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安史之亂的三大名將,其中兩人突然暴斃,僅有一人得以善終!

2020-12-22 古今興衰多少事

公元755年,這是大唐帝國的第一百三十七個年頭,在世人的眼中,這個龐大帝國仍舊處在「開元盛世」的繁華當中。可是,明眼人已經通過天寶年間的種種事跡,窺伺到了這個龐大帝國背後的衰敗,再加上年邁的唐玄宗已然不復當年的賢明,一場風暴正在醞釀之中。

同年十一月初九,身為範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河東節度使的安祿山打出了「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的旗號,在範陽悍然起兵反叛。

當時的唐朝雖然在邊疆戰火頻仍,但是在內地早已沉醉在「霓裳羽衣曲」的大唐盛世之中,近百年未經戰火,很快就讓安祿山控制住了河北全境。可笑的是,唐玄宗此時還認為這是朝中安祿山的政敵為了誣陷他而編織的謊言。

直到叛軍兵鋒直指東都洛陽之時,唐玄宗才幡然醒悟,急調入朝的名將,時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坐鎮洛陽,但是此時的唐朝的軍事布局經過了數十年的開邊,已經完全從唐初的內重外輕轉入了外重內輕。因此,封常清手中並沒有什麼像樣的精銳,再加上楊國忠的無能,使得東都洛陽迅速陷落,封常清以戴罪之身成為了老長官高仙芝的副手。

在高仙芝、封常清的指揮之下,唐軍憑藉著潼關天險,得以將安史叛軍阻擋在了潼關以東,但是好景不長,監軍邊令誠因與高仙芝、封常清不合,誣告他們二人謀反,導致高仙芝、封常清被冤殺。而後,楊國忠為了打壓政敵,使得唐玄宗勒令病廢在家的老將軍哥舒翰率軍出徵,隨後又逼迫哥舒翰出關迎敵,釀成了靈寶之戰的慘敗,近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沒。

隨著唐軍在靈寶之戰的慘敗,安史叛軍從容攻陷潼關,唐玄宗出逃,太子李亨在策劃了馬嵬驛兵變後,北上靈武稱帝,大唐王朝進入了艱難平叛之旅。

經過了香積寺血戰、相州之戰等一系列的大戰後,大唐帝國耗費了近八年的時間,這才得以平定安史之亂。

正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鳥獸盡,良弓藏」,對於劫波渡盡之後的大唐帝國,「馬放南山」是帝國最安全的選擇,但是對於在平叛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名將們來說,這個時候恰恰是他們最危險的時候。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看一看,在平定安史之亂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的三大名將,他們最後的下場如何?

說起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自然就繞不開那位名垂千古的郭子儀。

郭子儀,早年因武舉及第,而後常年在邊疆摸爬滾打,累官至九原郡太守。安史之亂發生前夕,郭子儀母親去世,郭子儀回家丁母憂,而後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一紙調令,將郭子儀「奪情」,授予朔方節度使職權,率領朔方軍直撲河北,鎮壓叛軍。

不久,太子李亨北上靈武,登基即位,是為唐肅宗。當時唐肅宗身邊甲士不過數百,算上文武大臣也不過千餘人,防禦力量空虛,遂下旨各部班師,拱衛靈武。作為朔方鎮的「老大」,郭子儀對於在自己地盤上(靈武是朔方鎮治所)稱帝的唐肅宗也是十分上心,得到詔令之後,連忙回師靈武,拱衛唐肅宗,而後被唐肅宗委以平叛重擔。

在此後三年多的時間裡,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先後收復國都長安、東都洛陽等地,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在相州之戰時,因唐肅宗猜忌各鎮節度使,釀成了相州之戰的慘敗,郭子儀被迫承擔了相州之戰的罪責,最終被罷官閒賦,退出了平叛之旅。

在此後的十數年時間裡,郭子儀主動交出兵權,坐鎮中樞,輔佐了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祖孫三代,成為了歷侍四朝的元老大臣。因其不結黨營私,毫無野心,再加上戰功赫赫,最終保證了郭子儀得以善終。

