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慢慢來臨,又到了該去海邊玩,順便好好拍幾張海景的季節。而不起眼的礁石,卻是能幫你拍出好海景的得力助手。
今天技巧君要與您分享的,正是如何利用好礁石,拍出更美海景的一些小技巧。有機會到海邊玩的話,記得試一試哦~
1. 挑選個體形態
一般來說,儘量選擇沒有明顯斷裂,表面圓潤光滑,具有一定走向的礁石。這樣的石頭最「萬能」,至少在外觀上看著就舒服些。
這麼說可能太空泛,我們來看兩個反例吧。先看看「有明顯斷裂」的反例。
下圖中的礁石,左邊圓潤,右邊則是平直的斷面,形態上不大完整,看著就不舒服,不適宜單獨成為主體。
再看看這一塊,「表面圓潤光滑」的反例。
這塊礁石表面附著了大量貝殼與青苔,偏偏還作為主體出現在畫面中,身上五彩斑斕的凸起分外顯眼,看著非常難受。
而「具有明顯走向」這個特點,在構圖上會具有比較大的優勢。
單個具有明顯方向性的礁石,會產生類似在人像攝影中「目光注視方向」的效果,起到引導視線的作用。
下圖中的這塊指向性明顯的礁石,就很好地將觀眾視線引向畫面左上角的礁石群,形成了相互呼應的效果。
將指向性礁石布署在前景處,由前景指向遠處的大海,能起到一種「引人入景」之感。
數塊指向一致的礁石群放在一起,氣勢很強,還隱隱構成了一組視覺引導線。讓這組引導線呈近對角分布,效果更佳。
選擇表面有坑,形成小水窪的礁石,利用水窪倒影拍出藍天白雲,或落日晚霞,也是一個出大片的好機會。
2. 注意空間布局
礁石的空間布局,倒是沒有「一定能出好片」的構圖規律,卻有著「不能這麼拍」的禁忌。
接下來技巧君將展示幾張反例,讓您了解不好的空間布局是什麼樣的。
先來看看這張:
看著不大對勁吧。為什麼呢?因為畫面很「散」。
上圖中礁石的數量並不多,但很分散,並且在畫面上呈現出來的大小相近,存在感差不多。
這就直接導致了一個問題,這圖存在多個主體,如圖所示:
多個視覺中心,布局顯得很散亂
其實,只要稍作裁剪,這張照片在構圖上就會改善很多:
可以尋找相對離散的單片礁石群,或尋找較大塊的礁石作為前景。
由於各元素存在顯著的大小差異,遠處的礁石存在感不足,畫面不會存在視覺中心點分散的問題。
3. 創造動靜對比
拍海景,將海水拍出動感有兩個辦法。
第一個辦法,是用高速快門,凝固浪花拍打在礁石上,碎裂飛濺的瞬間。
拍攝這類題材,最好與水流方向呈90°側拍。使用高速快門,凝固住浪頭剛打在巖石上散開的瞬間,效果最好。
第二個方法是長曝,拍出水的流動感。
需要注意的是,曝光時間並不是越長越好。曝光時間過長,海水會霧化。或許很美,但並不動感。
霧化的流水挺好看,但流動感相對不足
曝光時間視水流情況而定,一般來說,相對平靜的海面,建議從 10s 開始嘗試,慢慢往上逐步增加曝光時間。
水流速度快,如漲退潮時,需要的曝光時間可能會更短一些。
無論是哪種拍法,我們都需要在畫面中加入一些靜態元素,通過動靜對比來增強水流的動感。而礁石正是最重要的靜態元素。
這也就要求我們在拍攝此類照片時,要保證礁石具有一定的畫面比例。
4. 黑白彰顯質感
黑白的畫面拋棄了色彩,專注於表現影調的層次變化,更有利於表現物體表面的紋路,強化質感。
尤其是前文說的,那些表面圓潤光滑的礁石個體,在逆光和側逆光下,會呈現出非常誘人的質感與光澤:
如果你眼前的礁石們都不夠光滑圓潤,也可以用長曝光霧化海水,同時用黑白畫面突出礁石的紋理感,效果也是很不錯的:
以上就是本期要為您介紹的全部內容,感謝您的收看,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