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年譜中的生命桅杆——沿著《北望青山》中那一代學人的足跡

2021-02-08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王京州(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編年譜就像打撈一艘沉船,雖然不復昔日的榮光,但必定還包含眾多的細節。一塊塊甲板,一個個生鏽的鐵釘,有時還散見有船主遺落艙底的飾物和珍玩。把它們一件件小心揀起,擺放在浮脹的甲板上,一時還聞不出生命的氣息。直到發現懸旗的桅杆,將其重新豎立起來,生命才變得更加立體。這根桅杆,是孫楷第臨終前寫在手心的「書」字,是胡如雷關於「野生植物」的自畫像,是夏傳才懸掛在書房西壁「望崦嵫而勿迫」的《離騷》集句,是楊向奎戛戛獨造的「古魯典雅」四字格言。豎起這樣的桅杆,船體的其他細節才能被照亮,也才終能映現這些學者在人生的大海中鼓風破浪、揚帆遠航的生命之光。

《北望青山》 王京州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雖然心存敬意和好奇,但我一直無緣嘗試,直到徹夜捧讀《王學奇先生自訂年譜》,又在網上「豔遇」《閻簡弼先生年譜稿》,逐漸萌生了彙編河北近現代學者年譜的構想。於是鋒刃初拭,不僅自己動手編年譜,還鼓動我的朋友們或改編,或增訂,或新編,組合成一個系列的年譜長廊。作為年譜編者,我的眼光只能是冷峻的,那些在編校年譜時因某個細節產生的感動和聯想,只能尋求另外的形式來表達。

  這個新形式就是收在《北望青山》中的「讀年譜」文章系列。在這些文章中,我將重點放在品讀那一代學人獨特的學術歷程之上,同時還穿插了編校年譜的經歷以及個人的生命感喟。在這些文章中,我往往沉迷於細節的追尋不能自拔。細節是王樹枏關於「知己上司」的發明,是高步瀛在母親壽辰收到魯迅的「公份」三元,是漆俠有關胡如雷的職稱評定推薦信,也是楊公驥寄贈公木的那首七言歌行。將細節打撈而出,並非萬事大吉,更重要的是思考其背後蘊含的意義。桅杆的高度,既需要細節的展現,更離不開價值的貫注。胡厚宣毅然決然要求調離史語所,先後轉徙齊魯大學和復旦大學,竟是為一路追隨明義士所藏的五千甲骨,這讓他魂牽夢縈;雷海宗受邀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計劃,卻讓人意外地予以堅拒,為的是守在最困難時期的西南聯大,與國人共克時艱。

  馮至的後半生各種榮譽加身,然而這只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並非真正的人生輝煌。晚年的他深情地回憶說:

  20年代的北京、30年代前期德國的海德貝格、40年代前半期的昆明——這三個城市曾是我的「年華磨滅地」,它們豐富我的知識,啟發我的情思,是任何其他地方都不能與之相比的。

  可見這三座城市才是馮至才華施展的絕好舞臺,這三個時間節點則是他一生馳魂奪魄的最好年華。由此也可以看出,馮至所說的「年華磨滅地」絕不是年華虛擲,而是生命力的貫注和迸發;細節也不再是無關痛癢的小節,而是事關生命盈虧和低昂的關鍵。

  因為風雨的侵襲,桅杆的表面斑駁不堪,內心卻無比堅韌。在學者的學術生涯中,不得不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有時是專業領域的更迭跳躍,有時是生存空間的遷轉流離,雖然受到時代環境的裹挾和衝擊,大半是身不由己的,卻也不乏自主的判斷和決定。顧隨的一生曾面臨三次重要的抉擇:堅持新文學還是向傳統詞曲轉型,留守淪陷區還是離平南下,進駐社科院還是重登三尺講臺。他直面這樣的歧路,作出了自己的決斷,不僅如克爾凱郭爾說的那樣「人不能敷敷衍衍地活。人要決斷,在決斷中才能體驗到真實的生的意義」,而且決斷越艱難,其中含有的意義也越重大。我想這三次決斷就是顧隨生命的三根桅杆,獨立不懼,迎風飄揚。

