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電影《少林寺》在全國上映。
當時的電影產業正在蓬勃發展,尚未完全成熟。
那個年代物價低,電影票價也只有幾毛錢。
但是《少林寺》上映之後,憑藉1毛錢的票價,卻達到了1.6億元的票房。
在全國掀起了一陣少林風,主演李連杰也開始火遍大江南北。
但其實《少林寺》的原定男主角並不是李連杰,導演也不是張鑫炎。
1980年,導演陳文受邀開拍電影《少林寺》。
經過一番篩選,陳文選中了一個頗有基礎,叫做吳剛的小夥子擔任主演。
吳剛在當時的演藝圈還沒有很大的名氣。
要想在娛樂圈拿到資源,最重要的就是能有一部拿得出手的作品。
這次能夠有幸出演《少林寺》的主角,對他來說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一來之前他已經演了非常多的配角,急需要一部優秀作品讓自己打出名氣。
二來《少林寺》這部電影在當時有著顛覆性的意義,片方當時的製作預算也很高。
吳剛想趁著這次機會,自己說不定會爆紅。
但是拍攝時已經進入了冬天,拍出來的效果不是很好。
拍到一半的時候,經費已經花了40萬港元。
緊急之下,製片方決定邀請著名導演張鑫炎前來救場。
進入劇組之後的張鑫炎,全部推翻來了個大換血。
改了劇本,從7個省份挑來了重要演員,其中就包括代替吳剛成為主演的李連杰。
得知自己被換掉的吳剛當時就心涼了半截。
1982年,《少林寺》開始在內地公映,取得了空前絕後的成功。
在當時稱得上創紀錄的一部影片。
根據《中國電影圖史》一書中第591頁記載:
「僅國內的觀影人數就達到了5億人次。」
如果換算成如今人均30元的票價,那麼它的票房應當超過150億元。
遠超《復仇者聯盟3》、《星球大戰7》這些超高票房大片。
而作為主演的李連杰,也開始了明星之路。
片約不斷,人人都知李連杰這個名字,後來更是獲得了「功夫皇帝」這個稱號。
而被換掉的吳剛,在那之後沒有拍過一部經典影片。
在電影界一直沒有成就的他開始轉戰無線電視。
在無線電視他仍是毫無建樹,拍出的作品沒有濺起什麼水花。
對影視圈絕望的他只好退了出來,轉戰飲食行業,開了一家酒樓。
離開了娛樂圈的日子,少了一些名利糾葛,多了一份寧靜的生活。
不過在吳剛的心中,一直對被換角這件事無法釋懷。
如果《少林寺》後來只是反響平平,或許吳剛心中不會那麼介意。
但是這部電影之後取得了那麼耀眼的成就,李連杰也因此紅遍大江南北。
這讓他忍不住會想,如果當初自己沒有被換下來,是不是如今自己也已經功成名就?
可終究那只是如果,時間無法倒退,既定的事實也已經無法改變。
這註定成了吳剛一生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