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電影《素媛》的朋友肯定對這部電影記憶深刻,被電影中的一幕幕場景哭的稀裡譁啦,最讓人心痛的還是素媛那句「那個大叔想讓我給他撐傘,我本想走開的,可是我還是想幫他,我覺得應該給淋雨的大叔撐傘。所以我就給他撐了,但人們都說是我的錯,誰也不誇我」。該事件由於2008年的時候,韓國京畿道鞍山市,趙鬥淳侵害8歲小學生,最後導致其終生只能攜帶排洩袋生活的真實事件。在庭審的時候,法官以「年齡大並且精神不穩定」為由,免去死刑,最終才判12年,引發公憤。實際上,這種罪犯個人認為,並非所謂的酒後精神不穩定,而是骨子裡的壞,出獄後,因心理問題肯定還會再犯,心理治療是無意義的!
從這個事件中,我們仍然能夠發掘出可能的流行病學問題,流行病學本身研究了三個層次的問題:疾病、健康和傷害。其中,傷害是目前研究比較薄弱的一個層面,特別是在我國,關於傷害的研究相當少。
傷害主要分為意外傷害和故意傷害,根據發生機制可以分為道路交通傷害、跌倒、跌落、中毒和燒傷、溺水以及故意傷害。而故意傷害本身涉及到違法犯罪。最近幾年,因為道路交通傷害、暴力傷害、戰爭、自傷自殘以及心理問題傷害逐年增多。特別是因心理問題造成的傷害又分為對自己造成的傷害和對他人造成的傷害。《素媛》真實事件就是屬於心理或者價值觀問題,對他人造成的傷害。
最近幾年來,社會壓力增大、各類人群矛盾不斷上升,因疾病本身導致的死亡雖呈現上升趨勢,但因醫療的發展,疾病的病程增加,病死率卻不斷降低。但因心理問題導致的意外傷害卻不斷增加,我們經常可見跳樓的這種情況、也能見到公共場合持刀傷害他人的事件。總之,近些年來,這些傷害的情況是增加的。特別是遇這種心理問題導致的傷害,更加不可控和不可估量可能的危害程度。
傷害本身也是可以進行三級預防,一級預防就是開發和發展以及應用降低傷害事故發生的策略,傷害發生前就阻止傷害的發生。二級預防則是在傷害的過程中,想辦法降低傷害的危害程度。三級預防則是傷害發生後,開展的臨床救治、心理救治和康復。
我們對人群的傷害幹預策略是「5E」策略:工程(engineering),創造更多的安全產品(比如監控設備),調整環境(environmental modification),減少危害發生的環境(《素媛》中這條必經的街道,更應該被公眾關注,提高警惕性以及安全保證),強制實施(enforcement)對於警察、社區應積極參與對轄區人群的定期審核和關注。教育(education)無論是對受害者還是傷害他人者,都能提前進行預判,把潛在的危害降低。評估(evaluation)評估不同階段的傷害程度,定期的對獨居人心理幹預(《素媛》中如果及時的幹預獨居人士,讓獨居人士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形成良好價值觀可避免此類事情發生),對周圍環境進行評估幹預。
總之,趙鬥淳的出獄對於韓國社會而言可能影響更大,但更深層次的是如何控制傷害、如何避免傷害發生以及如何通過各種方式塑造安全觀、價值觀以此來降低傷害的程度。趙鬥淳的出獄,大概率還是會出問題,最直接的是,這個出獄對於當事人的心理精神傷害已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