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留學生來自我們不太熟悉的地方 他們讓武漢人零距離感受那些...

2021-01-18 荊楚網

圖為:圖中留學生分別來自萬那杜、葛摩、安地卡及巴布達、維德角、亞塞拜然及多米尼加共和國

楚天都市報記者柯稱揭明玥肖楊高領亞 通訊員張培琳黨波濤 陳楠陳華文吳凌奇李可心 吳江龍

改革開放40年來,越來越多的武漢人走出國門,接受國外先進的教育。同時,武漢這座大學之城對外國留學生的吸引力也逐年增強。目前全省有2萬多名來自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其中大部分在武漢就讀。相對於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越南等留學生大國,還有不少留學生來自武漢人不太熟悉的國度。楚天都市報記者日前走進武漢多所高校,了解這些學生和他們祖國的情況。

他學會的第一句漢語是「不要辣」

摩卡 24歲(Roberto Antonio Mercado Angustia)

多米尼加(加勒比島國)

武漢理工大學採礦工程專業

「中國的食物太辣了!」武漢理工大學採礦工程專業碩士生摩卡說,他學會的第一句漢語就是「不要辣」。今年24歲的摩卡,來自多米尼加共和國的首都聖多明各,這是一個位於加勒比海伊斯帕尼奧拉島東部,西接海地,南臨加勒比海,北瀕大西洋,東隔莫納海峽,同波多黎各相望的國家,面積4.8萬平方公裡。今年5月,中國與多米尼加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我的國家是一個熱帶國家,去年平均氣溫25-30℃,是旅遊勝地。」摩卡告訴記者,來武漢之前沒有見過秋天,「武漢秋天很美,到處都是金黃色。」對即將到來的冬天,他既期待又擔心,不知道如何面對,「很多朋友建議我把自己藏起來。」「多米尼加的音樂很有代表性,」摩卡告訴記者,一種是默朗格舞曲,一種是巴恰塔舞曲,整個國家處處都能聽到輕快的音樂。

這個熱愛看成龍電影的大男孩三個月前才來到武漢,以前聽說這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被稱為「東方芝加哥」,武漢給他的印象是一個非常現代、非常安全、生活便利、交通發達的城市。「一下飛機,就發現機場比我們國內最好的機場都要好,到處都是大型的商場,人們可以很安心地在大街上玩手機。」「武漢理工大學的採礦工程非常有名,我們國家的礦產資源非常豐富,金礦儲量全球前五。」摩卡告訴記者,學習採礦專業對自己未來的事業會有很大的幫助。據悉,除金礦外,多米尼加的鎳鐵礦、鋁土礦、石灰石、大理石等礦產儲量也十分可觀。

摩卡馬不停蹄地遊玩了武漢不少地方,比如黃鶴樓、木蘭山、東湖,還觀看了武漢網球公開賽。摩卡打算12月去北京,然後去上海跨年,「我十分喜歡參觀古老的遺蹟,此前去過秘魯的那丘比丘和巴西的裡約熱內盧基督像,非常期待參觀長城和故宮。」

在漢求學十一載想讓兒子也來中國

莫妮法 32歲(Monifa)

安地卡及巴布達(北美洲島國)

華中師範大學外交關係專業

一口標準的普通話;熟悉中國禮儀,與陌生人見面時,本能地會伸出雙手握手;喜歡武漢美食;樂當志願者……32歲的莫妮法來自安地卡及巴布達,已經在華中師範大學求學十一載,從語言預科、本科、碩士讀到博士,她常笑言,「我已經是半個武漢人,希望兒子能來這裡長大讀書。」

莫妮法介紹,安地卡及巴布達位於北美洲加勒比海旁,在美國及加拿大東海岸的南部,為大英國協成員國,國土面積為 442.6平方公裡,比武漢市洪山區的面積還略小一點,常住人口約10萬人,多為非洲人後裔。由於是島國,其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每年有幾十萬來自美國及歐洲的遊客,來此觀光旅遊和度假,還被譽為「美國富人的後花園」。