可是,他的兩位老搭檔可就沒這待遇了……

上面都提到了郭子儀,就不得不提被推為「中興戰功第一」,與郭子儀齊名的李光弼。

李光弼,出身於柳城李氏,承襲父親李楷洛「薊國公」爵位,歸屬名將王忠嗣部屬,多次率軍擊敗吐谷渾、吐蕃等國,被授予「雲麾將軍」之職。

安史之亂爆發之時,李光弼尚在長安任職,經郭子儀舉薦,李光弼被拜為河東節度副使,主持河東軍務,抵禦安史叛軍,協助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公元759年,唐軍遭遇了相州慘敗,郭子儀被褫奪官爵,李光弼奉命接過郭子儀的重擔,擔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指揮唐軍平定安史之亂。

在河北戰事稍緩之時,李光弼將河北軍務託付給了副手僕固懷恩,自己出鎮臨淮,震懾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來瑱、田神功的將領,整合各部實力,積極準備下一輪進攻。公元762年,李光弼因功被拜為臨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亂被平定後,李光弼又被推為「中興戰功第一」,繪像凌煙閣。

但是,李光弼的赫赫戰功引起了程元振、魚朝恩的宦官的嫉妒,時常在唐代宗面前進讒言,使得李光弼被迫擁兵自保,拒絕入朝拜見唐代宗,不久便抑鬱成疾,在徐州暴斃,終年五十七歲。

這一位因為晚年的一些事情,比起前兩位的名氣或許要低得多,但是他的戰功和對唐朝的犧牲絕對不比前兩位低。他就是一代名將,也是唐朝「叛臣」——僕固懷恩。

僕固懷恩,出身於鐵勒族九姓之一的僕固部,早年投身於朔方軍之中,在安史之亂爆發後,被郭子儀提拔為朔方軍左武鋒使,跟隨郭子儀入關平叛,多次與李光弼配合,擊敗叛軍,而後又被郭子儀派往回紇,借兵平叛,在收復兩京的大戰中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豐國公、大寧郡王。而後,李光弼移鎮臨淮,將河北軍務託付給了僕固懷恩,使其因而任領諸軍節度行營,擔任雍王李适副手,聚殲史朝義叛軍主力八萬餘人,僅僅用了半年時間便平定了河北,消滅了安史叛軍,結束了安史之亂。

在僕固懷恩如此顯赫的戰功背後,那是僕固懷恩滿門家破人亡換來的——為了籠絡回紇,僕固懷恩的三個女兒遠嫁回紇,僕固懷恩的四十六名親屬以身殉國,可謂是忠烈滿門!

可是,在安史之亂被平定後,被譽為「來嚼鐵」的名將來瑱因得罪宦官被殺,自己的老長官郭子儀、李光弼二人也因為被宦官所忌,被明升暗降,奪走了兵權。作為戰功僅次於郭子儀、李光弼的人,僕固懷恩深知下一個被收拾的就是自己,因而開始處處小心,卻仍舊難逃宦官毒手。

公元763年,僕固懷恩受到老對手辛雲京、宦官駱奉先等人的誣陷,被迫起兵自衛,名臣顏真卿巧使計謀,瓦解了僕固懷恩麾下叛軍,也將僕固懷恩逼上了絕路。公元765年九月,僕固懷恩暴斃於鳴沙軍中。

