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國劇60講第二季,我是主講人李星文。今天這一期,我們聊聊演員于和偉的表演生涯和代表角色。
于和偉以反派「萬古碑」出道,後來又以仁義的「劉皇叔」撥亂反正,前兩年更以亦正亦邪的「曹操」而上了新的臺階。他早年以電視劇演出為主,近年來已經電影和電視劇兩手抓。
于和偉生於上世紀70年代,遼寧撫順人。家裡孩子多,他是最小的那一個。孩子多,就意味著經濟困難。做老疙瘩,自然也會得到哥哥姐姐們的照顧。父親去世以後,是母親和大姐共同把他撫養成人。
于和偉從小喜歡文藝,初中畢業後進入撫順的一所師範學校學音樂。三年後又考上了撫順話劇團,有機會成為一名專業演員。更大的夢想滋生了,他又在大姐的支持下投考上海戲劇學院,1992年入學。
讀大學期間,于和偉一邊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一邊兼職貼補學費。畢業時,他演的三臺畢業大戲都是喜劇,把觀眾逗得前仰後合。能把歡樂帶給別人,那種成就感他至今忘不了。1996年畢業後,他順利進入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話劇團,成為一名部隊文藝工作者。
演員這一行,有些幸運的人剛剛入行便遇上好角色,少年得志,但更多的人需要經過漫長的等待和艱苦的磨礪,才能成名成家。于和偉走的是後一條道路。畢業第七個年頭,他有機會加盟了電視劇《歷史的天空》劇組。
在張豐毅、李雪健、楊樹泉、王新軍、孫松、林永健等主要男演員中,于和偉是年齡最小的一個。他所扮演的萬古碑專門給男主人公姜大牙找麻煩,要從30歲演到60歲。
《歷史的天空》萬古碑
在于和偉的演繹下,這個人物壞到了令人牙痒痒的地步。但又不只是壞,萬古碑也有深情的一面。他和姜大牙都喜歡東方聞英。在東方犧牲後,兩人於不同時間來到她的墓前:寄哀思,話悽涼。
萬古碑出現的時候,墓碑前放了一束花,他從衣服口袋裡掏出一支鋼筆。沉默片刻,他唱起一首當時的流行歌曲,劉半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于和偉說,「鋼筆和後來唱的這首歌,劇本裡都沒有,當我把這些想法告訴高希希導演後,高導先讓我試試看,但沒想到原先輕描淡寫的一個面部特寫鏡頭,反倒讓人感動了一把。」
拍攝那場戲的地點是在半山腰,從山上到山下,大約需要20多分鐘的時間。于和偉唱完那首歌后,恰好趕上飯點。隨後一眾工作人員下山,但並不是去吃飯,而是把原先沒有帶的軌道扛了上來。
高希希決定,將原來的固定鏡頭換成一個移動的環繞鏡頭,這場戲的效果更加動人。于和偉就此悟到,「做演員還是不要那麼脆弱,要敢於表達自己,即便自己不成熟的想法被導演否掉了,也不能放棄揣摩角色、添設細節的思考和嘗試。」
萬古碑的成功,一段時間內框定了于和偉的戲路。之後就是《歲月》裡的「吳過」、《搭錯車》裡的「蘇民生」、《紙醉金迷》裡的「範寶華」,這些反面人物被他演得活靈活現。尤其是《歲月》裡的小公務員吳過,跟紅頂白,色厲內荏,可憐又可恨。
《歲月》吳過
談及演反派的秘訣,于和偉表示:「演員自己首先不能討厭他。即便全世界都認為他是壞人,他自己也不會覺得自己是壞人。最重要的是進入反派角色的內心,去揣摩他幹壞事時的真實想法。唯恐自己表情不兇狠,唯恐自己行為不猥瑣,僅靠這些表面文章,是演不好壞人的。」
在反派的軌道裡如魚得水,但轉型擔正的心願並沒有放下。有一次,李雪健對他說:「和偉,你要想辦法,演一正的!」後來,他果然拒絕了不少壞人角色的邀約。在《真情年代》中演「李和平」,他終於不再犯壞了。到了《三國》拍攝時,他更是不計片酬地接演了大仁大義的劉皇叔。
《三國》播出後,有些年輕觀眾對更改《三國演義》情節不滿,對朱蘇進添加了過多所謂「陰謀論」不滿,但劉備這個人物卻是傳統仁義路線的加強版。
《三國》劉備
曹操20萬大軍進攻徐州,兵微將寡的劉備就是敢於主持公道,領著三千人馬來救陶謙。劉備接管徐州後,接納了三姓家奴呂布,關羽擔心養虎為患,劉備卻說:寧教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甘露寺裡圖窮匕見,劉備說出一番扶保漢室的宏圖大志來,折服了國太和孫尚香。
理想主義的真假,需要在危難之際檢驗。這個劉備算得上是心口合一,真金不怕火煉。演員都喜歡曹操的豐富性,而于和偉在嘗試權謀機變的曹孟德之前,先奉獻了英雄本色的劉玄德。
