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又一個曾經的服裝巨頭悄無聲息地倒下!
進入中國20多年的法國女裝品牌艾格Etam在中國市場節節敗退,被申請破產重整。
來 源丨中國基金報(張雪)、騰訊新聞、界面新聞、公開信息等
學生時代的大牌一個接一個地沒落了。
繼拉夏貝爾、真維斯、達芙妮之後,這次輪到女裝品牌艾格了……
自法國艾格集團於2018年出售中國成衣業務,艾格在中國就先後面臨大規模關店、被申請破產、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拖欠員工工資等一系列問題。
天眼查顯示,上海艾格服飾有限公司已於去年被上海陸洲針織服飾有限公司申請破產重整,經辦法院為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案號(2019)滬03破155號。
據民事裁定書信息,上海陸洲針織服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陸洲」)曾因加工合同糾紛,與艾格公司對簿公堂。2018年12月,法院作出民事調解書,由艾格公司支付上海陸洲449.73萬元。然而艾格公司並未履行相關義務,上海陸洲遂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2019年3月,因艾格公司名下暫無可供執行的財產,最終執行程序被終結。
因此,2019年7月,上海陸洲以艾格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為由,向法院申請對其進行破產清算。2019年10月8日,法院作出滬03破155號民事裁定書,裁定受理債務人艾格公司破產清算一案,並指定了管理人。今年3月,破產文書被送達艾格公司。
不僅如此,艾格於1994年進入中國市場時設立的分支企業——上海英模特製衣有限公司也同時被申請破產重整。
截至目前,兩家公司涉及的法律訴訟合計高達超過1500件,主要集中在勞動爭議、勞動合同糾紛、加工合同糾紛、買賣合同糾紛等,並多次被列為被執行人,和失信被執行人。此外,其總經理和法定代表人呂益遜已被法院列為限制高消費人員。
今年雙11,上海破產法庭公眾號發布的一則「雙11特輯」消息,更是以「全場一折」的跳樓價處理艾格的剩餘資產。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網披露的案件文書顯示,根據上海陸洲針織服飾有限公司的申請,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於2019年10月8日裁定債務人艾格服飾破產清算。
這批服裝上架的店鋪名稱是「上海艾格管理人特賣店」。
目前相關網店中僅剩一款商品,售價僅為39.9元,銷量超過200件。
艾格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很早。
作為首批進入中國市場的海外服裝品牌,艾格的本土化策略不可謂不成功,採用「本土採購、本土生產和本土銷售」的商業模式,更好地貼近了中國市場的需求。
時至今日,談及對艾格的印象時,還有不少消費者誤以為其是「偽洋牌」。
事實上,艾格(Etam)於1916年憑內衣及襪子起家,雖為法國品牌,但創始人是德國人。
1994年,艾格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並於1995年在上海開出了第一家零售實體店。
隨後近10年,艾格在中國一路順風順水,截至2012年,艾格在中國開出了3460家門店,達到最高峰。
艾格最輝煌的時候是在1999年至2007年,當時其在中國區的業績能保持兩位數的增長,而法國區的盈利能力並不強,中國區的發展彌補了品牌在歐洲的業績,如今情況卻恰恰相反。
但自從2012年起,艾格業績便開始斷崖式下滑。
2012年,艾格集團在中國市場的營業收入由2011年的2540萬歐元驟降至150萬歐元,公司將原因歸結於分銷渠道的發展、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缺乏吸引力的產品。
2014年下半年,公司開始在中國陸續閉店。
2016年,艾格中國市場營業虧損達到1940萬歐元。
2017年,艾格在中國門店縮減至2442家。
2018年5月,艾格集團徹底捨棄中國業務,與香港一家專業投資機構達成協議,把旗下品牌艾格在中國市場的成衣業務全部出售。
根據界面時尚當時的報導,該交易的牽線人、喬帛國際時尚集團創始人兼CEO 周進國將全面負責艾格以後在中國市場的成衣業務。
不過,周進國目前已不再負責艾格的中國成衣業務。
而如今的2020年,艾格在中國幾乎消失得無影無蹤。「慢」品牌終究沒能敵得過「快時尚」浪潮。
有分析人士認為,Etam在激烈競爭中日漸式微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公司在華擴張的主要方式為加盟,飛速增長的門店一度被視為增收利器,但過度擴張也帶來了隱患。客源分流、庫存積壓、零售點效益低下、加盟商瓜分利潤等問題,伴隨零售點的數量增加接踵而至。此外,其早年授權品牌、代理製作的生產模式存在漏洞,也導致後來源源不斷的利益糾紛,勞心勞神。