得知僕固懷恩的死訊,唐代宗李豫(即前文提到的廣平王李俶)指著身邊的宦官,破口大罵,而後哭著說到「懷恩不反,為左右所誤耳」。

相關焦點

  • 他享年85歲 是大唐的中興名將 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得以善終的名將
    他享年85歲 是大唐的中興名將 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得以善終的名將 他歷經七朝天子 是大唐的中興名將 於武則天當權時期考取武狀元 卻等到58歲才被重用 他就是郭子儀
  • 僕固懷恩之亂:平定安史的功臣變成李唐心腹大患
    安史之亂後,唐朝元氣大傷。朝廷難以樹立過去的威信,地方上的藩鎮節度使們各自為政,不尊長安號令。在這樣的內憂外患,唐代宗又遭遇了一場由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所發動的新叛亂。這場叛亂嚴重削弱了本已疲弱不堪的唐朝軍力,給暫時還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的河東和關中地區造成了巨大破壞。
  • 再興大唐的名將郭子儀,年逾80仍縱情酒色,如履薄冰活到85歲
    公元755年,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了安史之亂,這場戰亂使唐朝的人口急劇下降,甚至差點給唐朝帶來滅頂之災,不過幸好大將郭子儀帶兵將其鎮壓,平息了這場戰亂,再造大唐盛世,所以在唐朝大將中的排名中,郭子儀排名前十,如果沒有他,安祿山和史思明兩人很可能就要改寫歷史,而那個曾經繁榮昌盛的大唐也就不復存在了。
  • 長安十二時辰李必原型,平定安史之亂,唐朝只有他做到了功成身退
    首先就是小時候的神童之名。他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小時候唐玄宗考他,他反手就可以給出答案,讓當時的唐玄宗非常驚豔。沒過多久李泌就成了太子的伴讀,跟隨太子李亨一直受到唐玄宗的重點培養。不過真正讓李泌出名的還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的到來,打破了歷史寧靜,在安史之亂裡面發生了大多驚訝的事情。
  • 古代歷史上功高震主,卻又善終的三大將領,只有他很囂張
    當然,世事無絕對,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就有三位功高震主,最後還得以善終的名將。其中一位對皇帝的態度還很囂張。下面小編就來依次給大家介紹一下。  第一位:秦國名將王翦。提起戰國末期秦國的名將,很多人都會想起一代殺神白起。正是他在長平之戰中坑殺了趙國40萬降卒,才導致趙國一蹶不振,秦國乘機坐大。而在戰國末期的秦國,除了有白起這位殺神外,還有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他就是王翦。
  • 十大名將復興安史之亂後的大唐王朝
    大唐自安史之亂後,內有藩鎮割據自立,不服朝廷管轄,外有吐蕃、回鶻等外敵不斷入侵圍攻,然而大唐在這內憂外患的煎熬下仍舊堅挺了將近一百五十年,這一切都離不開幫助大唐克敵伐叛的十大中興名將,正是他們穩住了大廈將傾的大唐,重塑了大唐的根基,延續了大唐的國祚。
  • 曹魏喋血沙場的六大頂級名將:一人被斬殺,其餘五人死於箭下
    《三國演義》不僅虛構了很多情節,也虛構了不少名將的結局,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去世時間和正史有很大不同,比如正史中太史慈死於赤壁之戰前,而演義中太史慈卻死於赤壁之戰後的第一次合肥之戰;二是演義中不少名將戰死沙場或死於非命,其實正史中他們卻是病逝得以善終,比如黃忠在劉備221年稱帝前就去世了
  • 梁山僅有三位女將,性格剛烈的兩位戰爭中離世,只一人得以善終
    梁山上面有108位好漢的,並不全都是男人,這其中還有三個個性非常鮮明的女人存在。
  • 耳順之年臨危受命、扶大廈於將傾、功高蓋主最終得以善終
    這個功高蓋主卻又得以善終的奇人就是郭子儀。 誰知道,就在他準備享受退休生活的時候,安史之亂爆發。 唐肅宗任命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很快帶兵平定了安史之亂。保住了李唐江山。 難怪唐肅宗高對他說:國家雖然是我的,但是全靠你的再造之恩。 安史之亂打了八年,在老郭東徵西討之下終於平定。
  • 細述大明開國功臣們的最終結局——屈指可數得以善終
