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歲之前一事無成,以後沒指望的概率還是不小的,古人云,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三十歲不發達,四十歲就難以富貴),更難聽的是最後一句,五十將來混日子過完餘生
三四十歲沒有成功的苗頭,五十歲將來就要受窮混日子,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大概率的規律還是有道理的,雖然有些人大器晚成,厚積薄發,但黃金期不黃金,後半生再想逆襲發達更多靠的還是為運氣
一個男人在三十五之前還是一事無成,是不是說明他這一生就基本上沒有什麼指望了呢?
首先怎麼去定義一事無成?
如果說三十五歲的男人有一份工作,這個工作並不是高薪,普通的工作崗位,沒有成為一個管理者,這算不算是一事無成呢?
個人覺得是追求不一樣,最好不要輕易去判斷一個人,錢重要,但不能衡量全部,有很多人哪怕每個月有三千的工資,但他的生活是開心,滿足的
也有些人哪怕是月薪十萬,還是不滿足,高興不起來,這又怎麼去判斷呢?
當下的社會不斷去給人們洗腦,成功唯一的標誌是成為有錢人,只要有了錢才能夠幸福,沒有錢就表示自己落後於別人,但這個事情如何去評判呢?
即使自己不這樣做,別人也會這樣做,但人到死都會有比不過的人,哪怕自己如何努力,總有人比自己更優秀,更有錢,這是無法避免的問題,這是一個現象
還有一個現象是下死定義,也就是說三十五歲之前自己沒有擁有的東西,等在三十五後再擁有了也就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在三十五歲之前成為管理者就要被職場淘汰,其實大家都理解錯了,職場淘汰是因為自己沒有成為管理者嗎?不是的,淘汰的是自己的能力,你的能力不夠,就算成為了管理者也是要面臨淘汰,唯一不被淘汰的是不斷提升的能力,危機從來不是中年才有,而是你到了中年的時候還沒有一個吃飯的本事
三十五歲一事無成並不能決定未來,為什麼要這樣去給自己定義呢?
按照現在人的壽命而言,一個人能活得八九十歲,自己的人生才走了三分之一就把自己定義為結束,不是對自己很不公平嗎?
很多人說娛樂圈是吃年輕飯,過了會會被新上來的人取代,但以目前的流量形式並不是這樣的,相反,像黃渤,沈騰,吳京等這些上了年紀,樣貌在娛樂圈不突出的演員卻有很大的流量,甚至超過了一些流量小生,這說明觀眾的口味在變,他們會更注重演技而不是外表,能力才是決定以後的方向
生活不應該慌張,有人做了一輩子的麵條,他也是成功的,一個擁有一家上市公司他也是成功的,成功的定義不是錢,但是很多人把錢直接與成功掛鈎,導致很多盲目追求,導致本身就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等到生命結束才明白,得到的這一切並不是自己想要的,這一生就白走了,所以說不要讓年齡限制自己,自己最初想要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只要開始了,就不要問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