2008年,21歲的莫妮法到華中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主修旅遊管理。莫妮法回憶,11年來,她只在暑假時回國一次,待了大約兩個月,其它時間都在武漢。在武漢的時間越長,她就越喜歡這裡的人情味:衣食住行都很方便,武漢人特別友好,晚上出去吃夜宵也不用擔心安全問題。「我們國家適合旅遊,但生活上比較簡單,經濟產業也比較單一。」莫妮法說,武漢確實每天不一樣,不僅是學校裡的條件不斷改善,校外的馬路、地鐵、高樓,城市間的交通設施,11年來也改變了太多。莫妮法說,她感覺武漢變得越來越像國際化大都市了,見到的外國人越來越多,各種國際性會議和活動也越來越多。

在漢求學期間,莫妮法利用周末和小長假,和朋友一起踏遍了北京、上海、成都、桂林等地。她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專程去北京看過京劇,在學校學習過書法和烹茶。她還是個熱心的志願者,服務過上海世博會和兩屆武漢網球公開賽;閒暇時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英語口語義務教學活動。

和當地很多人一樣,莫妮法的父母去了美國工作。去年,莫妮法結婚了,如今兒子已經半歲,和在紐約工作的丈夫在一起。「明年畢業時,如果能順利在中國找到工作,我會把兒子接到中國,讓他在這裡讀書、長大成人。」莫妮法說。

辣不怕的非洲姑娘邂逅老鄉男友

塔妮婭 31歲(Mendes Goncalves Tania)

維德角(大西洋群島非洲交通要衝)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絲綢之路學院

「我的家鄉是由一個個島嶼組成的,我家出門就是迷人的海灘。」31歲的塔妮婭目前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絲綢之路學院讀博士,她來自位於非洲西部大西洋中的維德角群島上的維德角共和國。維德角在葡萄牙語中是「綠色海角」之意,面積約4000平方公裡,人口50多萬。國家不大,地理位置卻十分重要,說它是海上要塞一點也不為過。在蘇伊士運河沒有開通之前,來往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海船都要途經首都普拉亞以添加淡水和補給。「維德角不僅因音樂和美麗的海灘而聞名,我們國家的人民熱情好客也讓人印象深刻。我們有4個國際機場和3個國內機場,島上交通一般靠汽車,島與島之間靠飛機和航運運輸。」2013年,塔妮婭申請到全額的中國政府獎學金,坐了兩天的飛機飛到武漢,學習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研究生讀完,又順利申請到博士,學習測繪科學與技術。「我中文會得不多,但藉助老師的PPT,還是能上明白中文課。」塔妮婭來武漢5年,剛開始會在校園裡迷路,現在能獨自走出校園四處溜達,平日裡喜歡看電影、跑步、閱讀打發時間,有空會去漢街、東湖等地邊逛邊吃,微信、支付寶都用得非常熟悉。相比在家鄉以海魚、豆類和大米為主食,在武漢特別喜歡吃包子、炒飯,各式各樣的新鮮蔬菜,「也愛吃辣椒,口味越辣越好。」

最浪漫的是,在武漢讀研時她與同樣來自維德角的男友邂逅,當時男友在武漢理工大學讀管理,兩年前畢業回到家鄉銀行工作。楚天都市報記者見到塔妮婭時,她正在圖書館準備自己的博士論文,對於未來,她信心滿滿,希望能回到家鄉的某所大學任教,從事專業研究工作,「現在維德角很多中國人在那邊做生意,每年過去的遊客也非常多。」

上周,塔妮婭特意去了一趟濟南,探望同樣在中國讀書的弟弟。令人大吃一驚的是,塔妮婭出身於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家庭,兄弟姐妹加起來有11個。

足球前鋒立志成為駐華外交官

吳廣 25歲(Mouslim Boina)

葛摩(非洲東側島國)

武漢大學 政管院外交學專業

「剛開始挺孤單的,現在已經交了很多朋友,一切都很順利。」武漢大學政管院外交學專業留學生吳廣用比較流暢的中文告訴記者。要知道,他在華中師範大學學了兩年漢語,今年進入武漢大學,是全校唯一的葛摩籍學生。

