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3家上市券商半年報出爐!過半券商淨利增超30%,這家卻大降近九成,所為何因?
摘要
【23家上市券商半年報出爐!過半券商淨利增超30% 中原證券卻大降近九成】上市券商半年報正密集披露。27日晚間,中原證券發布2020年半年報,上半年實現12.5億元的營收,同比下滑2.89%;實現3085.08萬元的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87.14%。截至當晚6時,共計23家A股上市券商披露半年報,中原證券是目前淨利潤下滑幅度最大的上市券商。(券商中國)
上市券商半年報正密集披露。
27日晚間,中原證券發布2020年半年報,上半年實現12.5億元的營收,同比下滑2.89%;實現3085.08萬元的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87.14%。截至當晚6時,共計23家A股上市券商披露半年報,中原證券是目前淨利潤下滑幅度最大的上市券商。
已發布半年報的A股上市券商中,多家盈利明顯,但是各公司的營收貢獻點開始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質量,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華泰證券受益於良好的投資交易能力、投行業務能力等核心競爭力,多項業務市佔率提升;紅塔證券、國金證券因特色業務相對突出,上半年業績表現亮眼。
全行業業績整體表現亮眼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但是,正如證券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安青松所言,隨著資本市場地位和作用的提升,中國證券業的發展生態將出現重大變化。
中原證券上半年淨利降近九成
2020年對證券行業來說是一個「豐收年」,據證券業協會此前公布的行業經營情況,上半年,134家證券公司共實現營收2134.04億元,同比增幅19.26%;實現淨利潤831.47億元,同比增24.73%。
中原證券的歸母淨利潤為何會出現斷崖式下滑?正如其在上半年業績快報中所闡述,上半年營收和淨利下滑主要是自營及境外業務收入同比下降,公司計提減值準備同比增加。
根據其公布的合併利潤表,中原證券上半年實現2.62億元的自營收入,同比下滑47.66%,其中包括3.63億元的投資收益和-0.66億元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均較去年同期有明顯差距。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為負,主要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除此之外,中原證券實現0.18億元的利息淨收入,同比下滑69.54%。利息淨收入下滑主要為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利息收入減少。報告期內,公司融資融券帳戶新增2,307戶,同比增長50.39%,日均餘額人民幣56.62億元, 同比增長20.34%;股票質押式回購待購回餘額人民幣24.70億元,較上年末下降8.79%。資管業務手續費淨收入為0.2億元,同比下滑50.72%。
報告期內,中原證券唯有經紀業務和投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實現同比上漲,其中經紀業務手續費淨收入3.44億元,同比增幅14.45%;投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0.99億元,同比增幅9.92%。而在同時期內,全行業代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增幅和投行收入增幅分別為17.82%和28.10%。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的統計,2020年上半年,中原證券的總資產、淨資產、淨資本分別排名行業第42位、第51位、第69位;營業收入、淨利潤分別排名行業第64位、第86位。
與此同時,中原證券上半年信用減值損失和其他資產減值損失均明顯增加,其中,信用減值損失1.4億元,同比增加74.70%,主要為買入返售金融資產減值準備增加;其他資產減值損失0.23億元,同比增加486.25%,主要為存貨跌價準備的增加。
過半券商淨利增超30%
就已披露半年報的23家券商的盈利情況來看,有13家上半年營收同比增幅超過20%,其中更有5家券商的營收增幅超過50%。營收增幅最大的券商為紅塔證券,上半年24.56億元的營收實現226.21%的同比增幅;但營收增幅大並非是小券商的「專利」,也有大券商上半年營收能力猛增,比如中信建投證券以99億元的營收實現67.63%的同比增幅。
