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外
獨具皇城特色的東北第一街
中街是瀋陽最早的商業街,有著「東北第一街」的美譽。中街的發展史可以說是一部傳奇。
明末,遼東開原、廣寧、撫順的馬市貿易繁榮,使位於三大馬市中心瀋陽的商品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1625年,「後金」遷都瀋陽,將明朝所築磚城進行改建擴建,按照中國歷史上流傳的「左祖右社、面朝後市」( 即王宮之左是祖廟,王宮之右是社稷壇,王官正面朝南,王官後設市場 ) 之說,將原來的「十」字型兩條街改築為「井」字型 4 條街:即今日的瀋陽路、中街路、朝陽街、正陽街。當時,中街路稱四平街,東西兩側建有鐘樓、鼓樓各一座。
從 1636 年清太宗定都盛京起開始計算,中街的歷史距今已有 380 多年。早年的四平街,東起鐘樓 (即今中街與朝陽街交叉路口處),西至鼓樓 (即今中街與正陽街交叉路口處),街長 173 丈 8 尺(約 580 米),寬 3 丈 5 尺(約12 米),街路是由三合土砸成。在大街的南北兩面,由東向西排列著兩行錯落有致的起脊瓦房,簷牙相接,上有探出街面 1 米左右的房簷 (即雨搭),下有臺階,階下是1米深的水溝。這些是前店後家的鋪面,每家店鋪都依自己的財力,或立高大的幌杆,或懸掛特色突出的招幌以招徠顧客。這條商業街之所以起名為四平街,是取其四季平安、年年太平之意,也有人說是四海昇平的意思。
四平街逐漸成為整個東北的商品集中零售和批發的交易場所。當時的四平街有五個最:最大的百貨商店——吉順絲房;最大的鐘表眼鏡店——亨得利;最大的藥房—天益堂;最著名的毛筆店——李堪章;最小的洋貨店——同益成 ( 店貌最小,資產最富 )。
每當旭日東升,家家店鋪打開鋪面門板,擺放好貨物,就都開始緊張忙碌起來。行人一進入四平街街口,遠遠地就能看見招徠顧客的高大幌杆,至於商鋪的大字招牌,更加引人注目。
如今的中街位於瀋陽市中心城區瀋河區。隨著時代的變遷,瀋陽城市商業的快速發展及各大開發商的入駐,將原中街以西的瀋河區西順城街至正陽街路段及大東區的東順城街至小什字街路段共同併入中街商業區。截至 2015 年初,中街商業街區由中街路與小東路組成,全長為 1500 米的國內最長商業步行街。
厚重的歷史積累與文化沉澱使中街步行街成為獨具皇城特色的購物休閒場所,它已不再是單一的商業街區,而是成為了集觀光、旅遊、購物於一體的網紅景區,與瀋陽故宮、張氏帥府、長安寺等景點形成「商旅文」互動,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商旅文」緊密依存發展的重要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