葛摩的全稱是葛摩聯盟,是非洲東側一個位於印度洋上的島國,由大葛摩島、昂儒昂島、莫埃利島和馬約特島組成,其中馬約特島現為法國控制。葛摩人口不足百萬,是比較貧窮的農業國,正在發展旅遊業,遊客以歐洲人為主,中國人的身影不常見。

25歲的吳廣家在葛摩首都莫羅尼,家中有兄弟姐妹6人。母親沒有工作,父親在政府部門任職,供他和大哥、姐姐上了大學。雖然中國和葛摩1975年就建交了,但吳廣讀大學時才知道自己可以申請留學。

吳廣介紹,目前有7名葛摩學生在漢求學,所有學費由中國政府資助,每月還有生活補貼。「剛來時學中文確實很痛苦,有些同胞來了不久又回國了,但我一定要學下去。」從桂子山來到珞珈山,吳廣已經找到了結交朋友、消除寂寞的好方法,那就是踢足球。

吳廣在葛摩時就酷愛踢球,來到武大,自然成為班級球隊前鋒。他還加入了系隊,每周訓練兩次,平時和中國隊友一起跑步鍛鍊。「前不久的學校運動會,我們第一場球賽就輸了,但是開心。」吳廣笑著說,自從加入了球隊,他的思鄉病已經治癒了。

外交學的課排得很滿,吳廣喜歡聽新聞。他立志要當外交官,希望到葛摩駐華大使館工作,「我們的外交還很弱,希望能貢獻一份力量。」在不久前舉行的武大珞珈金秋國際文化節上,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搭起了展臺,像吳廣這樣的「獨苗」留學生,選擇了去臨國的展臺幫忙。但吳廣不想錯過這個推介自己國家的機會,堅持要設置葛摩展臺,他喊來外校的幾名同胞幫忙,擺上了香蕉餅,烤雞翅等葛摩小吃。

帥小夥高考第一志願是中國文化研究

思聰 23歲(Jamal)

亞塞拜然(歐亞接壤「十字路口」)

華中師範大學國際政治學專業

從高中起痴迷東亞文化,尤其對中國最感興趣,作為一名學霸,他高考第一志願填的就是關於中國文化研究的專業;來武漢兩年多,他與人打招呼的方式,早已從「你好嗎」變成了「你吃飯了嗎」,他甚至希望以後能留在這座熱鬧的城市工作。昨日,從亞塞拜然到武漢求學的思聰,向記者聊起自己的「中國情結」時,一直很開心。

思聰從高中起就喜歡看中國的功夫片,把李小龍和成龍當作偶像。高考時,他第一志願填的是巴庫國立大學東方研究(中國)專業。他考分很高如願被錄取,並在大學期間成為班長。大一起,他就開始系統地學習中文。為更好地了解中國,他甚至在網上尋找在亞塞拜然的中國留學生當好友,而他的中國名字,也是留學生朋友幫忙起的。讀到大四時,當有來中國留學的機會,他決定再讀一個本科。2016年8月,他來到了武漢。「中國和亞塞拜然有相同也有不同。」思聰介紹,亞塞拜然處於亞歐接壤的十字路口,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條重要通道,同時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石油王國。國土面積約為8.66萬平方公裡,不足湖北的二分之一,但卻有著38個民族共同生活,俄羅斯文化、波斯文化、土耳其文化等在這裡都能很好的並存。「走在大街上,如果沒人提醒,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身處哪個國家,因為走幾步,身邊的建築風格就會換一種。」

亞塞拜然位於裏海邊,所以他們有著世界上最貴的鱘魚和魚子醬。「裏海產的普通鱘魚一公斤要 500多人民幣,如果有魚籽,每公斤最少售價都在萬元,我們也只在生日、結婚、春節等特殊的日子才會吃。」思聰說,他們從小就喜歡吃魚油、魚籽,所以在亞塞拜然基本看不到近視眼。而他們高加索地區的傳統舞蹈,和中國的歷史一樣,已延續數千年,從服飾、裝扮到舞姿,都有著傳統的民族特色。

