區爭光」「我代表的是start賽區的水平」。
Hello?這不是個人戰嗎?為什麼賽區之間突然較量起來?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編劇期待看到的,反正我作為觀眾確實不太能理解這種「抱團」。
如果非要說這種集體榮譽感有什麼用的話,那可能是渲染了restart選手重新出發之艱難吧。星推官對restart選手的期待與要求明顯高於start新人,第一期節目裡,restart選手大多成績平平,獲得高分的選手都是新人,
可能也正是這樣的落差激發了restart選手的集體榮譽感吧。
第一期《明日之女》,最讓人驚豔的無疑是BY2。
2008年出道的BY2,推出首張專輯就紅遍兩岸三地,彼時的Miko和Yumi不過16歲。
2009年,BY2推出第二張專輯。抒情主打《我知道》傳唱度超高,許多同學的來電彩鈴都是「我知道你還是愛著我雖然.」。
因為在KTV點唱過太多遍,我甚至到現在還能回憶起《我知道》的MV情節。
2009年《快樂大本營》BY2作為嘉賓
出道後的幾乎每一年,BY2都有推出新專輯,只是之後的音樂作品再沒能續寫《愛丫愛丫》和《我知道》的輝煌。
隨著時間的推移,觀眾也漸漸淡忘了這個組合。
在所有的restart選手中,BY2的曾經是最輝煌的;而她們在節目裡的表現則讓我看到,這兩個女生有多麼渴望再成功一次。
《明日之女》播出後,BY2的業務能力驚豔了很多人,畢竟跟現在的男團女團比起來,BY2的水平確實甩了他們很多條街。
但我想說的是,BY2給觀眾以及星推官帶來的震撼,絕不單純源於業務能力;她們對成功的渴望,經過十一年依然不滅的對舞臺的熱情,才是最衝擊的。
*只能說國內真的太缺業務水平過硬的唱跳組合了。因為寫這篇文章,我又把BY2的海選看了一遍,每個動作都不敷衍,並且非常整齊,但實事求是地說,氣息不太穩。而第一次看節目的時候,我光顧著驚豔了,兩個半小時的節目再找不出第二組這個水平的唱跳選手。
與BY2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另一位年少成名的女團成員吳兆弦。
BY2今年27歲,出道11年,吳兆弦今年18歲,出道10年。
不誇張地說,18歲的吳兆弦完全可以複製十年前的可愛模樣,她像BY2一樣,十年如一日地維持著自己的業務水平。
可是為什麼BY2獲得了一致好評,而吳兆弦卻連一顆星也沒能被施捨呢?
我是這樣揣測星推官的:BY2熱愛舞臺,她們在舞臺上找尋自我;吳兆弦也熱愛舞臺,但她卻因為舞臺失去了自我。
過去的十年裡,吳兆弦的生活無非是一次次為下一次站上舞臺做準備,她甚至做好了將一生奉獻給舞臺的準備,因為她「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去」。
而這份堅持,卻只能換來星推官眼神中的失望與惋惜。
她讓我想到韓國練習生。
常有人說,韓國的娛樂公司擅長流水線造星,他們打造出一批又一批雷同的愛豆,唱、跳、藝能、演戲,保持著一貫的高水準,然而除了粉絲沒人能分清他們。
但路人沒搞清楚的是,韓國每年有數以百計的愛豆出道,這一批又一批看上去差不多的愛豆之所以能獲得粉絲的喜愛,是因為個性,是因為他們在業務能力的基礎上再延伸開去的魅力。他們絕不是只會重複舞蹈動作的提線木偶。
而吳兆弦卻放任自己變成了木偶。
在《明日之女》,吳兆弦只能遺憾止步海選,沒有一位星推官為她爆燈。
事後,華晨宇和孫燕姿似乎覺得很抱歉,跑去安慰吳兆弦。華晨宇說「sorry,我有點擔心你」,孫燕姿安慰她「加油,現在可能不是你的timing」。
但我非常確定,吳兆弦不會因為這一次的挫折而放棄舞臺,或是,有所修正。《明日之女》只是她生命裡無數個舞臺中的一個,甚至也未必是最大或最重要的那一個。
這或許就是《明日之女》有意思的地方吧。這裡有start,也有restart,而重新出發的「明日之女」裡,有BY2,也會有吳兆弦。
十五年過去了,我還在看龍丹妮的選秀。
十五年過去了,節目想表達的東西和我能感受的東西,確實大不相同了。
推薦閱讀
歡迎轉發本文至朋友圈
點擊右下方「在看」
遠程支持龍丹妮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