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魚與海葵。受訪者供圖
小丑魚與海葵。受訪者供圖
獅子魚。受訪者供圖
「珊瑚長好了,獅子魚也來了。」 近日,深圳市鹽田區梅沙街道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的鯊哥發來獅子魚的視頻,告訴南都記者梅沙這片海正在逐漸恢復生態環境,還原回小時候看到的繽紛多彩的海底世界指日可待。
近年來,鹽田區形成了官方和民間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合力,以鯊哥為帶頭人的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多次出動船艇,種植了10000多株珊瑚,清理珊瑚區海底垃圾7噸多,保育珊瑚海域2.5平方公裡,使鹽田區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鹽田海域的海水質量持續保持穩定優良,引來海豚、獅子魚等屢屢「造訪」。
潛水員志願者珊瑚種植進行中。受訪者供圖
梅沙原住民自發保護海洋生態
「我是梅沙的一條小魚,梅沙的沙加上魚就變成了鯊魚的鯊,我又是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的創始人之一,比較資深,所以很多人都叫我『鯊哥』。」鯊哥原名楊旭聰,是梅沙土生土長的原住民,從小與海為伴,對他而言這片海不只是一道風景,更是家園及情懷的寄託之處。
海洋生態環保義工,楊旭聰。南都記者 劉有志 攝
鯊哥見過真正的海洋,「小時候,我和朋友們幾乎每天都會去大海裡遊泳、抓螃蟹、抓魚……那時在海底暢遊,只要有石頭的地方就會有珊瑚,色彩繽紛、五彩斑斕;還有魚群在我們旁邊遊來遊去。」鯊哥表示那是肉眼可見的美麗,既感到震撼又真實存在,「我知道那就是真實的海的模樣」。幼小的鯊哥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這樣的美麗將越來越「虛幻」。
長大後,在閒暇之餘,鯊哥也喜歡開艇出海,縱身下潛窺探梅沙的海底世界,然而總會遇到糟心的事兒。「那時候,我經常和幾個朋友結伴出海,遊玩時看到海面上漂浮的垃圾非常痛心。」鯊哥說。此外,他總是聽到朋友要出國旅遊潛水,心裡不是滋味,他袒露:「明明我們自己的國家就有海,而且海岸線這麼長,可以說是海洋大國,但是沿岸的生態遭到破壞嚴重,不說對經濟的影響,最直觀地對每一個人的影響是,有海卻不能去玩。」
「我們可以從海洋獲取大量的食物,促進經濟的發展,還可以最直接獲得喜悅,而我作為熱愛梅沙熱愛這片海的本地人,有什麼理由不去保護呢?」鯊哥說。出於保護這片海域生態的初衷,2012年3月,在鯊哥的倡議下,旨在維護區域海洋生態的梅沙海洋環保義工隊掛牌成立,他與幾位從小玩到大的夥伴成為這支隊伍的主力。
聯手學術力量開展珊瑚普查引起重視
義工隊成立後,每當夏季的周末和節假日,當市民湧向大梅沙親海戲水時,鯊哥團隊則忙於打撈漂浮在海面的垃圾。假日過後,他們又忙碌於下海打撈沉入海底的垃圾。起初,義工隊只是開展簡單的海洋保潔工作,但隨著活動的開展和隊伍的壯大,他們逐漸擴大了業務範圍,註冊成立了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業務覆蓋海洋保潔、海上救援、遊泳培訓、海洋科普等方面。
海底垃圾清理。受訪者供圖
儘管如此,鯊哥團隊所獲得的回報甚微,真正的轉折點在幾年前。當時鯊哥團隊下海清潔海底垃圾,驚喜地發現了珊瑚群竟重現梅沙海底,種群數量比前些年有了顯著的增長。「近年來,得益於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和環境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強,梅沙的珊瑚群在前幾年才慢慢開始恢復。」楊旭聰表示,這勾起了他們對小時候海底珊瑚群的回憶,讓他們萌發了保護珊瑚的想法。
潛水員志願者珊瑚種植進行中。受訪者供圖