二是其變化速度跟不上整體行業趨勢,在太平鳥、歐時力等國產品牌不斷發力的同時,Etam仍舊在原地踏步。尤其是在快時尚品牌入華後,其在中國快速擴張的速度也大幅積壓了艾格的市場份額。艾格的產品設計遠不如優衣庫、H&M、ZARA、Forever 21等吸引人且具備高性價比。
為拯救中國市場業績,艾格曾試圖引入內衣門店。
2015年11月,首家艾格內衣店正式開業,但依舊無力拯救品牌頹勢。2015年和2016年,艾格集團中國市場的運營虧損達到740萬歐元和1940萬歐元。
在於中國市場全面敗走的同時,2017年8月,艾格母公司Etam Développement(以下簡稱「艾格集團」)終於正式退市。
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295次
艾格服飾被曝拖欠員工工資
據天眼查APP顯示,周進國於2018年9月分別退出英模特製衣和艾格服飾法定代表人,於2018年11月分別退出董事備案。
在此之後,英模特製衣和艾格服飾就陷入一系列麻煩。
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顯示,2019-2020年內,英模特製衣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366次,艾格服飾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295次,涉及大量欠款成為老賴。
英模特製衣與艾格服飾被採取限制消費措施,法定代表人呂益遜不得實施高消費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費行為。
此外,界面時尚梳理發現,從2019年至今,英模特製衣和艾格服飾和有多項拖欠員工工資的記錄。
根據浦東新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於2019年8月公布的拖欠農民工工資企業「黑名單」,英模特製衣拖欠本公司35名農民工2019年2月工資,共計11.9萬餘元。
2019年4月15日,海南萬寧首創奧特萊斯艾格店鋪的6名店員向萬寧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稱2019年2月至4月15日的工資尚未支付。經仲裁委員會確認及裁決,英模特製衣支付6名申請人公共稿子及經濟補償金共計7萬餘元。
在天眼查網站討論區,亦有多名英模特製衣與艾格服飾員工稱公司不發工資,並質疑公司「為什麼要放棄員工,不管員工」。
值得注意的是,艾格集團雖然將成衣業務徹底出售,但其仍在中國經營內衣業務,並有意淡化內衣品牌與「艾格」的關聯,與艾格女裝進行切割。艾格集團旗下內衣品牌在華公司主體為伊範內衣(上海)有限公司,在各大平臺及線上商城的名稱均為「Etam」。
11月13日零點,Etam內衣在官方微博表示,「Etam還在」,並表示「成衣線離開,內衣線回歸。」
不過,Etam內衣在中國仍沒有開設實體店。9月3日,Etam在官網微信公眾號表示,實體店仍在籌備中,消費者目前可在品牌天貓旗艦店和微信小程序商城購買商品。
對於不少80、90後來說,儘管隨著時代變遷、各種潮牌層出不窮,但艾格依舊是她們青春時代裡印象最深刻的「白月光」。
因此,此番時隔許久後在熱搜上突然看到「女裝品牌艾格破產」的消息,無疑是晴天霹靂。
有網友回憶說:
「學生時代穿艾格實在是一件倍有面子的事情,很多女大學生以有一件艾格的衣服為榮,但時光荏苒,輝煌不再,跟不上時代的事物終將被淘汰。」
「自己學生時代的潮牌居然就這麼涼了,青春結束了。」
實際上,在新零售模式和電商衝擊下,被拍在岸上的前浪不止艾格一個,當代青年人學生時代的大牌子一個接一個地沒落了……
於1993年正式進入大陸市場、曾如龍捲風一般席捲中國的真維斯如今在中國的業務卻呈現一片衰敗之跡,裁員6000多人、關店1300多家、業績下滑超65%以上。
成立於1998年、有「中國版ZARA」之稱的拉夏貝爾,在達成「國內首家A+H兩地上市的服裝企業」目標後也火速衰敗了。在2017年營收104億元的高光之後,2019年拉夏貝爾關閉了4391家門店,平均每天關閉12家門店,同時背上了高達73億的負債。和業績共同遭遇滑鐵盧的還有拉夏貝爾的股價,A股上市三年來,公司股價暴跌75%,最新股價僅剩1.86元,走到退市邊緣。
創建於1990年的一代「鞋王」達芙妮也已徹底退出實體零售。2016年至2019年,公司5年共虧損近40億港元,門店也從2012年巔峰時期的6881家,暴降至如今的不到300家。更令人唏噓的是,二級市場上,公司自2012年11.17港元/股的歷史高點至今已經跌去97%,市值縮水近200億港元。
在新零售模式和電商衝擊下,若老國民品牌不積極尋求戰略轉型升級、放棄重資產思維,終將在時間的衝擊下逐漸被拋下,整個國內服裝行業的洗牌或仍將持續。