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大宋,願意以一生去追隨他的足跡。
幾回回夢裡回大宋,徜徉在東京繁華如夢的街道裡,在市肆酒坊裡大醉一場,醒來後的傍晚,微醺著登上舞榭歌樓,填一闕新詞,聽一曲新歌。
多想再回大宋的戰場,追著范文正公的腳步,遠赴塞外,徵戰疆場。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遙望著大宋的疆土,灑一腔熱血,幹一杯濁酒。
這是山河舊夢裡的大宋,是朝也思暮也想的大宋。
我在永昌陵的石刻將軍前久久不肯離去,我在北宋諸陵前默默念了無數遍: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以此祭奠我深愛著的,永遠不曾遠去的大宋。
北宋皇陵位於河南鞏縣之西南部,宋真宗景德四年以鞏縣、偃師、 緱氏、登封諸地置永安縣,專奉皇陵。此地東臨北宋都城東京開封,西接西京洛陽城,是宋代東、西二京往來必經之地。之所以將北宋皇陵修建於此,而非都城開封,一是因為開封在豫東平原、地下水位偏高,不適宜建造大型陵寢。後梁太祖、後漢高祖、後周太祖、世宗皆在開封以西修築陵寢,便是此故。
二者,北宋時期信奉墓葬「五音利姓」之說。所謂「五音利姓」,就是把人的姓氏分成宮、商、角(jué)、徵(zhǐ)、羽五音,再將五音分別與陰陽五行中的土、金、木、火、水對應,這樣即可在地理上找到與其姓氏相應的最佳埋葬方位與時日。北宋皇帝為趙姓,屬角音,對應木行,木主東方,陽氣在東,因此所葬之地宜東南高,西北低。
南宋宗室趙彥衛《雲麓漫鈔》中詳細的描述了北宋皇陵的地形:
永安諸陵,皆東南地穹,西北地垂,東南有山,西北無山,角音所利如此。七陵皆在嵩少之北,洛水之南,雖有岡阜,不甚高,互為形勢。自永安縣西坡上觀安、昌、熙三陵在平川,柏林如織,萬安山來朝,遙揖嵩少三陵,柏林相接,地平如掌,計一百一十三頃,方二十裡雲。今紹興攢宮朝向,正與永安諸陵相似,蓋取其協於音利。
因此,交通便利於二京,地勢利於之趙姓,使得鞏縣西南處成為最符合北宋皇室的墳塋之選。
北宋皇陵的營建,始於宋太祖改卜其父趙弘殷的安陵。
宋會要輯稿記載:
建隆元年三月追尊為昭武皇帝,廟號宣祖。陵曰安陵,在開封府開封縣,令奉先資福禪院即其地。乾德二年,改卜於河南府鞏縣;景德四年析偃師、緱氏、登封縣地置縣,曰永安,以奉陵寢。
自乾德二年到北宋滅亡,宋皇室經營皇陵長達160年之久,共埋葬了7個皇帝和宣祖趙弘殷(見下表),俗稱「七帝八陵」,並祔葬22個皇后,上千座陪葬墓。
八陵的按照埋葬的順序先後,依次是:宋宣祖永安陵、宋太祖永昌陵、宋太宗永熙陵、宋真宗永定陵、宋仁宗永昭陵、宋英宗永厚陵、宋神宗永裕陵、宋哲宗永泰陵。按照帝系先後和分布位置,可劃分為西村、蔡莊、孝義、八陵四個陵區。
西村陵區是北宋皇陵的第一個陵區。此地東南依嵩山北麓餘脈金牛山,東鄰青龍山,陵區依坡地而建,南部地勢略高,北部較為平坦,因而當地老百姓稱之為「龍窪」。陵區內自東南向西北依次排列著宋宣祖永安陵,宋太祖永昌陵和宋太宗永熙陵。趙氏父子三人同處一個陵區,生前諸多撲朔迷離的往事,在冥界依然可以繼續上演。父(母)子三人間,那些關於金匱之盟,斧聲燭影的故事,終究也只是趙家的家事而已。
永安陵是整個北宋皇陵的第一個陵寢。這裡奉安著太祖、太宗的生父生母宣祖趙弘殷和昭憲杜太后。宋史記載:
太祖建國,號僖祖曰欽陵,順祖曰康陵,翼祖曰定陵,宣祖曰安陵。安陵在京城東南隅,乾德初,改卜河南府鞏縣西南四十裡訾鄉鄧封村。
昭憲杜太后崩於太祖建隆二年六月,十月合葬於開封的安陵。
太祖建隆二年六月二日,皇太后杜氏崩於滋德殿。…… 十月十六日,葬安陵。十一月四日,神主祔太廟宣祖室。