這一時期,于和偉和高希希導演頻繁合作,也不斷參加南京軍區主導的軍旅劇的演出。2015年,隨著刑偵劇在衛視黃金檔解禁,他主演的《刑警隊長》播得風生水起。憑著英模人物「顧銘」,他在當代題材中的好人戲路也徹底打開了。
《刑警隊長》顧銘
《刑警隊長》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開拍前,于和偉來到南通市公安局刑警支隊體驗生活。在與顧瑛生前的戰友和親人交流後,對於如何把他演「好」,于和偉有了信心,但對於如何把他演「真」,他總覺得還缺點兒什麼。
於是,在聽了一天對顧瑛的稱讚和感恩後,于和偉問了刑警支隊政委最後一個問題:「你能跟我說一下你最討厭顧瑛什麼地方嗎?」於是,這位英模在生活中「不近人情」的一面,成為了他把角色演「真」的切入點。
不久之後,于和偉遇到了讓他人氣猛增的《軍師聯盟》。這部劇講述司馬懿權謀縱橫的一生,于和偉扮演一直牢牢掌控司馬懿的曹操,戲份集中在全劇的前半程。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曹操
三國故事他早已爛熟於胸,所要做的是把自己對曹操的理解灌注到角色中。事實上,在演《三國》時,對面的曹操極盡張狂,于和偉扮演的劉備更多地顯示了隱忍的一面。如今挾天子以令諸侯,權柄操之在我,氣場立刻就不同了。
《軍師聯盟》中有諸多名場面,可見曹操的氣勢胸襟。面對病痛的纏繞,他振衣而起:「時不我待,華佗治病,我治天下!」衣帶詔的秘密暴露,他赤裸裸地宣布:「我要殺人了」,令人不寒而慄。
深夜談心,他感慨萬端:「委屈的人多了。大江東去,儘是流不盡的英雄血!」面對曹丕,他教訓說:「該用手段的時候就要用手段。這是權謀。想要四面討好,溫情脈脈,只會虛偽得讓人更看不起你!」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于和偉版曹操前期霸氣側漏,後期蒼涼古勁。憑著這個角色,他獲得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男配角獎,從此步入了一線演員的行列。
近年來,于和偉的表演觸角伸向了電影。他在馮小剛作品《我不是潘金蓮》中扮演了在領導面前身板僵硬的鄭縣長,一舉奪得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在這個縣長身上,隱約能看見《歲月》裡吳過的影子。
《我不是潘金蓮》鄭眾
他說,「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是在對上對下的夾縫中求生存的。如何處理好對上對下的關係,從而挖掘出人物的豐富性和矛盾性,是我在每部戲中一直努力的事兒。一個好故事,總是能把人物的極致狀態擠壓出來,鄭縣長就是這麼一個被擠出來的角色。」
在黃渤自導自演的《一齣好戲》中,于和偉扮演了油頭粉面的「張總」。這是個串聯全片的人物:一開始是張總組織團建,一行人流落孤島;到最後是張總走出來抽雪茄,點燃廢船,發出求救信號,一行人重回現實世界。
這傢伙是文明的破壞者,把現實中的統治秩序以野蠻的手段延展到荒島上。這傢伙也是文明的捍衛者,困苦情況下仍講究儀表和生活品質,並且保留了一個父親心中的柔軟和愛。
《一齣好戲》張總
于和偉說:「演張總的分寸感在於:我不能把他演成一個反派,但他又不是一個正派角色,我要把他演成一個人。不能過,也不能不及,過了讓人反感,不及則表達不出內心活動。」
影視兩開花,是于和偉對表演熱愛和虔誠的回報。看到部分藝人在綜藝中裝傻、自黑、插科打諢,迅速躥紅,于和偉也困惑過。但這個階段對他來說很短,只是一個衝擊波。思考之後,他更加踏實和堅定了。
他說,「如果沒有風浪,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堅持,揣摩演技只是身為一名演員的習慣。但當你碰到外力幹擾,你還在走這條路,還在繼續精進演技,這才叫堅持。我就是熱愛表演,熱愛塑造人物,其他事不管了,由它去吧。」
二十幾年演下來,反派、正派,憂鬱文青、愣頭青,小人物、大人物,于和偉都演過。他走的就是一條「千面人」之路,如果說觀念上有什麼改變,他說,「原來我的理想是『演龍像龍,演虎像虎』,現在我加了一個定語——具有于和偉個人標籤的『演龍像龍,演虎像虎』。」
接下來,他主演的大製作電視劇有《覺醒年代》,他在劇中扮演陳獨秀。電影有《堅如磐石》,是張藝謀執導的反腐作品。讓我們保持期待。
主講人 | 李星文
編導 | 吳勇
攝影 | 吳勇 宋新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