來華師求學 2年多,一有時間,思聰就喜歡到處爬山看水,杭州西湖、九江廬山、十堰武當山等,都有他的足跡,幾乎每周都會去東湖綠道。「武漢水多山多人也好,這也許是我喜歡這裡的最大原因。」思聰介紹,平時他還會在國際語言社團當土耳其語老師,在義務教學生的同時,也可以交更多中國朋友,去更好地了解這個悠久的東方文明古國。

下雪興奮得徹夜狂歡玩到生病

盧燦 25歲(Luciane Melkum)

維亞 25歲(Vanessa Vanusoksok)

萬那杜(大洋洲島國)

武漢大學法學院

「武漢太大了,到處都有很多人,我們剛來時都不敢出門。」25歲的盧燦和維亞來自大洋洲島國萬那杜,她們高中就是同學,一起來到中國已經四年,目前都在武漢大學法學院讀大三。

盧燦介紹,萬那杜共和國位於南太平洋西部,由83個島嶼組成,人口不到30萬,多數人從事漁業和旅遊業,生活節奏慢。她和維亞的家都在首都維拉港,全年都很熱,平均氣溫26℃左右。「武漢的夏天太熱了,我們現在都不適應。」盧燦笑著說。

正是因為這樣,當2015年冬天,她們在武漢第一次見到下雪時,興奮得手舞足蹈。她們在QQ群裡喊上留學生朋友,一起到操場上狂歡了一夜,凌晨回到寢室還興奮得無法入睡。維亞說:「下雪太美了,玩累了我們就靜靜地欣賞著美景。可是第二天我就得了重感冒,病了半個月才好。一直到現在,每次下雪我都會生病,中國同學或輔導員老師總會陪著去醫院。」

接受採訪時,盧燦的外套裡穿著一件張家界的文化衫,是她今年暑假去湖南旅遊時買的。因為回國一次需要飛行一整天,還得在香港或澳大利亞轉機,費用挺高,所以盧燦四年來都沒有回過萬那杜,把假期都用在了旅遊上,武漢周邊很多景點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大江大湖大山,都是我的祖國沒有的景色,我要在中國多看一看。」盧燦說,剛來武漢時第一次見到地鐵,那麼多人,她幾乎沒有勇氣進去,現在經常獨自出門。

她們還記得,第一次去的景點是戶部巷,一名體育老師請她們品嘗臭豆腐、烤牛蛙等,只有維亞敢於嘗試。到現在,熱乾麵已經成了維亞的最愛。而盧燦也愛上了包子、餃子等中國美食。

適應生活還不是最大的難題。剛進武大學習時,語言不過關嚴重影響她們的專業成績,她們每天上課前就把所有內容先通過軟體和詞典翻譯成英文,一堂課的內容往往要用兩個小時去翻譯。目前,兩人的成績已經有很大進步,她們都有考研究生的計劃。「首選還是武漢,還是武漢大學。」兩人不約而同地說。

