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特的戰爭》是一部2007年公映的老片子,由老戲骨布魯斯·威利斯和小鮮肉科林·法瑞爾聯袂主演。影片上映之後,毀譽參半。最終,這部投資了7,000萬美金的好萊塢巨製,全球票房僅收回了3,310萬美元,讓投資人虧到吐血。截止至目前,13年過去了,豆瓣評分依然停留在7.5(7,475人),美國Imdb評分不過6.3(50,357)。但平心而論,這絕對是一部被嚴重低估了的二戰電影。
雖然影片名稱裡就帶著「戰爭」一詞,但裡面的「戰爭場面」簡直屈指可數,它真正精彩之處在於峰迴路轉的故事情節。故事發生在1944年的阿登戰役期間,科林·法瑞爾扮演的中尉是耶魯大學法學院的畢業生,他的父親是美國參議員。他來參軍原本只是來「鍍金」的,沒想到卻意外成了德軍的戰俘。在他被關押的德軍戰俘營裡,布魯斯·威利斯所扮演的美軍上校負責維護著美軍戰俘的秩序。
一天夜裡,一名新來的黑人戰俘被人陷害,因涉嫌窩藏「一段鐵條」而被德軍槍殺示眾。又一天夜裡,一名白人戰俘被暗殺於營房外,由於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另一名黑人成了最大的犯罪嫌疑人。在他即將被處決之際,科林·法瑞爾成了他的辯護律師,他們要在德軍的監督之下,在戰俘營裡組織一系列的審判來判定黑人嫌疑人是否是真正的兇手。而隨著審判的進行,事件的真相也漸漸隨之浮出水面。原來這一切,都是布魯斯·威利斯所精心設計的一個 「驚天大陰謀」。
影片的劇情在前半部分進展得有些緩慢,但隨著審判的開始,事情的真相猶如抽絲剝繭般層層深入,直到最後出現了兩個大反轉,一舉將全片推向了高潮。而影片所鼎力宣揚的「勇氣和榮譽」「責任和犧牲」的真正含義,也由此清晰地呈現出來,深深地印刻在了觀眾的腦海裡。
在整部影片中,布魯斯·威利斯和科林·法瑞爾都奉獻了精彩的演出,甚至黑人犯罪嫌疑人的扮演者泰倫斯·霍華德的演技也可圈可點。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人的表演同樣讓人印象深刻,他就是德軍上校的扮演者馬塞爾·尤勒斯。他是這座戰俘營的德軍最高長官,是影片中的頭號「大反派」,掌握著那裡的生殺大權。但是影片並沒有對他進行「臉譜化」處理,相反,通過馬塞爾·尤勒斯的精湛表演,為人們呈現出了一個有血有肉、立體飽滿的德國高級軍官形象。那麼,他究竟具有哪些性格特徵,影片中又是通過哪些細節來展現的呢?
在科林·法瑞爾抵達戰俘營的第一天,德軍上校就當著所有戰俘的面,絞死了三名蘇聯戰俘。因為他們試圖逃離戰俘營,在德軍上校看來,這是不遵守「遊戲規則」的行為,因此必須予以無情打擊。而對於涉嫌「窩藏鐵條」的黑人戰俘,他立即命手下將其槍殺於營房外,以便「殺一儆百」。當布魯斯·威利斯搬出了「日內瓦公約」,稱「不經審訊就立即處死戰俘」不合規矩的時候,他只是雲淡風輕地回應道,「這裡不是日內瓦」。
德軍上校雖然冷血,但對於強勁的對手卻又給予了足夠的尊重。在戰俘們遵守戰俘營規則的前提下,他始終保持著彬彬有禮的態度,沒有酷刑,沒有濫殺。那一天,當一名美軍戰俘將一條麵包扔向對面的蘇軍戰俘營的時候,被崗樓上的警衛開槍打傷。布魯斯·威利斯為了保住美軍的尊嚴,咬緊牙關,轉身也抓起一條麵包向蘇軍戰俘營扔去。在千鈞一髮的關頭,德軍上校舉起手臂,做出了制止警衛開槍的動作。這便是他對布魯斯·威利斯的尊重。在審判的過程中,當科林·法瑞爾邀請他出庭作證的時候,他竟然也能面不改色地坐在舞臺中央的椅子上,坦然地回答對方所提出的問題。這同樣也是尊重。
德軍上校同樣畢業於耶魯大學,他還喜歡聽黑人的爵士音樂,對於這種「靡靡之音」,在當時的德國是被明令禁止的。但他照樣在自己的辦公室打開唱片機沉浸其中。當科林·法瑞爾得知他的兒子在蘇聯前線戰死,試圖對他表示安慰的時候,他表示,他參加過一戰,也殺掉過不少英國和法國大兵,他們同樣也是別人家的兒子。他心裡明白,這就是戰爭。而個人,即便是如他這般身居高位者,也不過是整個戰局中的一枚棋子。可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飾演德軍上校的羅馬尼亞影星:馬塞爾·尤勒斯
就是這樣一位個性鮮明的德軍上校,被馬塞爾·尤勒斯刻畫得入木三分。好多觀眾都以為他是德國演員,其實他是羅馬尼亞著名影星,還曾經出演過《碟中諜》《夜訪吸血鬼》《加勒比海盜》等系列影片。而他在本片中的精彩表演,尤其是他和布魯斯·威利斯,以及科林·法瑞爾的對手戲,也為本片增色不少。你想知道影片最後的結局嗎?那就去親自「刷一遍」吧。(文/五點起床看電影)
【小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