  20世紀風雨兼程的那一代學人,支撐他們生命的每一根桅杆上都寫滿熱愛。顧隨熱愛寄託新文學精神的詞曲形式,熱愛正遭受日騎踐踏的北平城,熱愛他作為人民教師的光榮使命。那一代學人熱愛祖國,熱愛故土,也摯愛學術,擁抱生命。顧隨、雷海宗拒不南下,王重民、詹鍈毅然歸國,張岱年沒有留洋深造的經歷,也拒絕了一切出國訪學、演講和考察的機會。孫楷第畢生與書結緣,胡厚宣魂牽五千甲骨,夏傳才經歷了23年的監禁和流放,55歲才開啟他的學術生命……歷經劫難的學者,哪個不是甘作俯首荒田、深翻細作,「不待揚鞭自奮蹄」的老牛呢?

  《北望青山》重點寫到的29位學人,均已作古,但他們奮鬥的足跡並未消失,他們的精神仍以不同的形式影響和激勵著我。當我分析顧隨先生的人生抉擇時,我自己也正面臨著人生中的重大選擇,就是是否南下;胡如雷先生如何在一個完全沒有學術氛圍的環境裡尋求突圍,因為我有相似的工作經歷而感同身受;夏傳才先生55歲才開啟的學術生命,讓我對他雖坐在病榻上精神卻極為健碩的形象永遠定格。我在投入體驗不同學者的學術和生命的過程中,自己的心靈也在不斷地成長,收穫滿滿。

  在讀年譜的過程中,我發現這些著名學者也都是一個個普通人,他們也會不時地感到恐懼,也有軟弱的一面,在時代的浪潮中,有時也會被打得東倒西歪,他們要面對和承受同別人一樣多甚至更多的苦難。但他們之所以能在學術上取得突出的成就,除了一定的天賦之外,還是有一些共性的。我將這些共性總結為三點:首先是珍視學術,將學術視為生命;其次是珍惜時間,永遠走在時間的前面;再次是擁抱苦難,蚌病成珠。苦難是不能複製的,那一代學者倔強的生命也是不能複製的,但他們面對苦難的勇氣和達觀對今天的我們仍然是有借鑑意義的。登高北望,青山不老。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16日 12版)

[ 責編:陳暢 ]