隨著深入的接觸,鯊哥團隊發現了只是保護的話,珊瑚的自然生長速度追不上自然退化,便轉變想法——通過人工種植培育珊瑚。由於團隊缺乏專業的器材和專業知識,鯊哥及其團隊設法引入專業學術力量,聯手廣東省海洋大學,全面啟動對梅沙海域珊瑚的系統普查工作。經普查,在梅沙珊瑚覆蓋的2.5平方公里海域裡,他們發現了43種珊瑚,其中包括較為珍貴的鹿角珊瑚、多孔珊瑚、萬花筒珊瑚、腦型珊瑚等,還有3種為珍稀品種。普查工作最終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學術報告,為梅沙海域的珊瑚保育和海洋生態保護提供基礎的數據支撐,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
官方民間合力使沿岸珊瑚持續呈正增長
「說再多都不如說我們這裡有珊瑚群,而且處於正增長的狀態,這一句話就足以證明我們鹽田的海洋生態環境有多好。」鯊哥這次流露出自豪的笑容,並進一步講述,在人工種植珊瑚的時候,成活率很高,社會參與度也很高;最重要的是,在別的地方基本上都是「離岸珊瑚」又稱「離島珊瑚」,也就是遠離人類生活區的珊瑚,但在鹽田梅沙這裡的珊瑚是「沿岸珊瑚」,就在人類生活區旁,「所以這些的珊瑚顯得更加珍貴」。
珊瑚作為海洋生態的指標性物種,也是海洋生態鏈的基礎。近年來,以鯊哥為帶頭人的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共出動船艇500多艘次、水手1000多人次、潛水員1500多人次,種植了10000多株珊瑚,清理珊瑚區海底垃圾7噸多,保育珊瑚海域2.5平方公裡。
最顯著的體現是,近年來,鹽田區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鹽田海域的海水質量持續保持穩定優良,引來海豚、獅子魚等屢屢「造訪」。然而,珊瑚的成長周期極為緩慢,優良的水質只是基礎條件。於是,楊旭聰團隊開始引入人工幹預的方法,力求提升梅沙海域片區珊瑚的種植量,加快修護梅沙海域珊瑚生態系統。
這種設想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如今形成了官方和民間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合力。2017年5月,首屆以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為主題梅沙國際珊瑚節成功舉辦,來自世界潛水聯合會、亞洲潛水聯合會的潛水運動員、潛水愛好者和來自20多個國家的環保志願者、公益倡導者在梅沙聚集,共同探討珊瑚保育和海洋環境保護。在那次大型活動中,楊旭聰和志願者們在大梅沙州仔島附近種下了近600株珊瑚苗。
去年6月27日,以「美麗珊瑚 美好灣區」為主題的第二屆梅沙國際珊瑚節在鹽田區大梅沙水上運動中心再次成功舉辦,「愛珊瑚、愛海洋、愛地球」的宣言在梅沙街道、鹽田區乃至全深圳廣泛傳播,提高了市民對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意識。
鯊哥團隊呼籲「帶什麼來帶什麼走」
採訪接近尾聲時,鯊哥給南都記者展示了其團隊培育的珊瑚生態缸:「生態缸是模擬海底的情況來建立的,但是與大海的體量相比,生態缸實在太小了,因此需要嚴格控制避免負面的影響。」隨後,他調皮地詢問南都記者:「我問你,珊瑚是植物還是石頭?」見記者一頭霧水,他繼續科普道:「我們看到珊瑚的顏色很鮮豔,就會疑惑是不是這個燈光照的呢,其實不是,珊瑚本身是一種動物,它裡面有共生藻,有這些藻的話就會有螢光素。」 除了培育珊瑚,像這樣的一些科普知識,鯊哥團隊也依然在不遺餘力地去組織學校、親子家庭、社會團體等,到珊瑚展示館或海邊或海底深入了解。
鯊哥與其團隊孜孜不倦的努力被不少人看在眼裡,前不久,央視記錄電影《青春中國》的製作組也聯繫上鯊哥,把他與5位新時代青年一起記錄在電影裡,全方位呈現了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守護梅沙這片綠水青山的青春故事……
鯊哥表示,其團隊對恢復海洋生態環境充滿信心,也逐漸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但他們的力量仍是遠遠不足以讓海洋的美麗重現,保護海洋生態環境還須全體人類的長期努力,鯊哥通過南都的鏡頭呼籲:「你帶什麼東西到海邊玩,就帶什麼東西走,這就可以了。」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