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科幻大師卡梅隆的新作《阿麗塔:戰鬥天使》離下線還有段時間,但是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它所能得到的票房與當初人們的期望應該差距較大,甚至連保本都難。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名不見經傳的郭帆導演執導的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卻以小博大,賺得盆滿缽滿,可謂今年最大的一匹票房黑馬。
那麼那部片子在票房表現上的差距,真的能夠反映兩片的真實水平嗎?這個問題若要展開分析,將是長篇大論。
老醒在這裡就以點帶面,鬥膽從兩部片子的人物關係處理入手,為大家簡要分析一下誰的手法更高明的吧。
先談談《流浪地球》的人物關係,這就不得不牽連到鍵盤電影大師畢志飛先生了。
他在其對《流浪地球》的影評中說,該片的人物關係,是出品方專門找北大心理學系的心理學專家鍾傑教授幫助設計和強化的。
他為此還畫出了人物關係圖:
專家幫忙的效果如何呢?老醒曾經在前文中說到,《流球》的一大敗筆就是人物關係設定沒處理好,在這裡就再簡要重複一下。
畢導在文中說,父親劉培強,外公韓子昂,以及多年前去世的母親,他們與劉啟,以及他們內部之間的關係互動,圍繞著主角劉啟,構建了一個強有力的三角結構,造成了精彩的戲劇衝突。
老醒則認為,這個人物關係三角結構,既不牢靠,更不精彩。首先作為三角關係的支點之一——劉啟母親,在劇中只有模糊的病床照亮相,連臉都看不清楚,更別說有任何言行表現。劉啟兒時與父親的互動鏡頭反而多於強調,成年後與爺爺的爭吵與矛盾也是前半段的故事主線。
換句話說,這個三角關係天生缺了一腳,搖搖欲墜。
劉啟與父親與外公之間的互動其實也很生硬。導演大概讓大家看明白了劉啟對父親和外公不滿,是因為當年沒有全力拯救母親。但是卻完全沒有交代母子之間的感情,對外公和父親,除了口頭上的出言不遜,比如罵外公老東西,不叫爸爸等過於外化的表現以外,並沒有真正挖掘人物內心真正的癥結。
劉培強和韓子昂則始終把劉啟當孩子看,沒什麼內心變化。
當外公與父親為了地球而死的時候,劉啟倒是呼天搶地,大喊不要,但是由於前期劉啟的思想和情緒沒有一個逐漸累積變化的過程,給人感覺情感跳躍過於激烈,有點尬演感。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阿麗塔》的人物關係,跟《流浪星球》一樣,出品方圍繞著這個改造人女孩,也建立了一套多角關係網。
為避免過分劇透,我就簡要說明一下。跟阿麗塔有直接聯繫的主要人物有:復活她的醫生依德,她的男朋友雨果,依德的前妻綺蓮,以及綺蓮的上司,鋼鐵城的統治者維克特。
這些人物,跟阿麗塔都有鮮明的互動關係:依德作為一個改造人醫生,對於自己在垃圾場撿來,並親手復活的阿麗塔,有一種深深父愛,把她當成了自己已故女兒的替代品;男朋友雨果是個改造人器官販賣者,卻對同樣阿麗塔有著願意為之犧牲的愛情;作為依德前妻的綺蓮,本來是個追名逐利之徒,後來良心發現,又反過來幫助阿麗塔。
除了本來就被樹立為大反派的維克特以外,其他的每個人在阿麗塔身上,都展現出自身人性中矛盾與鬥爭的一面。依德愛女之情過深,不願意給阿麗塔更先進的機甲,破壞了阿麗塔想成為最強戰士的天生理想,反而影響了她為實現個人價值的真幸福;男朋友雨果和伊蓮原本為了去上等人居住的天空之城撒冷,可以不擇手段做出違背良心的事情,但在最後都被純真的阿麗塔感化,站在了正義的這邊。
阿麗塔,作為戲中軸心的作用,被深入挖掘和體現了出來。
整個故事,情節跟人物關係、情感結合既結合得非常緊密,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又非常自然地流露出彈性和張力的一面,主要人物的言行風格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心理活動不斷地在調整,最後的思想覺悟躍遷就顯得水到而渠成。
相較於《流浪地球》劉培強和韓子昂對後輩劉啟的態度從始至終幾乎沒有深度變化,以及劉啟對父親外公的態度的「上價值突變」,這種直來直去的臉譜化人物表現,《阿麗塔》在人物關係的處理上,要複雜得多。前者更像是在找人湊在一起講事情,把事情講清楚成了主要目的。後者才是根據事情在談人性,講價值。
當然,《阿麗塔》即便把人物關係設定成這樣,也就只是好萊塢模式的專業套路下的平庸之作而已,只是相較於更不成熟的《流球》編劇要強得多了,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以後有機會,我會分析一下《阿麗塔》在人物方面的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