相關焦點

  • 追尋年譜中的生命桅杆
    這根桅杆,是孫楷第臨終前寫在手心的「書」字,是胡如雷關於「野生植物」的自畫像,是夏傳才懸掛在書房西壁「望崦嵫而勿迫」的《離騷》集句,是楊向奎戛戛獨造的「古魯典雅」四字格言。豎起這樣的桅杆,船體的其他細節才能被照亮,也才終能映現這些學者在人生的大海中鼓風破浪、揚帆遠航的生命之光。
  • 星野道夫——追尋生命中光的人
    「人的一生,總是為了追尋生命中的光,而走在漫長的旅途上。」 ——星野道夫他是一位攝影師,那一年,他放棄大都市的安逸生活,只身前往酷寒的極北大地。旅居阿拉斯加20年,他的鏡頭,一直投向北極這片神秘的土地。
  • 沿著德國童話之路,追尋格林兄弟的足跡
    「當你跟隨格林兄弟的足跡行走於點綴著恬靜小鎮的山林間,抑或穿梭在熱鬧繁華的都市街頭,不覺驚異地發現,我們兒時期盼的童話世界是真實存在的
  • 鉤沉|追尋聶耳在上海的足跡
    鉤沉|追尋聶耳在上海的足跡 2019-11-27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三秦文學】嵯峨山——老家村北那座山
    涇陽因在山之南水之北,鹹陽之地而得名。涇陽人也常常因生長在這好山好水之地而摯愛家鄉、讚美家鄉,並為生於斯、長於斯而心生自豪!老家瓦渣院在嵯峨山之南,冶峪河之北,山水俱陽,河水繞村而過,家門口距嵯峨山2公裡多路,出門北望,嵯峨巍巍,滿目青山,雲蒸霞蔚。小時沒去過山北邊,常常坐在門前的石凳上,矚目大山,聽老人講述五臺山(嵯峨山主峰)的優美傳說,欣賞著山頭山腰變幻多端的雲朵,想像著山那邊的世界。
  • 夏立言廣州行 追尋孫中山先生足跡
    夏立言廣州行 追尋孫中山先生足跡  【解說】10月14日,臺灣方面陸委會主委夏立言來到廣州黃花崗72烈士陵園,向一百多年前參與黃花崗起義的烈士獻花致敬。  夏立言廣州行 追尋孫中山先生足跡  【解說】10月14日,臺灣方面陸委會主委夏立言來到廣州黃花崗72烈士陵園,向一百多年前參與黃花崗起義的烈士獻花致敬。
  • 武警官兵走進雙龍電站 追尋紅色足跡
    重走紅色革命勝地,追尋昔日偉人足跡。1月8日,武警金華支隊組織部分黨員赴金華山參觀「毛澤東主席視察雙龍電站紀念館」開展紅色教育主題黨日活動。黨員們沿著走廊,品紅色畫卷,走紅色之路,憶往昔思今朝。在展廳裡陳列了當年毛主席視察過的發電機組,這些機器雖然陳舊,卻仍然向後人展示著它熱誠的革命戰鬥力。水電站模型、地形圖、發展史,其他與水電站有關的物品一一陳列著一些珍貴老照片、圖片資料,一張張真實的照片讓廣大黨員們深受感動,瞬間拉近了我們與那個年代的距離。
  • 古詩賞析 | 望天門山
    一作「直北」。兩岸青山:分別指東梁山和西梁山。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遠遠望去,仿佛來自日邊。長江猶如巨斧,劈開天門雄峰,碧綠江水滾滾東流到這裡,又迴旋向北流去。 兩岸青山互相對峙美景難分高下,一隻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這首詩寫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畫面。但這畫面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
  • 沿著孫先生的足跡尋找灣區歷史記憶
    他的一生在粵港澳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足跡,更影響著三地近現代歷史發展的軌跡。 本期「灣區新徑界」,我們沿著他的足跡,重讀那段灣區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 他究竟是誰?
  • 追尋河間紅色足跡:大學生暑期實踐參觀學習活動
    8月13日上午,北石槽鄉團委充分利用紅色教育資源——齊會殲滅戰舊址,組織開展「追尋紅色足跡 感受家鄉發展」大學生暑期實踐參觀學習活動。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臥佛堂鎮團委組織大學生開展了「追尋紅色足跡,感受家鄉發展」暑期實踐活動,旨在進一步增進大學生對家鄉的認識和了解,鼓勵和號召他們積極參與家鄉建設,為家鄉發展集思廣益、建言獻策。