相關焦點

  • 這些武漢人熟悉的地方,都出現在了電影《建軍大業》裡!
    《建軍大業》青春版預告 實力詮釋年輕就是戰鬥力作者:長江日報特派記者萬旭明都府堤、望江亭、鄱陽街……這些武漢人熟悉的地方
  • 在她日記完結的這天,我想起了那些來自武漢的歌聲
    在北京完成一系列的外交活動後,他特地提出一個要求:去武漢走一走。身為廣東人的後裔,李光耀的中國記憶卻並不是來自家鄉,而是來自武漢。四十幾年前,他還是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有一天,他從廣播中聽到:有一群青年,從武漢來到東南亞,演唱抗日的歌曲,為中國的抗戰募捐。
  • 那些沒能回國的留學生們,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堅強!
    一位身在美國的學者家長為我們分享了他的親身經歷,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了疫情下在美中國留學生的真實現狀。孩子們的信息渠道比我們更廣大、更靈通,他們有自己的網絡和社群,留學生群裡很早就有相關攻略了。我女兒在紐約,我沒有特別擔心,因為我去她住的地方看過,整個公寓比較安全,大多是固定人口,流動人口較少。女兒對美國的消毒和防護用品也比我了解得更多,已經提前買好放在那裡了。隔離期間她的採購全部交給網絡,早早下好單,可以很久不出門……我們每天保持溝通。
  • 在武漢感受義大利風情,不一樣的建築風格,還是婚紗攝影的好地方
    親愛的愛旅遊的小夥伴,很高興今天給大家分享新一期的旅行趣聞,雖然你們不能跟小旅一起體驗旅行過程中激動和快樂,但是小旅會用最真實、最真情的感受,寫出更好的文章,讓你們一起來感受其中的樂趣;在合適的時間,到合適的地方去旅行,你會收穫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小旅願陪你走完這一場!
  • 「這是我的第二個家」——疫情中守護武漢的非洲留學生
    奈及利亞留學生阿穆在華中農業大學實驗室內。(採訪對象供圖)新華社武漢2月11日電(記者李偉、樂文婉)湖北武漢是來華留學生的熱門目的地之一,據不完全統計,來自非洲的留學生在武漢約有三四千人。來自加彭的奧賓是武漢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這些天他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宿舍,看看電影,自己做飯,有時也會戴好口罩在校園裡騎騎車。「現在我的食物還夠吃一個星期。我宿舍附近就有3、4家超市,可以隨時去買東西。」他說。武漢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羅勤來自阿爾及利亞。他說留學生們有個微信群,出現任何問題,老師們都會提供幫助。
  • 【徵文】武漢是我們青春的時光
    [編者按]在這個開局並不順利的2020年,我們經歷了痛苦、恐慌、感動,有過淚水、有過歡笑。當中國被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襲擊時,所有人的生活也悄然發生了改變。「居家隔離」、「健康碼」、「上網課」、「直播帶貨」,一個個新鮮的詞彙,正逐步改變著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工作模式和學習習慣。
  • 在美小留學生包機回國5人確診?他們都是我們的「未來」嗎?
    美國紐約機場,一群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的中國在美小留學生在排隊等候包機。仔細看這些孩子,只比他們矮一點的行李箱和背後碩大的書包足以說明,這群孩子的回國之路註定會異常艱辛。除了紐約飛廣州的包機,還有一趟包機是從舊金山直飛上海,總共接回384人。
  • 為什麼不少來華留學生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是誰慣的他們?
    首先,各種留學生拿著政府資助的獎學金來華留學,基本上不用花錢。比如有人曾經在一段採訪中,看到北師大某院長提出目前非洲留學生一年相關獎學金在10萬元左右,而且他認為並不多。很難想像中國有多少個家庭一年能夠收入10萬元,況且還有6億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這些沒有做過任何貢獻的留學生可以拿到10萬元的收入,不僅不用花學費,甚至可以養活他們全家,來華留學可真是一門好生意呀。
  • 「獻血時,只有武漢敢讓我們睡覺」,他們從各地組團來漢獻血
    長江日報-長江網1月1日訊元旦前後,來自廣東、四川、甘肅、貴州等全國14個省市的62名無償獻血志願者,在武漢血液中心集體捐獻了成分血。元旦當日,外地獻血志願者們異口同聲地說,他們是專程來參加成分獻血科組織的「新的一年,從1開始」迎新春活動。