    明太祖朱元璋所封開國功臣(指有世襲伯爵以上爵位者)不止三十四位,而且得以善終者也不止四位,下面詳細敘述。受迫自殺一人:穎國公傅友德; 疑似中毒被害一人:誠意伯劉基; 得以善終者有二十七人,包括: 公爵: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信國公湯和、衛國公鄧愈; 侯爵:淮安侯華雲龍等二十三人。
  • 三國死得最慘的十大名將:其中四人死於亂箭之下,五人被斬首
    三國時期名將輩出,徵戰沙場戎馬一生的大將們要麼殺別人,要麼被別人斬殺,能夠病死得以善終的其實已經算是很好的結局了。今天就盤點下演義中死得最慘的十大名將,需要說明兩點的是:第一,演義和正史不同,很多大將不僅死亡時間不吻合,就是如何死的也不盡相同比如張遼正史中是病死的,演義中是中箭而亡;第二,真正算得上慘的應該是被斬殺和中箭而亡或者是戰敗被絞殺斬首的名將們,當然死於亂箭之下比起中箭後不治而亡貌似要慘一點。
  • 郭姓歷史上的十大名將
    7、郭孝恪(?-649年)唐初名將。在擔任涼州都督期間,郭元振加強邊防,拓展疆域,大興屯田,使涼州地區得以安定、發展,更兼任安西大都護。郭元振守邊多年,無顯赫武功,以建設、安撫見長,故能「克致隆平」,「安遠定邊」。他「武緯文經」,以誠信對待邊疆少數民族,因而深得他們的愛戴,能化幹戈為玉帛,不戰而屈突厥、吐蕃之兵,這就是所謂的「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了。此等邊將,對於保持邊疆穩定、維護國家統一,具有重要作用。
  • 郭姓歷史上的十大名將
    7.郭孝恪(?-649年)唐初名將。在擔任涼州都督期間,郭元振加強邊防,拓展疆域,大興屯田,使涼州地區得以安定、發展,更兼任安西大都護。郭元振守邊多年,無顯赫武功,以建設、安撫見長,故能「克致隆平」,「安遠定邊」。他「武緯文經」,以誠信對待邊疆少數民族,因而深得他們的愛戴,能化幹戈為玉帛,不戰而屈突厥、吐蕃之兵,這就是所謂的「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了。此等邊將,對於保持邊疆穩定、維護國家統一,具有重要作用。
  • 王翦和李斯對秦朝有大功,為何王翦得以善終,李斯卻是慘死結局?
    王翦是秦國的名將,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斯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傑出的文學家和書法家。武成侯王翦、丞相李斯二人一個從武,一個從文,輔佐秦始皇統一六國。二人對秦國都有著豐功偉績,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開國功臣,如同秦始皇的左膀右臂,但二人的結局卻是天差地別,秦將王翦最終功成身退,得以善終。而丞相李斯卻被權臣趙高誣陷謀反,最終落得一個腰斬的慘死結局。
  • 伊朗軍方三號人物突然暴斃,三大將星全部隕落
    編者按:最近,伊朗核科學家法赫裡扎德被襲擊身亡,兇手沒有留下任何證據,不過伊朗已經認定,此次暗殺事件的幕後黑手就是美國和以色列,伊朗還未對美以兩國實施報復,又一個噩耗傳來,伊朗軍方的「三號人物」——阿卜杜勒·拉斯奧爾·奧斯託瓦爾·馬赫穆德巴迪在伊拉克執行任務時突然暴斃
  • 金庸小說裡有幾個得以善終的高手?
    武俠世界裡怎樣算作是「善終」?第一,並非戰死,也不是中毒、墜崖、水淹、火焚、飢餓或遭暗算而死。第二,並非自殺。
  • 到底誰才是平定「安史之亂」的真正頭號功臣?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字數:1235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為麼都認為「平定安史之亂」頭號功臣是李光弼,而不是更厲害的郭子儀
  • 劉邦封的八大異姓王或殺或廢,唯獨他得善終傳子孫
    漢太祖劉邦統一天下後,大封功臣,異姓諸侯王前後共有八位,而封侯著多達145人(僅有6位是親屬)。當時漢承秦制,天下共有三十六郡,除去諸侯王的封地後,僅剩下十五郡,其中還包含很多列候的食邑。當領土被分封到各個諸侯王后,不同姓氏的異姓王的存在對劉邦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 只有一人修成正果,其餘無一善終
    189年,何進召地方諸侯進京共誅十常侍,第一個趕到洛陽的是在河東觀望的董卓,董卓在收降了中央禁軍和吞併了丁原部分并州軍之後實力大盛,一舉掌控了東漢朝局。只有一人修成正果,其餘無一善終,我們一一來看一下。東漢將軍不常設,剿滅黃巾起義的皇甫嵩、盧植等人最先領兵出徵時才是個中郎將,即便董卓進京後也才兼領前將軍而已,那時的中郎將含金量遠非曹操時期可比,牛輔、董越、段煨、胡軫四人是董卓西涼軍中的嫡系,也是董卓麾下四大中郎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