  • 穿越歷史時空 追尋先賢足跡
    穿越歷史時空 追尋先賢足跡——盧溝橋事變現場報導第一人方大曾的故事 孫進柱將見聞寫在通訊《從集寧到陶林》中。盧溝橋事變後,方大曾現場採訪後在北平寄出《盧溝橋抗戰記》及向雜誌社投稿的照片,即離家再次前往盧溝橋採訪。由於日軍不斷向華北增兵,平津一帶大規模戰事一觸即發。1937年7月28日清晨,方大曾在保定與範長江、陸詒、宋致泉相遇,他們從保定出發北上長辛店。在前線,方大曾採寫了報導《保定以北》。
  • 追尋先輩的足跡——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率隊瞻仰黃炎培故居
    中國網據民建上海市委消息  6月13日上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帶領民建中央常委一行從中共一大會址出發,趕赴浦東川沙內史第黃炎培故居,追尋先輩足跡,傳承優良傳統,深化政治交接郝明金一行緩步瞻仰,駐足凝視,認真聆聽講解,追尋、體會民建前輩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百折不撓的歷史擔當。
  • 沿著千與千尋的足跡!探尋消逝的日本
    沿著千與千尋的足跡!探尋消逝的日本。春天,已到了深醉時節,春花綻放詠春頌,滿滿春色報人間,撲面襲人賞花悅,陌上花開隨風歡,漫天花蕊舞姿醉,最美櫻花映畫卷……又是一個賞花之月,東瀛櫻花吸引著前往的賞者,相約醉美的櫻花樹下,踏上赴日旅行之路,燃燒心中的不至之情,燃情影力追尋「千與千尋」……。
  • 晚唐詩美的絕唱,一隻多情的蝴蝶 ———《玉溪生年譜會箋》(李商隱年譜)推送
    然而研究李商隱,喜歡李商隱,關注李商隱,粉絲們必須要從他的生平開始,記載他生平足跡的只有年譜。從他出生到死去,風雨飄搖,悲歡離合,俱在紙上。除此之外沒有捷徑!研究李商隱需要系統的研究,從他的生平著手,便於理順他的人生,摸到他的脈動。基於此,揚州古椿閣願意為廣大唐詩愛好者搬來一塊研究李商隱的「敲門磚」,這塊「磚」豐美而厚重,已燒成百年。
  • 追尋雪豹足跡 他用鏡頭記錄珍貴瞬間
    海拔3000米的山上,山頂終年積雪,四處是裸巖和碎石,這是北山羊和雪豹的天堂,沈志君已是這裡的常客。躲在樹杈後,觀察周圍動靜的雪豹。  沈志君是一名攝影記者,酷愛野生動物攝影,2002年開始追尋拍攝雪豹蹤跡,至今他共拍到過5次雪豹,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
  • 從石家莊體育南大街到南二環,追尋《徵服》金寶和李梅逃跑的足跡
    讓我帶來大家沿著金寶和李梅的逃跑的足跡,去尋找當年《徵服》第十九集的取景地。不過隨著石家莊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鏡頭中兩人背後的世聯集團和潔宇公司如今已不知去向。而在這個鏡頭中,不遠處的裕彤體育場、石家莊日報社、河北體育館、世貿大廈等建築盡收眼底。
  • 長徵八號一箭五星圓夢星空細數長徵家族中留下的「中北儀電」足跡
    我院研發產品——各類傳感器 長徵火箭家族中的「中北儀電足跡」 多年來,中北大學儀器與電子學院在祖國航天項目中,始終默默書寫著屬於儀電人的堅守和奉獻。
  • 《追尋生命的意義》的思想,也許更適合疫情中的中國人
    ——《追求生命的意義》在你一生的閱讀經歷中,你可以擁有這樣一本書。其中的一些章節或思想不僅能觸動你的靈魂,引導你與之共舞,改變你的人生和命運。你應該讀這樣一本書並珍惜它。20世紀60年代,它在美國流行起來。維克多·弗蘭克爾的《追尋生命的意義》就是這樣一部作品。作者以親歷者的身份,詳細描述了他的遭遇,分析了他和朋友的心理變化。
  • 【「誠」不欺我】沿著新選組的足跡!
    無論是池田屋事件還是油小路事件,亦或是從壬生浪士組到蝦夷共和國不僅存在在作品裡,亦存在於現實的日本走過他們的足跡,尋找他們存在過的、戰鬥過的痕跡新選組巡禮,出發作為「鬼之副長」土方歲三的老家,相關史料多在此展示。
  • 追尋鐵人足跡 ,喜看今朝酒泉(圖)
    追尋鐵人足跡 ,喜看今朝酒泉(圖) 2020-10-16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