  • 武漢那些有意思卻鮮為人知的地方!咖啡廳
    我們常說大武漢大武漢,大江大湖大武漢。人人都贊武漢地域遼闊,但是我們又時常感嘆閒暇時不知道去哪裡玩!除了看電影、吃飯、唱K,你們平時去哪玩?
  • 那些我們報導過的戰疫英雄丨宋超:生日當天馳援武漢,他們的故事...
    其中,山東40人被選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表彰對象,同時,山東還有10個集體入選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表彰對象名單。這其中,不乏大眾網·海報新聞報導過的先進人物和事跡。今天,大眾網·海報新聞特別推出了專題報導「那些我們報導過的戰疫英雄」,讓我們再次回顧他們的事跡,致敬那一位位凱旋的英雄!
  • 這一次,那些不長記性的小留學生,我們還要接麼?
    對於我們大部分中國人而言,家裡很安全、倫敦很遙遠,我們很難、也很不想去感受倫敦現在的那種氣氛。  但是,國內卻有這樣一批人,此時正在為此事牽腸掛肚,甚至可能已經愁白了頭髮。  這批人就是我們今年4月份的時候還無比同情的旅居英國的小留學生的家長們。
  • 外媒:在武漢的薩爾瓦多留學生稱「內心平靜」
    參考消息網2月1日報導 外媒稱,生活在武漢的薩爾瓦多留學生表示,面對這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他們內心很平靜。據拉美社1月30日報導,薩爾瓦多留學生蘇茜·梅爾加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最好的方法就是直面當前的情況,雖然很艱難,但擔心甚至哭泣都無濟於事。」梅爾加表示,目前留在學校宿舍樓裡的所有留學生都保持著平靜心態。
  • 巴基斯坦在華留學生稱被照顧得很好,巴總統贊中國將他們視為己出
    作者:亞太日報海外記者Imdad Hussain譯者:道格近日,巴基斯坦總統阿里夫·阿爾維訪華,留在中國尤其在武漢的巴基斯坦留學生告訴他,中國把他們照顧得很好,「苦日子」很快就要過去了,中國已經基本戰勝這種致命的疫情了!
  • 《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他們是外國人,但留學在中國,不是外人
    圖片來自網絡由人民日報社出版的《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選取了60位來自全球各地來華留學生的生活片段,讓我們從他們的視角感受不平凡的2020年。1月22日晚上,楊康得知武漢第2天即將封城的消息,當別人都勸他直接回國時,他卻決定,封城前回武漢,與武漢人民並肩作戰共同抗擊疫情。回到學校的楊康加入學校留學生自發成立的志願服務隊,為留校的留學生提供服務和幫助。他用中文寫道:「層層防護服下,除了記錄在武漢嚴冬下悶出的汗水,還有我隱隱的淚水的痕跡。」在大家的努力下,整個學校無一例留學生感染。
  • 那些寫給武漢的歌,歌詞聽哭無數人
    我嘗試著把自己掐醒,卻發現這些真實絕望到快讓人窒息,多希望這一切是夢境,明明就昨天還在商量過年回家團聚,沒錯確實發生了災難電影裡的景象,也真切的感受到太過渺小人的力量,物資開始緊缺多少人開始陷入迷茫,一片祥和不再這個生我養我的地方,朋友們的關心,家人們的擔心,鋪滿我們微信
  • 讓人淚奔的一部好電影——《我們的青春不怕疼》觀後
    我很久沒有看過這樣讓人感動的電影了!1月5日下午,我去百麗宮影城1號廳提前看了《我們的青春不怕疼》(6日全國上映)。
  • 武漢人都克勒些地方過早,你曉得不?
    過早不知道吃什麼來他們家就對了,因為來了這裡看著幾十個品種的地道小吃就更不知道吃什麼了,熱乾麵、豆皮、煎包、燒賣、豆腐腦、蛋酒、糊米酒.這些名字聽著就讓人食慾大開,只能隔三差五的來每次來選個一兩種,吃好多次才能把所有品種都嘗遍
  • 首個外國留學生團隊參觀抗疫展有感而發: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令人讚嘆
    這是抗疫展開展以來,迎來的首個外國留學生觀展團隊。一張張膚色各異的年輕臉龐來自於埃及、葉門、加納、巴基斯坦、查德等多個國家,他們和中國師生代表組成「感知中國·英雄之城學習訪問團」到訪武漢,抗疫展是此次武漢行的第二站。
  • 2020新春走基層的故事:我們,在武漢
    從接到任務的那一瞬間,大家都忘記了還在過年,拋開身邊的人和事,心心念念只有一個地方——武漢。我們心裡都清楚,這是一場新聞報導硬仗,講好武漢戰「疫」故事,是我們此行的共同目標。聽說武漢缺物資,報社已經為我們準備了口罩、防護服、方便麵等物資,令人心暖的是還有幾大袋水果。我們想,既然去前方,就順手多做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