已披露半年報的23家上市券商中,有9家券商營收增幅小於行業平均水平,其中山西證券、東北證券、中原證券上半年營收同比下滑。山西證券營收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大宗商品交易及風險管理業務規模減少,公司主要業務板塊業績出現增長,因此其歸母淨利潤不降反增,意味著業務質量在提高。
再來看這23家券商的盈利情況,有14家券商上半年歸母淨利潤同比增幅超過30%,其中有7家券商同比增幅超過50%。歸母淨利潤增幅最大的券商為紅塔證券和第一創業,同比增幅超過100%;與此同時,中信建投證券、華泰證券、中信證券等頭部券商的盈利能力也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展現出較強的綜合競爭力;不過,國泰君安上半年實現158.12億元營收、54.54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增幅都小於行業平均增幅,也較目前已披露年報的可比同業增幅小。
自營能力加劇券商業績分化
一直以來,券商都被視為「看天吃飯」的行業,但是近兩年來,證券行業營收結構開始優化,從較為單一、對通道型業務依賴較高逐步轉為投行業務、投資交易業務、資本中介業務收入佔比較高。而從券商上半年的盈利結構來看,各券商的投行業務、投資業務以及資管業務能力開始加劇分化。
自2017年開始,證券投資業務連續三年成為行業收入佔比最大的業務,2019年該項業務收入佔比33.89%。從2020年半年報數據來看,很多券商的業績表現為「成也自營,敗也自營」,綜合實力較強的頭部券商越來越展示出良好的投資交易能力,自營收入同比增幅明顯,但也有不少券商受制於資本實力和專業投資能力不足,上半年自營收入欠佳。
券商中國記者按照「自營收入=投資收益-對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淨收益」來計算,23家券商中,12家券商自營收入同比增幅超過10%,另外11家自營收入微增甚至負增長。
上半年自營收入增幅最大的券商為中信建投證券,44.50億元的自營收入貢獻了近半營收,同比增幅接近200%;紅塔證券上半年業績猛增也主要得益於自營收入的暴增,15.10億元的自營收入貢獻了六成營收;中信證券上半年實現117.95億元的自營收入,同比增幅64.41%。
國泰君安研報在點評中就表示,中信證券在股權衍生品、固收等交易業務方面超群的實力、金融投資資產的迅速擴張將繼續驅動公司ROE穩步上行。招商證券則表示,中信建投債券自營精準把握市場節奏,債券投資收益率領先於市場各類指數,公司資產經營有為。
不過,有8家券商上半年自營收入同比出現負增長,中原證券上半年2.62億元的自營收入,同比下滑47.66%,明顯拖累了公司上半年業績,該公司上半年實現3085萬元的歸母淨利,同比下滑八成,部分原因是由於自營收入不佳;中泰證券上半年實現了7.66億元的自營收入,同比下滑41.04%;光大證券、中銀證券、華西證券上半年自營收入均同比下滑20%左右。
10家券商投行收入超20%
投行業務被視為券商業務的「發動機」,資本市場改革深化落地,高質量投行正抓住機遇實現跨越性發展。但作為高門檻業務,具備定價銷售能力、風險把控能力、和集團協同的高質量投行或能提高市佔率。
上半年,券商也實現投行業務淨收入253.17億元,同比增長28.10%。其中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淨收入221.10億元,同比增49.37%;財務顧問業務淨收入32.07億元,同比下滑35.37%。
就這23家券商的投行收入來看,有10家券商該項收入同比增幅超過20%,也有8家券商投行業務收入出現負增長,投行業務同樣呈現分化態勢。
上半年投行收入同比增幅最大的券商為浙商證券,3.86億元的收入同比增幅211.93%;國金證券上半年實現7.25億元的投行收入,同比增幅188.53%;華泰證券實現12.61億元的投行收入,同比增幅108.88%。
今年上半年,華泰證券股權主承銷金額737.2億,債券主承銷金額2300億,分別排名行業第3、第6;併購重組交易8家,交易金額482.19億元,位居行業第2。
若論投行業務實力,行業非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證券莫屬,上半年,中信證券實現投行收入22億元,完成1317億元的A股主承銷金額和5631億元的債券承銷金額,均排名行業第一;中信建投證券實現20億元的投行收入,上半年完成股權融資項目22單,主承銷金額693.13億元,均位居行業第1名。多家研報稱,隨著投行領域利好政策陸續出臺和註冊制改革大趨勢,預計這兩家公司的投行業務將持續受益。
(文章來源:券商中國)
(責任編輯:DF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