後又於乾德二年,宣祖與杜太后一同改卜於鞏縣。
乾德二年,改卜安陵於河南府鞏縣。三月二十五日,奉寶冊,改上尊諡曰昭憲皇太后,讀於陵次。二十六日,啟故安陵。二十七日,靈駕發引,命攝太尉、開封尹光義遣奠,讀哀冊。四月九日,掩皇堂。
如今的永安陵唯餘封土,陵前石刻已無存,斜陽脈脈,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人終究不過黃土一捧。
永昌陵埋葬的便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帝王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在中國歷史上可謂家喻戶曉,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開創了有宋一代。太祖於開寶九年十月崩,終年五十歲。
關於他的死,可謂撲所迷離。其中野史斧聲燭影,說的繪聲繪色。然而我卻認為並不一定屬實。
其一,斧聲燭影的內容本身,沒有直接說明趙匡胤的死就是其弟的謀殺。
其二,趙匡義始終擔任開封府尹一職,視若儲君。
其三,趙匡胤長達17年的皇帝生涯中,從來有沒有立太子。
最後,趙匡胤沒有給皇后、皇子留下任何遺詔和顧命大臣。
因而,趙匡胤極有可能是患疾病猝亡。其弟謀殺的可能性極小。
因為在他哥哥的心目中,趙匡義是剛剛建立的大宋王朝最合適的繼承者。為了大宋的長治久安和能迅速結束五代的割據局面,歷史和兄長,無一不最後選擇了趙匡義即皇帝位。
永熙陵便是上文中提到的趙匡義之陵寢。趙匡義是太祖的親弟弟,後改名光義。即位後改名為趙炅。趙匡義於開寶九年即位,至道三年三月崩,終年五十九歲。
蔡莊陵區在芝田鎮蔡莊村的北嶺上,這裡地勢較高,陵區正南面對少室山主峰,東南部連接嵩山餘脈青龍山,西北陵坡下是伊洛河,陵區內地勢高亢,天然形勝,宋代此地有「臥龍崗」之稱。陵區內有宋真宗趙恆之永定陵和祔葬的皇后陵。以及陪葬的包拯墓?。
永定陵是宋真宗趙恆的陵寢。趙恆是太宗第三子,至道三年即位,乾興元年崩,終年五十五歲。
孝義陵區在鞏縣市區南部的黃土崗上,陵區內由東南向西北依次營建了宋仁宗永昭陵和宋英宗永厚陵。二陵之間相距不遠,步行可至。如今此地已被城市化進程所淹沒,周圍儘是高樓林立和喧囂的人群。
永昭陵為宋仁宗趙禎的陵寢,趙禎是真宗第六子,乾興元年即位,嘉佑八年三月崩,終年五十四歲。今永昭陵已開闢為宋陵公園,清晨,當地居民在此晨練,地面建築也是近來重建之物,索然乏味。
永厚陵是宋英宗趙曙之陵寢,趙曙是太宗曾孫,嘉佑八年即位,治平四年正月崩,在位僅四年,終年三十六歲。
八陵陵區在鞏縣西南,此地南依嵩山餘脈白雲山,北接伊洛河,地形開闊,崗坡平緩,東與西村陵區隔河相望。陵區內由東南向西北依次營建有宋神宗永裕陵和宋哲宗永泰陵。
永裕陵是宋神宗趙頊的陵寢,宋神宗趙頊是英宗長子,治平四年即位,元豐八年三月崩,終年三十八歲。著名的王安石變法便發生在神宗時期。
永泰陵是宋哲宗趙煦的陵寢,宋哲宗趙煦為神宗第六次,元豐八年即位,元符三年正月崩,終年二十五歲。趙煦即時年僅九歲,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簾聽政。高氏起用司馬光等,恢復舊法,史稱「元祐更化」。
永裕永泰二陵之石刻吉吉認為是諸北宋皇陵中雕刻最為精純之地。
當然,上文僅僅列了一些帝陵,其實很多後陵的石刻也甚為精美,篇幅有限,擇過眼的幾處供大家欣賞。
過春風十裡,盡薺麥青青。
四月的鞏縣
薺麥青青的麥田裡
驀然回首間
大宋的春色
正熱烈的綻放
您的轉發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